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的青春年少时(02)老关庙小学和首义路小学老关庙小学,顾名思义,就是在为三国时期关公建的一座庙里办的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大东门到起义门,中山路还是一条石子路,它的右边是残存的武昌城土城墙。老关庙就建在土城墙里面一侧,现在的719所院子里。五十年代初,老关庙小学周边都是菜农的菜地。记忆中,那座庙还比较大,从大门进去两边各有六间教[
阅读全文]
难忘我的青春年少时(01)通湘门外的李家花园我的系列回忆文章,从1965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写起,直到八十岁的今天。而从记事年龄开始,到高中毕业一直是空白。据有关研究人员说,人的记事能力通常从3至6岁开始。在这个年龄段,人们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能够记住一些事情,而大部分人开始记事的时间通常在4至5周岁。我不是天资聪明的少数人,大约能记得四五岁时[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12)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对我关怀备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彭慧敏时任湖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兼省教研室主任。我正是“而立”之年走向“不惑”之时,刚从一般中学调回我的母校——省重点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袁福老校长千方百计把我调回母校,指派我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1982年秋季开学时,我执教的初一[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11)周正逵老师引领我进行高中阅读教改实验周正逵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50年代留校教《语文教材教法》,60年代去景山学校搞中小学语文整体改革实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并编写语文实验教材。70年代初去北京市东城区教研室研究语文教学教法;70年代后期去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研究并编写语文教材。本[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10)范守纲引领我走近语文教育大家(1984年11月范守纲老师与李培永在桂林游漓江的船上合影)1986年10月8日晚上,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突然飞来北京,入住人教社招待所。这是我们近三年第三次相遇了。1984年11月5日,“漓江之秋”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我们第一次相遇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那一年,我是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张定远先生的特邀[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09)跟着张必锟先生学习教语文张必锟先生是北京市著名语文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八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聘他为特约编辑,参与该社语文分编型教材初中《阅读》的文言文和高中《文言读本》的编辑工作。1983年8月1日,人教社在洛阳召开分编型语文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备课工作会。到洛[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08)章熊先生激励我不断前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是北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人教版1982年分编型教材《阅读》的特约编辑。先生每年都在人教社主办的全国分编型教材备课工作会议上,给全体执教老师作报告,主讲现代阅读教学理论和《阅读》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创了现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考试之先河。章熊先生在北大附中语文[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07)难忘人教社《写作》责任编辑王连云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连云老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分编型教材初中《作文·汉语》、高中《写作》课本的责任编辑。初中《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本书名为《写作》)与初中《阅读》课本配套。高中《写作》自成系统,独立编成三册(高中三年使用)。高中阅读[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06)国正先生领着我走语文教改之路(国正先生1991年9月3日在海口我家的书房与我和夫人的合影。后面墙上的条幅落款“刘征”是国正先生的笔名。)1983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重点中学语文分编型实验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第一次全国备课工作会议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人教社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副总编刘国正先生[
阅读全文]
我的人生贵人(05)难忘语文教改的引路人张定远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定远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阅读》的责任编辑;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秘书长。1982年9月1日开始,在华中师大一附中,我奉袁福老校长之命,执教人教社重点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到1988年7月结[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