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4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有三种说法,其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其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其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先说“磨破”。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平时用得比较少,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汉语中形容勤奋读书的成语举不胜举,“书山有路勤为径”嘛!然而,用得最多的恐怕还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显然,“磨破”,仅仅是从字面上解释“书被磨破了”,就是多读的意思。而“多读”源自“爱读”,只有“爱读”,才会“多读”,以至于把书都磨破了。
再说“识破”,这是重点。
如果说“磨破”是如孔子一样,“爱读”“多读”的话,那么,“识破”就是“会读”了。
众所周知,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同一本书,从不同角度去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非常正常。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会读的人,能“识破万卷之理”。
这“万卷之理”至少涵盖道理和文理两方面。
【百度】:
道理,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 。大道无形生育万物,大道无情运行万物,大道无名养育万物。道之理者唯自然也。自然之理者,顺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文理,讲的是文章的条理。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文章的逻辑性。
万卷之道,包罗万象,各有所述,但文章之法,如俗话说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其结构大体相似。
叶圣陶老先生强调,阅读要注意文章的思路。就是要学会“识破万卷之理”,也就是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叶老先生说:“作者写这一篇,思路是怎样开展的?换句话说,是怎样一步接着一步想的?如果能够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好处。”
诚然,道理和文理都是万卷之理。但说的主要还是文章的内容,真正要“识破万卷之理”,还必须了解文章的形式。
叶圣陶老先生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收获少。”
所谓形式,就是指文体而言。记叙、议论、说明是实用文章;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是文学作品。表达不同的内容,要用与内容相适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文体。表达相同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表达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最后说“突破”。
“识破万卷之理”的目的,是“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这尤其需要“突破”。所谓“突破”,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要突破定式,而作文又必须有规矩。所以,著名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有一首诗曰:“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法要认真,潜心探精微,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若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引自张中行著《作文杂谈》的《序》)
仇兆鳌详注“读书破万卷”之“破”三说,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发人深思。三思其序,似以“磨破”、“识破”、“突破”更合老杜之意。也与我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并初见成效的《爱读·多读·会读》、《爱写·多写·会写》相契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是杜甫读写结合成就一代“诗圣”的秘诀,更为历朝历代莘莘学子开创了学习母语的有效方法。历史发展到当今网络时代,不仅要继承先辈读写横向结合的传统,更要研究读和写的纵向层次。爱读、爱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是对传统文化积习的深层爆破;多读、多写是科学训练量和质的要求;会读、会写是学法指导,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有科学的体系,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全方位结构;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形成具有不同表现手法、和谐统一的形式。语文教学的内部结构和表现形式纵横有序形成网络。这个网络的中枢神经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不破万卷,下笔就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