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初心。
个人资料
lily0824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澳洲万里行(5):好无趣的大洋路

(2025-09-21 14:56:48) 下一个

我曾在土耳其的夏季开过地中海沿岸,我也曾在法国的夏季开过大西洋沿岸,我还曾在日本的夏季开过太平洋沿岸。在这些国家的海岸线边,要么有历史悠久的古镇,要么有现代化的都市,它们因各自独有的魅力而永久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此次自驾澳大利亚,我对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抱着浓厚的兴趣。虽然这条全程不到300公里的公路以其险峻的地势和令人眩目的沿途风光而被誉为全球最美的沿海公路之一,它的剪影也时常出现在澳大利亚的旅游宣传片中。但对我来说,它最让我倾心的是,我可以再次沿着太平洋海岸线,一睹太平洋的风采,只不过,此时是冬季。

大洋路

大洋路

吉朗

十二门徒石柱

如果说日本的海岸线面对的主要是西太平洋的话,那澳大利亚的大洋路则直面的是南太平洋,而与南太平洋相连的则是南极洲所在的南冰洋。虽然此生我可能都没有机会去南极洲,但想到它与大洋路隔洋相望,我还是有些欣喜,对大洋路充满了期待。此路起始于离墨尔本不到100公里的托尔坎镇(Torquay),止于艾伦斯弗德镇(Allansford)。整条道路都由一战退伍老兵修建,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纪念建筑之一。至于为什么由退伍老兵来修建这条大洋路,有人说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管这个说法是不是真实的,大洋路边的小镇长期“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都因这条路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我们打算对沿路的小镇和景点,一个都不放过。

去托尔坎镇,要经过维多利亚州仅次于墨尔本的第二大城市吉朗(Geelong)。这座城市离墨尔本不到80公里,位于菲利普海湾旁(Port Phillip),我们的目的地就是它的东部海滩(Eastern Beach)。到达这里时,还不到早上9点,海滩边几乎无人,停车位到处都是,我们一下车便喜欢上了安静美好的这里。海岸边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坪,草坪上除了种植着绿色的棕榈树外,还有很多不同颜色、憨掬可爱的木头人,它们给海滩增添了无尽的生气。这些木头人,其实是木桩,最初是吉朗码头用来拴船的工具。在19世纪50年代淘金热期间,吉朗曾是维多利亚中部金矿区的主要港口,非常繁荣。随后,这里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了澳大利亚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主要产业支柱是羊毛、绳索和造纸。今天,还有一个轮渡码头矗立在海滩边。

吉朗

吉朗

吉朗

吉朗

吉朗

我们走过嫩绿的草坪,迎着微凉的风,在平坦的海岸边漫步,满眼都是绿色,一点儿冬天的感觉也没有。吉朗植物园(Botanic Garden)紧邻着海滩,那里的绿色最浓郁。该植物园已有近150年的历史,被列入了维多利亚州文化遗产名录。园内有很多维多利亚州的珍稀植物,是当地新人举行婚礼的绝佳地点。我们在绿色中徜徉,虽然此时不是阳光明媚,海水也不是我们喜欢的那种碧蓝色,但是在清清爽爽的早晨,我们能够独享海岸边的清净,仍然觉得澳大利亚之旅很值得。可是,当我启动引擎,开往吉朗市区后,我们才发现,这个维多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面积太小了,怪不得墨尔本人常常半开玩笑地说,吉朗市中心只有一条街。虽然吉朗除了海滩以外,没什么可看的,可它毕竟不是大洋路中的一环,我们即使有些失望,也没放在心上,转而去了大洋路上的起点站-托尔坎镇。

吉朗

吉朗

吉朗

托尔坎镇离吉朗咫尺之遥,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此地也有一个海滩,名为贝尔斯海滩(Bells Beach)。我们以为这里的海滩也会跟吉朗的一样,会让我们欣喜,谁知道,贝尔斯海滩小小的,海滩边只有一个可以吃早餐的咖啡馆。除此之外,什么宜人的景色也没有。不过,这里有细腻的沙滩,也有不高的悬崖,人气也比吉朗的高。我们到的时候,正好赶上落潮,看见很多当地人都在沙滩上遛狗,不喜欢狗的我们觉得托尔坎镇很无趣。虽然托尔坎镇在我们眼中一无是处,像一个小村庄,但是它有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蒸汽火车,也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冲浪胜地,每年复活节期间,世界著名的冲浪锦标赛(Rip Curl Pro)都会在此地举行。而且这里因气候温和,所以自19世纪初便是有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诗人之一的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就曾在这里居住过。

为什么在我们眼中毫无生气的托尔坎镇会成为大洋路的起点呢?因为它是墨尔本的西南门户,在地理位置上是墨尔本和更远南部海岸的天然交汇点。?不仅如此,托尔坎的历史也是极其悠久的,在此地洞穴中发现的手斧可将该地历史追溯到4万年前。古罗马帝国时,罗马士兵曾经来过这里的洞穴,并在洞穴中一处名为“人脸”的岩层前献上了祭品。这些历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们对此也没什么兴趣,草草在托尔坎镇打完卡后,便前往安吉西镇(Anglesea)。

托尔坎

托尔坎

托尔坎

托尔坎

安吉西镇离托尔坎镇只有20公里的距离,它也有一个海滩(Anglesea Main Beach)。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刚走到海滩上,就看见茂密的树丛边站着一只野生狐狸,吓得我们大气也不敢喘一下,立在原地,动也不敢动。狐狸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它,互相相面了一会儿,看着它没有向我们冲过来的意思,我举起了手机,然后绕道离开了它。令我们没想到的还有,安吉西镇的沙滩比托尔坎镇的大无数倍,沙子同样细腻,还有一条与该镇同名的河流流入大海中,这片海被称作巴斯海峡(Bass Strait)。

河流的两岸除了郁郁葱葱的丛林外,便是辽阔的沙滩,沙滩上有不少高中生在做活动。我们从他们身边穿过,直接走向沙滩,直面一望无际的巴斯海峡。天空依然阴阴的,我们扫视着被矮矮悬崖半环抱着的沙滩和汹涌的波浪,寻找可以给这里带来生气的人和物。这里除了一个遛狗的男人外,只有我们俩,什么景物也没有,一片荒凉。如果说我们在吉朗因为满眼的绿色还能悠然地享受海边的安静,那在此地我们只觉得无聊,对暗蓝色的海水也失去了欣赏的兴致。而人口3千多的安吉西镇更是没有什么值得我们驻足的地方,虽然此地在夏季跟托尔坎镇一样,在夏季也是度假胜地。

安吉西

安吉西

安吉西

安吉西

安吉西

大洋路上的小镇一个接一个,安吉西镇前方的30公里处是洛恩(Lorne)。洛恩同样是一个海滨小镇,同样是澳大利亚人的度假胜地。人口跟安吉西镇一样,同样少得可怜。跟安吉西镇一样的还有,洛恩也有一条河入海,名为厄斯金河(Erskine River)。该镇以苏格兰一个侯爵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与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路易丝公主的婚礼。从墨尔本到安吉西镇,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乡村之间行驶,偶尔会见到大海,但从安吉西镇到洛恩,我基本都在沿着海岸线行驶,而且都是盘山道,常常可以眺望巴斯海峡。这种高瞻远瞩的感觉让我有些小雀跃,不禁想起一首叫做《花》的诗:“买我的热木铁线莲,买一片蕨叶,聚集在厄斯金河奔腾之处,沿着通往洛恩的道路。”

去洛恩沿途

去洛恩沿途

洛恩沿途

洛恩沿途

若是朗朗晴空,或许沿途的景色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但阴沉的天空瞬间让我心中的波澜归于平静。开到洛恩海滩时,早已心静如水,其原因不是因为大洋路是龙恩的唯一一条主路,而是因为这里的海滩也是没什么可看的,只有空旷的沙滩和绿地,这些已经吸引不了我们的注意力了,即使海滩上偶尔的阳光也没办法让我们喜欢这里。但我们知道,夏季时,此地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千人游泳大赛,那时的这里,万人攒动,盛况空前。在大洋路的另一侧,是洛恩镇中心,建筑没一个出彩的,“维多利亚风”似乎没吹到这里。也是啊,澳大利亚的城镇,相比于欧洲的几百年古镇,都太新了,它们有点儿像乍富起来的新贵,没什么底蕴。

洛恩

洛恩

洛恩

听说洛恩还有一个厄斯金瀑布(Erskine Falls),我们看它不在大西洋路边,我得开进低矮的山脉里,而且我们在悉尼的蓝山已经看过瀑布了,相信在澳大利亚绝对不会有如冰岛和加拿大班芙公园令我们震撼的瀑布,于是舍弃这个瀑布,前往阿波罗小镇(Apollo Bay)。阿波罗小镇离洛恩45公里,我不仅一路都在盘山道中行驶,而且左侧是大海,右侧是不高的山峦和密林,这被“夹击”的感觉让我的神经高度紧张,只能偶尔对巴斯海峡望一眼。那几眼,因为是登高望远的感觉,因而还是很喜欢,只是没有阳光的加持,再好的美景也失去了颜色。不过,这一段行程,仍然是我们眼中大洋路上的最动人之处之一。

去阿波罗沿途

阿波罗沿途

阿波罗沿途

阿波罗沿途

跟洛恩一样,大洋路也是阿波罗小镇的唯一主路,路旁也是镇中心。刚开进路旁的停车场,先生就说肚子饿,我们以为这里找不到好吃的,就把后备箱里囤积的午饭吃了。吃完午饭我们没有先去路旁的海滩,而是在镇中心逛了一下,结果居然发现有中餐厅,而且中餐厅的菜谱里有袋鼠肉,这可是我到澳大利亚必吃的菜品,可是肚子已经装不下了,我们非常后悔。我们真没想到,人口还不到2千人的阿波罗小镇竟然会有中餐厅,还有袋鼠肉。心情不好,看阳光下的阿波罗小镇的海滩也不顺眼。海滩除了细腻的沙子外,再无他物,只有海湾中停满了游艇,我们在此小憩后又踏上了大洋路。

阿波罗

阿波罗

阿波罗

阿波罗

每每看到介绍,都会说大洋路独一无二,也许是对的。这条路上不但有海岸线和悬崖及沙滩,还有最高峰不到700米的奥特维山脉(Otway Range)和森林公园。这个森林公园被称作大奥特维国家公园(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公园内有一片考拉最佳栖息地的桉树林。我们此生从未吃过袋鼠肉,也从未见过桉树林,因而心中充满着浓浓的期待。开进公园,就仿佛开进了桉树林里,路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桉树,一点儿冬天的景象也没有。我们期盼可爱的考拉在路旁等待接见我们,可我们都开出桉树林了,也没看见考拉的影子。就在我们大失所望之际,我们看见路旁有一家三口抬着头望天,好奇的我把车停到路边。原来他们看的正是考拉,这个考拉正在高高的桉树上津津有味地吃着桉树叶。可惜,那棵树太高了,考拉也不给力,后背对着我们,它又被桉树挡着,我连个正脸也没看到。

但了胜于无。萌萌的考拉一天至少要睡18个小时,我们能看到清醒时的它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在我们5个人伸长脖子看考拉时,路旁呼啦啦地停了很多车,我们成了活广告。这些人看见旁边的树上也有考拉,但它们太小了,还藏在叶子中,眼睛尖的人才能发现。幸亏我们看见了考拉,要不然,大奥特维国家公园对我们来说,一无是处。虽然公园中还有绿色的山谷,山谷中有牛羊在吃草,但我们已经去过有着“最美河谷”之称的袋鼠谷,因而这个山谷根本入不了我们的法眼。不凑巧的是,我们在公园里还赶上了中雨和浓雾,这让公园在我们心目中的好感又打了一层折扣。不过,这个公园也不是大洋路上的重头戏,此条路上最出名的是十二门徒石柱(The Twelve Apostles)。

大奥特维国家公园

大奥特维国家公园

大奥特维国家公园

大奥特维国家公园

大奥特维国家公园

大奥特维国家公园的考拉

该石柱位于坎贝尔港国家公园(Port Campbell National Park)内。这个公园跟桉树林遍布的大奥特维公园公园截然相反,园内多是以石灰岩为主的悬崖峭壁,没什么人烟,但却是很多澳大利亚本土鸟类的天堂,比如我们从未见过的鸸鹋、吸蜜鸟等。据说,冬季的夜晚还会有企鹅在海岸边出没。这样的介绍把我们已经蔫下去的兴致又提了起来,我们多么希望能见到它们啊。事实是,我们什么也没见到,只看到了公园内的吉布森阶梯(Gibson Steps)、十二门徒石柱和伦敦拱门(London Arch)等景点。

吉布森阶梯是一处位于几乎与地面90度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的86级阶梯,呈Z字形,宽度约1米左右,这些台阶通向悬崖下方的沙滩。据说,这座险峻的阶梯最初是当地的土著人开凿的,后来早期移民修葺完善了它。可是,我们试图走下阶梯时,发现中途有一个上锁的大门。不知道为什么澳大利亚政府不让游客进入沙滩,我们也不屑于知道,在悬崖上眺望无边无际的大洋,心想要有一双翅膀该多好,一下子可以飞去大洋对面的南极洲。

吉布森阶梯所在地

吉布森阶梯所在地

吉布森阶梯所在地

吉布森阶梯

十二门徒石柱离阶梯只有一公里,它是整个大洋路上最闻名遐迩的景点,走大洋路的人一般都是为它而来。名声响亮的它果然名不虚传,一路上基本看不到车的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无数游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要用《圣经》中耶稣下面的十二门徒来命名这些巨大的石柱呢?因为发现它们时,数量恰好是12根,形态又酷似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故而得名。不过,我们一点儿也没出来像,也许我们没有慧眼吧。这些高耸的石灰岩石柱都矗立于海水中,高约45米。此地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因为数万年来受到来自南冰洋的风暴和大风侵袭,因而悬崖上有无数洞穴。这些洞穴先是变大,再发展成拱门,最后倒塌形成了石柱。最初有多少石柱不知道,今天只剩下5个,相信在时间的洪流中,这些石柱都会融入大海的环抱中。

尽管我们无法决定这些石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目睹它们的壮观。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让游客体会震撼的感觉,特意修了沿海步道,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据说,每当夕阳将石柱染成火红色的时候,也是这些石柱最惊艳人的时候。可是,我们哪有这种运气呢?我们这一天连太阳的笑脸都很少见到。也不知道老天是不是垂怜我们从美国远道而来,在我们即将离开伦敦拱门时,阳光突然从云层中钻了出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我们还是拍到了这些石灰岩悬崖的美丽容颜。

十二门徒石柱

十二门徒石柱

十二门徒石柱

十二门徒石柱

十二门徒石柱

十二门徒石柱

伦敦拱门跟十二使徒一样,也是大洋路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也矗立在大洋之中。现在下方有拱门的巨大石块以前跟与之相近的连接着大陆的石块相连,因其形状类似英国的伦敦桥,因而人们将之命名为伦敦桥。遗憾的是,90年代初,本来相连的长长石块中间轰然崩塌,剩下了今天的形状,我们称它为“断桥”。“断桥”形成时,一对有婚外情的情侣刚好在拱门状的石块上,不知他们见证这历史的时刻时心中有何感想。我们一边想着伦敦拱门的过往,一边在不同的角度给它拍照,可阴森森的天空无论如何都无法拍摄出它的独特姿容。正当我们悻悻然往停车场走时,一道炫目的阳光猛然冲破了云层,我们赶紧往回跑,把伦敦拱门最俏丽的容颜留在了我们的相机里。

伦敦拱门

伦敦拱门

伦敦拱门所在地

伦敦拱门所在地

这个难得的时刻,让我们觉得大洋路没那么无趣。我继续驰骋在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拉卡德大峡谷(Shipwreck Coast and Loch Ard Gorge)中,不时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峡谷的悬崖顶部常年受到南冰洋含盐海风的影响,然而,脆弱的草地和石楠丛仍然能够生长,它们为太阳兰和蜘蛛兰等植物提供了生长空间。大洋路的终点是艾伦斯弗德镇,它隶属沃南布尔(Warrnambool),这里是我们当天的落脚地。开进小镇,太阳正在西下,我们赶在最后一缕阳光散尽前走进了酒店,然后开车去镇中心找吃的。

沃南布尔

沃南布尔的中餐

这个小镇中心安安静静,建筑也毫无特色,餐厅更是少得可怜,幸好有一家中餐馆。但是里面的服务员都是澳大利亚人,可想而知餐饮是给外国人准备的。我们在墨尔本吃正宗的中餐都把嘴给吃“叼”了,再吃这里便宜的中餐简直是味如嚼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大洋路的好感又没了。为什么被无数人称颂的大洋路会在我们眼中那么无趣呢?

路线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