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茶余饭后话修道

(2018-04-20 14:30:25) 下一个

修道,听起来很深奥的样子,好像是一些不入流的人的专属。因为入流的人很忙,被洪流推着走,也没有必要非得去修什么道。这可能是个误解,所谓修道,无非就是对自己,对世界的一点更独立,更清醒的认识,不需要太过唱高调。今天,天气挺好,阳光明媚,不冷不热,不干不湿,散散步,嗮嗮太阳,吐故纳新,脑子空出来了,就不妨闲聊聊修道的一些杂事。

 

网友littlecat8指出来,能在红尘中修道,比在深山老林里修道要更厉害,比如老子。说的很对,大隐隐于市。短短的几个评论,可以看出littlecat8熟知《道德经》,并把仁字理解的很透。关于仁义,大家往往认为是很好的一件事。但这是道家最看不上儒家的地方。对道家来说,“大道废,有仁义”。儒家不尊大道,才搞出那一堆所谓的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孝慈本为天道,何必为了什么仁义,才孝慈呢?假假的对不对?《道德经》开头就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么说,孔子,孟子等等,在道家哪儿都不是圣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伪君子,伪圣人。当然,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学说和这个人的个人等同起来。

 

听起来,这好像不太对。孔子孟子是圣人,好像没什么争议。至少在他们自己的山头,他们是的。在道家那一派,肯定不是的,是假惺惺的一帮人而已。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其实,圣人呢,也是相对的,被捧为圣人,也不要太得意,不就是圣人吗,在另一些人眼里,只不过是道德君子。那反过来,孟子在儒家人看来,无非就是一个不切实际,混得不怎么样的人,住在小农舍里,在贫困线上挣扎,空谈什么大道啊。如此的大人物,在互相的眼里,不过是如此这般,更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呢?所以,看淡别人的赞誉和攻击,这些东西,改变不了你的真面目,如果太过较真,受伤的只有自己。

 

想着,写文章的人,就像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过路的人吃了,有的人说这个苹果真甜,有的人说这个苹果除了甜,没任何后味,有的人说,苹果吃了,毁牙,有的人说,要多吃水果啊,尤其苹果,一天一个,包你活到99。众口难调啊,问题的的关键,为什么要调呢?苹果树只管长苹果,评说的事情,是吃苹果的人做的。苹果树一般听不见,如果偶尔你没走远就评论,苹果树或许是能听见的。如果有人好意,就给苹果树浇一点水,或上一点肥,但苹果树也不用太在意,因为水浇多了,果子就不甘甜了,还容易生病。肥施多了,也是不行的,会烧叶子,严重的,索性烧死。其实,大树,根深,是既不需要浇水,也不需要施肥,更不需要剪枝的。但是,大树也怕一些事情,就是,如果有一天,有人拿一把锯来,把你整个干掉,狠的连根拔起。大树更怕的是哪些慢性病,比如,那些看着慢慢吃的虫子,有一天可能掏空你,然后,微风一吹,轰然倒塌。

 

再回到老子修道的事。我做一点补充,在红沉中修道,并不容易,难度系数极高。我们看看《道德经》是如何描述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你要做到“淡泊”,“像婴儿一样混混沌沌(天真无邪)”, “傫傫兮(那种处在众人之外的疲惫)”,“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 “我独昏昏”, “我独闷闷”,“我独顽且鄙”。 最后,还要心宽广如大海,处变不惊,在无常中悠然自得。如果你觉得,你有这些强大的素质,完全可以在尘世中修道。如果认为,红尘就可以锻炼出这样的素质,是不太现实的。现实的说,这里边有个根器的问题。老子有这个根器,但常人没有,只能往那个方向努力。六祖惠能根器很好,但也不入红尘。虚云老和尚根器很好,也不敢守着自己的两个新婚老婆。难啊!所以,佛家,索性就绝了这些,所以叫出家。日本的和尚可以结婚有家,但个人认为,总体水平还是差点意思的。就算出家,离群索居,也是需要好根器的,面壁9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出家还不算清静,所以,佛家还搞一个闭关。所以,不要小看环境的影响,真到了一定程度,闭关或类似闭关的阶段是必须的。你脚上绑沙袋练轻功是可以的,但最后,真要飞檐走壁,绑着沙袋,谁也做不到。这里边,不要过于固执较真。

 

大家可能对屈原都比较有好感,爱国,为民请命。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说屈原,屈原临死前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世界格格不入,有点抑郁,有点不得志,自视很高。屈原又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种心理,很不可取,很多不如意,自杀的人,都有类似的逻辑。而和他相遇的渔夫,显得非常从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生死由命吧。个人没有上进心,做不了屈原,更情愿做那个渔夫,逍遥青山绿水之间就够了。

 

屈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很多人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一辈子奋斗不息,自强不息。这很好。但是,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过于着力的气息,这对修道的人,或者坐禅的人,往往是很难过的一关。很多人把修道,坐禅,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一个目标来到达,一座高山来攀爬。甚至把得不得道,天天放在脑海里,一个劲的努力。这一道关过不了,自然很难入道。很多聪明人,事业有成的人,都有这股豪气,认为悟道,也是要像做事业一样的。网络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人,拜名师,访高人,搞的修道过程红红火火。

 

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公司,建了几个用来静坐的房间。这些房间在大楼的地下室,没有窗户,空气很差,和地下停车在一起。有人抱怨这样的环境静坐不够好。于是有人出来说,把这些房间好好装修。又有人跳出来说,他绝不会去那样的环境静坐,不管怎么装修,都改变不了本质。于是,有一些人火了,说,静坐修的是心,去掉的是分别心,怎么可以如此在意环境呢?有些人就说,你说的是得道的人,我们不是得道的人,我们本来就很累,我们需要一个地方修养生息,我们不是需要一个磨练自己的地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世界就是这样,争论不休。在各种挑战的环境中,是可以磨练出伟人来。但是,代价是很高的,几率是很小的。比如,中国的大发展,如果小到一个家,代价可能很高,比如,有几个家不来几个癌症病人,医院遍地开花,在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石家庄等等城市,呼吸都很难啊。但是,中国人会变得很强大,生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空气净化器行业会极其发达,虽然现在好的都靠进口,但也许有一天,最大最先进的空气净化器公司就在中国诞生。中国的癌症技术,可能有一天会成为世界之最。但是,说这些的时候,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不是滋味。

 

但是有一个例外。对于修道,有一个“不好”几乎永远是好的。那就是自身的痛苦,不管是精神或肉体的。很多很多的例子是因为在战胜痛苦的过程中,人们才领悟到生命的奥秘。几乎可以反过来说,如果要领悟生命的奥秘,你几乎必须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或忍受的痛苦。痛苦,可以让你看到身体的运行规律,痛苦可以让你看透人世的无常,痛苦,可以让你去除分别心,痛苦是通向身心灵统一的必经之路。如果有一天,你能在死亡面前,坦然自若,你说,你是不是已经有了一定的心胸。而死亡,就是终结的痛苦。真要有能力看淡痛苦,得了癌症也觉得这无非是生命的一个小小的玩笑,那么,你的分别心,是不是就几乎没有了。人们会说,怎么可能?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不是这样的,你知道,一旦去掉分别心,你的天地会变得多么宽广吗?你能够得到巨大的新的力量,你可以奇迹般的在绝境中站起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

 

红尘中的磨难,也有类似的效果。只不过,更过复杂,你可以改造自己,但你改造不了世界,你顶多影响你的周围,顶多一定程度影响世界。但是,自己不同,你可以说坐3个小时就坐3个小时,你说闭关3个月,你都有条件做到。其实,老子的修道,不完全算红尘中修道。红尘中修道的一个更典型人物是王阳明,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这个很厉害,能够把道无缝的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王阳明不管是在战场,还是在官场,都所向披靡。但王阳明对养生的修炼是不够的,可能他也能做到,凭着他的才能,但是,他可能觉得做事更重要。因为养生需要混混沌沌,王阳明显然是相反的。不过,这些天才,我们不能用寿命来说事,他们追求的也不是这些。

 

再来看另一个伟大人物,永嘉大师,学禅的人,没有不知道《证道歌》的,永嘉大师当年去六祖惠能哪儿,傲慢的很,要六祖作证他悟道了,结果伟大的六祖说,你悟道了。这个消息传遍全国,后来是世界。来永嘉大师这儿学道的人,蜂拥而至。大师自然很忙。历史如何我不清楚,但是,永嘉大师活的很短,48岁,就像天才的莫扎特,寿很短。会不会因为刀太锋利,容易折断呢?不得而知。

 

》修道中的读书的问题《

 

很多人,读的书很多,满腹经纶的。不过可能是因为我有阅读障碍症,我比较嫉妒读书很多的人,而且记忆力又很差,所以,也嫉妒那些满腹经纶的人。因为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我常常主张读书要少,少读书,多做事。对于修道,我尤其主张如此。我来说说我的原因,自然是偏颇的,但是大家就当另一个苹果吧,不用太在意。

 

禅宗里边有个公案,茶杯满了,你就倒不进新茶,要想倒进新茶,先清空。美国Soto Zen的创始人Shunryu Suzuki,写过一本书叫Zen Mind, Beginner’s Mind. 说的道理也类似,始终保持初心,干净的,好奇的,纯真的,开放的心,像孩子一样,像初学者一样,这样的状态,修禅,是比较好的状态。相传六祖是不识字的,一辈子知道的书,也就是《金刚经》。当然,这是个案。但其中的道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读了太多经典,经典都告诉你答案了,你自己还探索什么呢?就像做研究,也最好不要读遍领域内的好文章,这样有一个问题,你的思想会被控制,你的勇气会被限制,因为好文章太精彩了,你潜意识里就被压倒了,恐惧了。但是,那些愣头青,初生牛犊,不一样,无知无畏,冷不丁,超越了所有的前沿,那就是真正的创新。

 

再比如, 有禅门第一书美誉的《碧岩录》,大家轻易还是不要读,太美丽,太有智慧了。读完了,你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你的脑子太好使了,这样不好。还是笨笨的好,混混沌沌的。等修到一定程度了,不用《碧岩录》来教你了。你自己也能悟出写出《碧岩录》里边的一些公案篇章了,你再读,就会会心一笑。这有点像武林秘籍,如果内功不够,悟性欠缺,接触武林至高绝技,是很危险的。

 

我想从更实际的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静坐到一定程度,你能够看清自己身体的能量的运行,这些能量的运行有很多规律,能量汇聚的地方就叫丹田,能量的枢纽就叫穴位,能量的路线就叫经络。但是,我们不要读太多经络的书,也不要读太多关于经络治病的书。我们要自己去发现那些经络,那些穴位,并且自己探索如何用这些东西治病。如果你提前读了,你就失去了自己发现的机会。所以,少读,如果读了,也不要记得太清楚。这样,你就有了自己发现的机会。有人会说,既然古人已经发现了,你为什么要重新费力发明车轮呢?不一样,这完全不一样,正是因为你自己发现的,发现的路漫长崎岖,峰回路转,你才可以学会很多技术,领会很多生命的奥秘。虽然,你可能没有古人那么伟大,发现那么彻底,完整,准确。但是,那些你自己发现的,悟出来的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你能够把它们应用的炉火纯青,得心应手。

 

比如,按摩,经络的道理,穴位的道理,子午流注,阴阳五行,什么人都可以学,但是,真的把这些东西悟到骨头里的,往往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哪怕没那么完整准确,但是威力不可同日而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而每个人的情况又是不断变化的。任何的教条,都无法把握这种多样化和动态性。唯有从根本上把握,审时度势,灵活机动,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和读书类似的问题是拜师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师从高僧大师,好像就离得道不远了,而且,搞门派,标高鼓吹自己亲近过某某大师,是几代嫡传等等。学了一大堆法门,说起来,高傲的很,口若悬河,术语暗语一大堆。结果呢,就像一个房子里,塞满了各种名贵家具,来自世界各地,各大艺术家的杰作。可是,太满,连个身也转不过来,很难说有什么真正的用途,显派倒是合适的。个人认为,自己动手,做几件实用的的家具,每天用的得心应手,家里也能自在走动,可能会实际一点。尤其是修道这些事,不是为别人修的,是为自己修的。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自欺欺人罢了。

 

想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群里,大家讨论起修行的事,一堆高论,有人拿出《了凡四训》的话来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都挺博学,挺智慧。这时候,有个人,冷冷的写了一段修行的“硬指标”。

 

修行的一些“硬指标”。身心比较纯净统一,各种感官会比较敏感,比如味觉嗅觉,对各种食物有敏锐的判断力,比如有的食物有鸡粪味,或者灌溉的水不干净等等,对好食材能用身体的细微反应去欣赏。再比如触觉,有一定修行的人,一般会避开直接接触别人,尤其是病人,因为不和谐的气场和不干净的食物一样,是巨大的负担。从看病的角度说,碰一下,基本也就能够对病人的状态了知大概。看人或事物,往往入木三分。身心统一后有一些貌似异于常人的能力,实际只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身体会很健康,不太会生病,生了病也会自然疗愈,即使受了重大外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就像动物有极其强大的自愈能力。几天不吃不喝,身体能在低能量态保持平稳透亮。对自己的气血状态会比较清楚。往往精力充沛,在日常中,比如从早到晚干一天繁重的农活,基本不出汗,干了很多活,但并不累,第二天就像第一天一样继续起早贪黑,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动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修行的自然一部分,或者说不叫修行,只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事,生命的存在。

 

身心统一,会有一颗极其稳定的心,不太会被外界的变化过多的干扰。比如至爱的人死去,可能连眼泪和悲伤都没有,不是无情,而是看清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比如自己面对绝境,直面死亡,却心静如水,只是做该做的事情,这种状态往往也是存活率最高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奇迹”的活下来。

 

身心统一是通向高能量态生命的必要条件,而高能量态生命是慈悲或心系众生的前提。慈悲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比如,你关爱一个人,那个人可能很坏,可能反过来咬你,可能背地里害你等等,但你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类似的事情,却还有能量和宽广去播种你的爱。

 

这是修行的一些“硬指标”,几个例子。修行绝不是脑子游戏,不是嘴上论道,不是博览群书。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刀真枪。很多聪明人修不好,就是太聪明了。如果觉得自己特了不起的,已经悟出大道的,不妨用一些“硬指标”测试一下,以免自欺欺人。

 

这段话以后,所有的讨论戛然而止。原因不清楚,但是,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嘴上的讨论要远远比实践的修道要容易的多。一旦上“硬”的了,大家就觉得很没趣。

 

》关于欲《

 

修道的人,有了一点功力,往往忍不住要炫耀一下,或者向别人证明一下。这也无可厚非,连永嘉大师这样悟道的人,都要去六祖哪儿显派一下,求证一下。我等凡夫俗子,有这样的陋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适可而止。

 

修道的人,身体会明显变好,有些人,根是儒家的根,好胜好斗。身体一变好,就熬更多的夜,更拼命的工作,头脑也更好使了,所以,往往也更成功。这样的人,数量很大。也无可厚非,所谓修道的实际用途吧。王阳明都这样,我们凡夫俗子,更难避开了。

 

修道的人,身体好了,精力好了,性欲会更强。大家总觉得说性欲怪怪的。但是,生殖器连的是生命的中枢,核心。纵欲就是消耗元气精血,外加耗神。但是,很多人往往也不犹豫的使用这修道的实际用途。道家有专门讲房中术的,可见,这门课也实在重要。但真心劝大家,这个好处,用起来悠着点,你真的不知道,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有一天,你修到更高层了,你哭都来不及,因为你发现,你犯下了多大的错误。

 

》结语《

 

既然是茶余饭后的聊天,是闲来无事的随笔,就尽量不冗长了。苹果结多了,人们就嫌弃了。不过用自然农法的说法,大年小年,都是年,自然就好,随性就好。喜欢吃也好,不喜欢吃也好,苹果还是照样结,多了掉地上,自己消化,少了,也不要觉得寂寞,因为你无非就是一棵苹果树,没人真的把你当葱看。这样的苹果树,枝叶会不会舒展一些?照自然农法的意思,好像是会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为写而写 回复 悄悄话 惊喜又看到了你的文章。很多时候‘聪明’的确是一种障碍。环境对人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觑,所以条件许可下的避世还是挺必要的。谢谢分享你这棵苹果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