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论语新得259

(2018-09-17 06:01:29) 下一个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颜渊问仁。答:“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答:“爱人。”

子贡问仁。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张问仁。答:“恭、宽、信、敏、惠。”

都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后儒的解释是因材施教。对司马牛来说,这种解法说得通。总的看,则似是而非。一问,多答,其实说明,对“仁”的本质具体是什么,孔子心里也很不是很清楚,于是把心里所希望的所有好人品格全都说了。后儒知道“人无完人”,故不说“完人”而用“全德”代之。

宋儒对“全德”阐释了一大堆,从修己,到平天下,看起来连贯而通,实际是白日做梦。根本问题在于,入世哲学与出示哲学不同,出世哲学——上天堂,或成佛,都不用(因为是另一个世界)也没法实证;入世哲学则没有这个便利,必须拿出具体证据来证明理论成立。儒人不得不变更历史事实,说孔子是无冕之王,即“素王”。这种变通事实以证理论的做法,当然是不科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