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视角
分享一下Grace的读后感《间接放松法》。
每个人对每一个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Grace会提供一个属于她的视角。
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事物, 会增加我们对那个事物的理解。
就像身体, 不同的功法, 不同的理论体系, 不同的身体状态,不同的经历, 都会带来对身体的不同的理解。
那么,对身体的真正深刻真实的理解, 就离不开这种多样化的理解。
多样化也是我们消除偏见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当我们接受多样化, 也就是接受了别人的声音, 放下了自我, 偏见就会自然消除。
就方法本身来说, 从不同侧面去研究身体, 也是最后形成一个“客观”的理解的必经过程。
比如, 从中医看身体,和从西医看身体, 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因为中西医的差异或博弈而争论不休。 大抵争论的人, 都是充满偏见的人。 还往往各自认为手握真理。
比如, 一个人能量低下。 可以从非常多的角度来理解, 也可以从非常多的层面来理解。 可以从饮食,生活方式, 精神, 经历, 身体结构, 阴阳平衡, 气等等角度理解。 很难说,那个答案是最好的。 最好的答案,往往是一个综合性的回答。
所以, 练功, 这个听起来让人觉得怪怪的事情, 其实很好玩。
每天貌似做着同样的事情, 其实每天都不一样。
因为什么都在变化, 而且经常让你拍案惊起。
=========================
千年,周一好!
还是老规矩,给师父来提个醒,劳逸结合,就像你苦口婆心地不停提醒学生好好练功一个样,不过,今天的意义已完全不同了,因为我知道提不提醒是一个样的,但作为受惠良多的徒弟,以后,我的提醒,你就当是每周给你来请安吧(^o^)/~,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我会在下面进一步说明。
首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将你的博文【我是谁?】给我老公做了很详细的解释,他开始看不太懂这篇文章,经过我的讲解,他非常明白了,而后,我又跟他讲了你的【内经】十六字,他也非常能理解了,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当然他能理解也不是突然的,因为我平时也一直给他灌输一些你的养生思想,还有我的练功和他时断时续的练躺功,并能感受到身体里变化的体验。所以说,你貌似有徒孙了。(^o^)/~
现在,要讲的是我这个星期最感快乐,也是我练功后一个最大的慢性的“顿悟”。我昨天晚上读了你的那篇【间接放松法】,原本是想读全文的,但读了下面这几段,我激动得读不下去了,因为我真正明白了你说的很多意思,并能感受到了。摘录下面这几段(红字部分),黑字部分是我的理解。
如果练功的时候,一个呼吸就应该入静。 更准确的说,入静压根就不需要时间。 我们的举手投足,日常生活,本来就应该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入静状态。 另一个胆大的同学 就笑,”老师你就吹吧。。。吹吧“。 我说,吹牛的定义是说了比实际夸大的事情。 如果我说的其实比我会的要远远小,那么我是不是就是谦卑。
你没吹牛,确实如此,入静不需要时间,这里最关键的是: 我们的举手投足,日常生活,本来就应该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入静状态,你就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你做事效率极高,又不太累。我如今也有些体会,比如,我很安静的时候,哪怕不是在练功,我也能感受到自己身体某些地方肌肉的蠕动,尤其是在晚上睡觉和坐着的时候,我想这大概就是我很静的时候,能感受到了身体里气血的流动,尤其是流通不畅的地方了。
大家对入静的理解可能就是那种像死了一样的没有想法,不动心念。 其实,入静的真正定义,不是什么想法都没有,而是不管你脑子里有多少想法,你都不被这些想法带走。 你还有自主的,清晰的觉知。 比如我陪我小孩玩的时候,我也经常练功,我可以同时和他们说话,关注他们会不会有危险。 但是,我的主意识并不被这些东西带走。我还是清晰的跟踪身体的各种觉知,以及能量等等的流动。
说得完全正确,这句段的关键就是“入静的真正定义,不是什么想法都没有,而是不管你脑子里有多少想法,你都不被这些想法带走。”。我如今也深有体会。比如我现在练站功,我有时会边练边看谍剧,如果我不去用心看的话,我会感受到身体的变化,但我稍微一用心看剧情,我的感受就大大减弱,说明我身心开始分离了,一旦分离,我的觉知力就降低了,因为我的心被外界的事物带走了。
再比如,静坐的时候,脑子里可以有想法,但那些想法就像水面的波纹,或者大海的波涛,他们虽然是不安静的,动态的,但是,它们并没有改变整个水体的安静,或者大海深处的宁静。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整体总的来说是安静的,尤其深处是安静的,那么,不管波纹多么活跃,不管波涛多么汹涌, 你也属于静定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你不能是一浅盆水,你不能是一小汪水。 你要至少像池塘,最好像大湖,如果可能,就做大海。 只要你的量足够大了,那么,普通的波纹就干扰不了你的内心的宁静。 如果你是大海,那么,滔天的巨浪,在别人看来已经不得了了,在你那儿,也是可忽略不计的。
完全正确,这段的关键就是:如果你的整体总的来说是安静的,尤其深处是安静的,那么,不管波纹多么活跃,不管波涛多么汹涌, 你也属于静定的。所以,我现在能感受到,为什么你对很多外界的干扰,比如你辛辛苦苦写文,不求回报地带学生,被人攻击否定后,你也能淡定自然,其主要原因就是你内心的深处是安静的。
那如何做大海?心的宽广是根本,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心在练功中是第一位。 心的宽广是入静的最重要的根本。 其实,就是把你自己变成大海,从此不再受波浪的干扰。 而心的纯净,是觉知力的重要保证。 只有心纯净了,觉知力才会敏感,深刻,稳定,准确,才可以无处不在。
完全正确,这段话才真正是倒出了练功出奇效的精华所在,也是你反反复复地告诫大家要有一颗澄明的心,心宽广了,就不会被生活里各种从小到大的事情,无论是家庭琐事上的,工作岗位上的,社会上的,物质上的,名誉地位上的,甚至是情感上的事情所轻易干扰。这就是定生慧。
要做大海,还需要很高的能量。 心宽就像你长得很壮,很魁梧,但是,要想力气大,要想天下无敌,你还需要练功。 很高的能量,就是那个功力。 你的物理条件加上这个功力,才能把你变成一个武林高手。
完全正确,练功就是为了让身心更健康,从而更宽广,如果一个人身心不健康,很难做到心宽,因为自身的能量很有限,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受到干扰。同一个人,健康时更容易比生病时来得大度快乐。
所以,当你说入静需要一分钟的时候。有人会觉得你很厉害。其实一点也不厉害。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人认为你吹牛不吹牛,和他的认知极其相关。 因为判断吹牛是一种“分别心”。 只要涉及分别心,就会加入自我的因素。 也就是说,说别人是否吹牛,是自我在别人身上的一种投射。
所以,要想自己的认知是客观的,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 那么必须要去掉自我。 这一点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修行的一个重要课程就是把自我变小,变成无我。 无我的真正定义,不是大家通常想象的那样,就是把我变没了。 其实,更准确的理解是,把那个小我,变成一个大我。 把一浅盆水变成大海。
所以,当大家听到我吹牛的时候, 首先要想想这是不是你的自我的一种投射。 比如,我如果说一分钟入静,你觉得我吹牛。 那么,这就是从一个侧面显示你对入静的无知。 如果我说我一闭上眼睛,一个呼吸就入静,你觉得我吹牛。那么,这就是说明你对入静一知半解。 如果我说,我举手投足,日常生活,90%的时间是入静的,你觉得我吹牛。 那么,说明你对入静已经有所了解。
这一段的关键就是:只要涉及分别心,就会加入自我的因素。。。无我的真正定义,不是大家通常想象的那样,就是把我变没了。 其实,更准确的理解是,把那个小我,变成一个大我。 把一浅盆水变成大海。
现在,我总算明白为什么你总是要求学生去掉“分别心”,因为有了分别心,就会有喜欢和不喜欢,自然也因此会产生烦恼和不满等等,因为人生经历不同,这里面往往带有很多的个人的情感色彩和事物的不同标准在里面,于是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甚至会有各种不切实际的猜测,矛盾就产生,不快也随之而来。所以无我只有尽可能地去掉分别心后才能从小我走向大我。
等到有一天,当你知道,其实入静就是心的宽广度,那么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入静的精髓。 那个时候,当你听到有人还在用数呼吸等等方法入静的时候,你也会摇摇头说,那不叫入静。
读到这句我真心地笑了,那就是,我已经知道了入静就是心的宽广度,也难怪,我过去说入静数呼吸会比较好,你觉得没必要,现在我也觉得实在实在太没必要了。(^o^)/~
因为有了“心的宽广度”,心越宽,就越不容易受外界事物的随意干扰,自然就可以在平时日常生活里做到随时入静了,也不必刻意去找时间入静了。
谢谢starlight_YX,我想,我喜欢练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千年在这篇文章里说的这样一段话:)
“练功, 这个听起来让人觉得怪怪的事情, 其实很好玩。
每天貌似做着同样的事情, 其实每天都不一样。
因为什么都在变化, 而且经常让你拍案惊起。”
谢谢生活,我过去读过这篇文章,起先真的是看不太懂,现在愈来愈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