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前面子路之问是反问,含诘意。孔子以“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说之,但毕竟还是言“兵”说“霸”。故子贡再进一步问的时候,孔子马上改说,“被发左衽”,“匹夫匹妇之为谅。”
孔子好以尧舜禹汤、周公为例,说仁者有功,而在管仲身上,仁与功有矛盾。二子之问表现出儒家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圣人自己也只好用“功大于过”搪塞过去,孟子则不顾当时虎狼之邦步步吞噬六国之事实,强说“仁者无敌”。
仁者功,若长远说——千年万世——可成立。从猴王占有所有雌性到一夫一妻,从部族争领地到联合国政治解决纠纷,人类文明进步是事实。但只要竞争——物竞天齐——还存在,仁者无敌就只是目标,不是现实。
儒家把愿景,说成“三年有成。”后儒崇孔,当成至理,铸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