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67)叶老谈作文和说话的启示

(2021-03-18 08:28:26) 下一个

教育随笔(67)叶老谈作文和说话的启示

1986年4月上旬,湖北省教研室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班执教老师,在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带领下,乘“东方红”客轮,顺江而下,先后到南京师大附中、扬州中学、苏州十中、上海育才中学听课学习,与实验班执教老师座谈,探讨高中实验教材的教学教法。

4月6日晚饭后,我与沙市三中的王昌明老师、公安县一中史绍典老师去拜访《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我们在他家客厅,就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教法问题,请教范先生。在谈话过程中,范先生多次讲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叶老关于语文教学教法问题的精辟论述。特别令人兴奋的是范先生把珍藏的叶老给他的回信,拿给我们传看。

我手捧叶老的墨宝,仔细阅读,强记要点。当晚回到宾馆后,立即写下了,1983年1月25日叶老给范守纲的回信要点:

·作文就是说话,作文是用笔说话;

·说话的内容和要求;

·作文命题很重要;

·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

·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

叶老上述论述,是结合当时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再次明确阐述他的教育理念。自从1982年,我执教人教社语文分编型实验教材以来,叶老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必读著作。

叶老的教育理念是: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结合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改革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能力。

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凭借的是课本,课本的结构体系决定了教学的训练体系。现代语文课本(人教社分编型和经过修订后的综合型)“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知识点和训练点少而精.求实效。纵向注意循序渐进的序列,横向注意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突出重点,由易到难,以简驭繁。”(见高中《语文》课本说明)当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以课文这种结构体系为轴心,从纵向把教育、教学和训练系统与课本的纵向序列相结合,从横向运用“单元微循环”模式进行“单元教学”,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就能使语文教学这个整体“活”起来。

人教社分编型语文课本《阅读》和《作文·汉语》(86年修订后改名为《写作》)是由单元、层次排列组合起来的,因此,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也应该是有层次的。“所谓层次,是指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为紧密的那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层次在微观上讲是结构、运动、时空的统一的表现形式,一般复杂的事物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引自钱学森先生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中张光鉴先生著《相似论》一文,见该书第386页)语文教学是当今最复杂的事物之一,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在长达六年的教改实验过程中,我试着把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从纵向分为心理素质、技能、能力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中,又尽可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训练基本同步,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这个网络的中枢神经是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所以,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引起和调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实现语文能力三步训练的根本方法。

听说读写思从纵向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爱听、爱读、爱写;敢想、敢问、敢说。

第二层次:训练学生掌握技能;多听、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多说。

第三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会听、会读、会写、会想、会问、会说。

三个层次的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重点又有反复,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训练则贯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六年教改实践表明,学生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会利用各种机会锻炼技能,只有熟练掌握听说读写技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因而也证明语文能力训练的三个层次,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笔者以说话能力训练的三个层次写的论文《敢说·多说·会说》,入选全国中语会第四届年会优秀论文集《语文教学改革新成果选粹》(广东教育出版社)。

    叶老特别重视作文教学训练,强调作文评改要改革。怎么改?

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有一首诗曰“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引自张中行著《作文杂谈》的《序》)。把握“习法"、“思想与感情”,是指导初中学生练习写作的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习法”,要循序渐进、集腋成裘,《作文·汉语》教材已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学体系,从纵向看,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个写作知识点及其训练点;从横向看,每一个写作知识点和训练点都与《阅读》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基本同步。所谓循序渐进,第一要遵循作文教学的“序",第二要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这个“序”是以作文教材为训练内容,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训练序列,即爱写——多写——会写。

    指导学生“习法”,要突出重点,“反复历练”。古人云:“多则惑,少则得”,兵书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作文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应该运用这种指导思想,在每一单元作文教学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一、二个问题:课内作文严格按要求训练。课外练笔指导学生“反复历练”。

指导学生“习法",要精读范文,潜心探微。《作文·汉语》每一单元作文训练中,编者都根据单元训练要求,编排了几篇范文。范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l页)

课内作文训练重点在“习法”;课外练笔重在多写,“反复历练” 。课内作文“习法”训练,就是叶老强调的“作文命题”和“评改方法”。      

我以为课内作文训练命题,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非说不可”。 如刚开始学写议论文,学生感到很困难。那时国内正兴起西服热,我就特意穿一套西服,上作文课时有意迟到二分钟,在学生焦急的盼望中,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哗然,兴奋异常。《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一下就成为同学们的议论中心,先说一节课,再写一节课,议沦文“说清楚一个观点”的单元要求顺利完成。

叶老反对老师给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主张“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怎么改?我的做法就是指导学生“自改”和“互改”。首先规定修改文章的常用符号,自改之后要写“自评”,互改之后,要写“评语”,看了评语之后,不论是否同意对方的评语,都要写“意见”。

学生完成课内作文后,再讲作文评改方法。告诉学生要学会自己改作文,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互改。实验班学生赵劲松在教改实验总结汇报会上说:“在写作方面,老师采取了同学互相评改的方法。刚开始时,我非常怀疑这种方法,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评改方法对我们有益无害,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了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以前,我最怕写作文,一拿起笔就感到无话可说;现在,我虽然不敢说提笔成文,但至少对作文已经没有害怕心理了。”

在上海看了叶老关于作文和说话的那封复信后,更加坚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it_英伦97' 的评论 : 所以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Brit_英伦97 回复 悄悄话 中国当代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方法,而是不允许有独立思想。因此写出的文章会陷入党八股。
外国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这跟他们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有关系。写文章就是言为心声,如果心里没想法,写出来的都是语录标语。 说白了,语言需要自由表达的环境,处处都归于妄议中央,会有好文章?看看民国时代的文字,现代文人那写得出。是人不行吗?非也,是时不予我也!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务实小民' 的评论 : 谢谢您的问候和建议。
务实小民 回复 悄悄话 向老师致敬!---您应该还小范围的带点学生,多一些传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