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三道四(18) 祸从口出

(2019-01-03 05:34:54) 下一个

说三道四(18)        祸从口出

       今天是2019年元月1日,早上起来,老伴感叹:“又过了一年啊!时间过得真快呀!”我立即想到六十多年前,我们的生物曹老师,就因为说了一句大实话:“又过了一年,离坟墓又近了一步。”被打成了右派份子。不仅自己遭罪,还祸及子孙。真可谓“祸从口出”!

       “祸从口出”,这个成语,与“病从口入”合在一起,流传久远。中国历史上因“祸从口出”而遭罪的人物举不胜举。

       就说北宋的寇准吧。

       寇准三次拜相五次被贬,仕途起起落落,暮年贬谪岭南,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皆因他耿直不二,做事高调说话不讲艺术。

       寇准做人高调。据说,他任宰相时,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寇准的胡子被汤打湿了,副手丁谓很殷勤地过来帮他擦胡子,寇准就斜着眼讽刺丁谓:“你一个朝廷大员给长官溜须还要脸么?”这也是溜须的来历。羞愧难当的丁谓怀恨在心,最后想方设法攻击寇准,导致他被贬到了广东。

      宦海沉浮多年的寇准,叹曰“自古名高众毁归,又应身退是知机”。他懂为官之道,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闲心终不忘鱼钓,淡水真宜习老庄。报国自知无世用,烟蓑何日卧清漳”。让位高权重的宰相一下子变成岭南的老渔翁,还真是有些无所适从。“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一语道出了人的通病,寇准也不过如此而已。

       当然,在专制社会,你就是不开口,也可能遭飞来横祸。

       还是六十多年前的故事。说某单位打右派,按比例还差一个人才能完成任务,大家围坐在一起都不说话,其中一位因肾功能不好,实在憋不住了,出去上厕所,于是,就选他吧。他没有任何所谓反动言论,就因上个厕所而被“选”为右派。

       这是因尿尿而得祸,另当别论。

       言归正传,还是条分缕析“祸从口出”吧。

       溯本求源 :

       百度:【说文解字】祸: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

       百度:“祸从口出”。

     【释义】灾祸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

    【出处】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由是观之,“祸从口出”之“祸”,源自“人”。

      人若生长在民主社会,不仅享有至高无上的生命权,而且可以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的法律保障,不会因言获罪。而“祸从口出”是专制社会的专属品,因言获罪成常态,高官不得妄议中央,百姓不能胡言乱语。

      专制社会也有明智之君,明白“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说的就是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然而,中国几千年来专制社会延续下来的“祸从口出”,不是几个明君能改变过来的。因而,逆来顺受的“愚民”,也有明智的避免“祸从口出”的各种方式方法。

       说三道四,小而言之,只说说百姓如何避免“祸从口出”。

       鲁迅曾在他写的《立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这个故事中,老师告诉学生的方式就是传承古人的“王顾左右而言他”。

       再说一个现代社会的故事:

      说的是改革开放之初, 广州一个生意兴隆的酒店,每天前往喝早茶的客人络绎不绝。每一张餐桌都坐满了正在喝早茶的客人,在他们身后还站着一些等候的客人。

       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一桌年轻人身后等待着。

       小孩饿了,哭着,妈妈哄孩子说:“不哭啊!乖!他们快完了······”

      只见一年轻人站起来,拍着桌子,指着孩子他妈,恶狠狠地问:“你他妈说谁快完了?你说!”

       孩子他爸,立马抱着孩子,拉着妻子,转身离开,连声对那个年轻人说:“对不起呀,对不起!是我们快完了,你们不会完的,慢慢喝吧!”

       这样低调行事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避祸方法。

       我们的祖先曾传下许许多多避祸的格言警句:

       老子曰:“大辩若讷。”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可见,在圣人的心中,懂得守住自己的嘴,是有修养的体现。

     《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后以“言多必失”谓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清· 朱用纯《治家格言》:“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曾国藩在晚年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古来凶德致败者,约有两端,曰长傲,曰多言。”大意是,人有两大凶德,一个是傲慢,一个是多言。以此告诫子孙,务必戒掉多言的毛病。

       总之,遇到难说的话,学会“王顾左右而言他”;低调行事不与垃圾人争论,学会道歉;牢记“言多必失”,谨言慎行。一般来说,能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避免“祸从口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helloworld1000 回复 悄悄话 我们的生物曹老师,就因为说了一句大实话:“又过了一年,离坟墓又近了一步。”

Who would say something like that on the New Year da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