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英国名满天下的首都伦敦,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Canberra)的名声都低到悉尼的海港大桥下了,世上的人知之不多。虽然堪培拉很不起眼,甚至可以用“低眉顺眼”服侍伦敦来形容,但对于第一次来澳大利亚的我们来说,它还是必到之地。不过,我们从悉尼并未直接去堪培拉,而是在悉尼近郊的蓝山国家公园(Blue Mountain National Park)玩了一天,第二天才启程开往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蓝山国家公园
蓝山国家公园
蓝山国家公园在2000年被列为了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有大面积的原始丛林和亚热带雨林,包括500多种知名的桉树。桉树是澳大利亚的国花,也是澳洲国宝动物考拉(Koala)的独宠食物。据说,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人们在蓝山国家公园会看得桉树散发出的蓝色油雾,还能闻到桉树的清香。我们被这样的介绍蛊惑,期待见到不一样的桉树,更期待邂逅可爱的考拉。看考拉和澳洲另一国宝动物袋鼠是我们此行的重要功课。
幸运的是,阴晴不定的悉尼在我们去蓝山国家公园的那一天,竟然全日阳光明媚。一早起来,我就兴冲冲地开往蓝山国家公园,途中经过了悉尼海底隧道,结果被收去了4美元多的隧道费。我入住的酒店离蓝山国家公园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路上车不多,我一脚油门便开到了公园内的温特沃斯瀑布(Wentworth Falls)。
温特沃斯瀑布所在地
温特沃斯瀑布所在地
温特沃斯瀑布所在地
温特沃斯瀑布
澳洲的冬天太阳“起床”得很晚,我们到达这里时,阳光还没有把树林中的负氧离子化开。我把车停到树林中的停车场,一边大口呼吸着森林中的新鲜空气,一边跟先生走向步道,这个步道通往一个观景台。在观景台上,不仅可以一眺落差100米的瀑布,还可以远观桉树密布的山谷和悬崖。虽然此瀑布无法跟加拿大班芙公园的瀑布相媲美,悬崖也因为林海的覆盖而失去了应有的气势,但在山青青、树绿绿的林间徜徉,我们仍然觉得蓝山是美的,也未感受到悉尼的冬天是萧索的。
在蓝山国家公园边缘,有两个小村庄,一个是鲁拉村(Leura),另一个是卡通巴(Katoomba)。鲁拉村只有一条主街,什么吸引人的景色也没有,但每年十月此地会举行鲁拉花园节。在这个节日里,蓝山中的众多私人庄园都向公众开放。我们到的时候,鲁拉村里的饭店还没开门,我们只好用快餐填饱肚子,每人15美元。卡通巴这个小镇本身也很无聊,不过,它却位于蓝山的中心地带,是通往三姐妹峰(Three Sisters)等自然景点的门户。
鲁拉村
鲁拉村
鲁拉村
鲁拉村的快餐
顾名思义,三姐妹峰是三个山峰。它们形成于2亿年前,是蓝山山脉中最独特的岩层,也是蓝山国家公园最著名的景点。关于三姐妹峰,当地土著还有一个传说。说卡通巴部落中有三个姐妹,她们分别爱上了临近部落的三个男子,但部落法律禁止他们通婚,于是爆发了部落战争。一位长老为了保护三姐妹,把她们变成了石头。后来,这位长老在战斗中死去,三姐妹便再也无法还原人身。我们当然不信这样的传说,我也不觉得海拔不到一千米的三姐妹峰有多特别,毕竟我是去过西藏和瑞士的人,在那里见过各种各样的山峰。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在此地徒步。
整个步道(Prince Henry Cliff Walk)从回声角(Echo Point)开始,在丛林中走下998级台阶后可到达谷底,再到达被称为“巨人阶梯”(Giant Stairway)的上层瞭望台。我们没有走完全程,但我们在森林中走到了卡通巴瀑布(Katoomba Falls)。这个瀑布在回声角附近,是一个分段式瀑布,可以走到近前观赏它。虽然气势一点儿也不磅礴,但我们能一亲它的“芳泽”,还是觉得此瀑布甚合我们的意。在这条步道上,还能俯瞰郁郁葱葱的峡谷,峡谷中有风景世界空中缆车(Scenic World Skyway)纵横穿过。就当我们走在步道中美美欣赏眼前说不上壮丽的景色时,我们还不知道,此地是我们澳洲之行第二处值得回味之地。
卡通巴
三姐妹峰
三姐妹峰所在地
三姐妹峰所在地
三姐妹峰所在地
三姐妹峰所在地
卡通巴瀑布
返程时,我们路过Costco,当然要进去采购物质。令我们意外的是,悉尼的Costco像不要钱似的,人山人海,连找个手推车都费了半天劲,更别提停车位了。好不容易走了进去,我们一通采购,为我们第二天的出行作准备。澳大利亚产的袋装苹果很小,但很好吃,又脆又甜,一路上都是我们的最爱。
我们酒店所在的新镇离堪培拉只有3个多小时,对于我这个善于“搂草打兔子”的人来说,肯定不会直奔堪培拉,我绕了一点儿远,把车开到了悉尼外围的皇家国家公园(Royal National Park)。悉尼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东面是美丽的海岸线和辽阔的太平洋,西面是蓝山国家公园,北面是库灵盖国家公园(Ku-ring-gai Chase National Park)和著名的猎人谷(Hunter Region),而南面则是皇家国家公园。这个公园是全球历史第二悠久的国家公园,第一是美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黄石公园。我们去过黄石公园,被那里独特的景致所倾倒,因而对占地面积广袤的皇家国家公园充满了期待。可是,我们开到公园入口处时,除了满眼的绿色,什么都没看见,失望极了。
皇家国家公园
皇家国家公园
皇家国家公园
其实,我们不应该把导航设到皇家国家公园,而应该设到公园内的海岸步道(Royal National Park Coast Walk)。这条步道长近30公里,沿路都是公园最有人气的景点,最著名的是像蛋糕,又像豆腐的蛋糕石(Wedding Cake Rock)。它是纯白色的长方体岩石,如被精密切割过似的镶嵌在悬崖边。公园内还有毛细血管般的纵横水系和八字湖,该湖在海边的石滩上自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岩洞,一些岩洞还呈现出了数字“8”的形状。可惜,这些奇景我们都无福观赏。
无缘皇家国家公园内的海岸步道,但我们却跟海崖大桥(Sea Cliff Bridge)上的海岸步道很有缘。当我沿着名为“蓝色海洋路”(Grand Pacific Drive)的滨海公路把车开到海崖大桥时,刚好赶上了路边唯一一个免费停车位。作为蓝色海洋路的一部分,海崖大桥被架空到了海上,因为该地区的山体容易造成滑坡,因而澳大利亚的工程师决定将道路与山体分离。这个呈S型的大桥全长超过600米,桥的一边是百米高的悬崖,另一边是一望无垠的太平洋,太平洋一侧是宽敞的步道。我们走在步道上,吹着微凉的风,眺望着一望无垠的壮美太平洋,不禁想起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对澳大利亚的喜欢不胜言表。
海崖大桥
海崖大桥
海崖大桥
海崖大桥步道
海崖大桥所在的太平洋
在海崖大桥南30公里处,有一个台湾星云大师创立的南天寺(Nan Tien Temple)。在基督教盛行的澳大利亚,还能见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寺庙,我们觉得真新鲜,肯定不会错过。南天寺是南半球最大的佛教寺院,名字意为“南方的天堂”。我们以为该寺庙只有一座普通的庙宇,没想到,它占地面积巨大,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这都要归功于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一进寺庙的主大门,便是绿树成荫的氛围。虽然此地也是冬季,但我们并未感觉到中国北方冬季的萧索。阳光正好,晒到身上暖暖的,这更增加了我们对寺庙的爱意。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走在树林中,我们一边欣赏着水中的睡莲,一边朝寺庙区走去。整个寺庙区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前殿和后殿之间还有一个开阔的小广场,广场旁的卫生间堪比五星级的,又干净又豪华,看来此寺的实力很雄厚。站在主殿前,可以远望绿意盎然的丘陵。而穿过后殿中的回廊,可以到达漂亮的灵山塔,塔内有一个小型阅览室和禅室。站在塔前,低眉即是修葺得整整齐齐的长阶,阶梯两侧都是草本植物和秋叶飘落的大树。不知为何,我们觉得此地的氛围跟日本京都的禅寺有共通之处,虽然我们没有在秋季和冬季去过京都。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寺
如果说到此时,我们对澳大利亚呈现给我们的景色还没有失望的话,那在我把车开到袋鼠谷(Kangaroo Valley)后,我们的失望之情便溢于言表了。袋鼠谷被称为澳大利亚最美的河谷,欧洲探险家曾形容这里有连画家都无法呈现出的美景。我们以为被描述得如此之美的河谷一定会带给我们难以明说的视觉盛宴,甚至可以像它的名字一样,让我们看到被嵌到澳大利亚国徽上的袋鼠。可是,除了薄雾和绿草如茵的乡村风光及草地上的牛羊,我们什么震撼的景色也没看见。也是因为这些牛羊,袋鼠谷在1817年被欧洲人殖民后,成为了澳大利亚的乳制品工业基地。
在袋鼠谷,最重要的景点是建于1898年的汉普登吊桥(Hampden Bridge),它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吊桥,拥有独特的哥特式风格与木质结构,桥下是袋鼠河。但它在我们眼中,只是一座普通的桥而已,我家先生大呼来这里上当了。桥的旁边是一个收费的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停车位是给其内公园里野餐的人准备的。我心想,你让我在此多停留一分钟都是对我时间的浪费。若说谷中还有勉为其难可以看的景色的话,那就是费兹洛伊瀑布(Fitzroy Falls)了。 瀑布高81米,名字来源于19世纪初新南威尔士州的总督,悉尼是该州的首府,我们在此匆匆打卡后便开往堪培拉的酒店。
袋鼠谷
袋鼠谷
袋鼠谷
袋鼠谷
袋鼠谷
袋鼠谷的汉普登吊桥
汉普登吊桥
费兹洛伊瀑布
既然是首都,堪培拉当然也是澳大利亚的行政中心,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国家级重要场馆都在这里,而跟英国深度捆绑的印记也在这里一一呈现。澳大利亚的国旗底色为海蓝色,意味着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左上角是英国的米字国旗,它代表着澳大利亚是英联邦国家;标志下大的白色七角星是澳大利亚6个州和2个领地的标志;国旗右侧四颗较大的七角星和一颗较小的五角星,象征着澳大利亚所处的南半球地理位置。西琴先生在《地球编年史》中说,“天父”阿努掌管着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的区域,他的嫡子恩利尔掌管着北纬30度以北的区域,而南纬30度以南的区域则归他的长子恩基所有。悉尼和堪培拉,都在南纬30度以南,它们都是恩基的领地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澳大利亚在1931年才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1986年澳大利亚才获得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而1913年才破土动工的堪培拉有着“世界现代城市规划里程碑”的美誉。设计师用圆形、六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案,以堪培拉的地形特色做主轴将其打造而成。此外,设计师还抛弃了用公园作点缀的旧有观念,把天然植被融入了首都的重要区域,这让堪培拉有了“天然首都”的称号。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把首都订在堪培拉,而不是它北面的悉尼和南面的墨尔本呢?毕竟这两个城市都比堪培拉的历史悠久,名气也比堪培拉大得多。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堪培拉
中国有句俗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堪培拉就是“渔翁”,在悉尼和墨尔本长时间的首都之争中于1927年脱颖而出,正式成为澳大利亚的首都。在堪培拉被建前,此地是原住民居住地,堪培拉这个名字便来自当地土著语,意为“相聚的地方”。自从它被建成后,堪培拉便展现了它依山傍水的优势,市中有50%的国家公园绿地,放射状的道路设计把行政、商业和住宅区划分开来,以城市设计者命名的格里芬湖(Lake Burley Griffin)将国会和市区分割成了南北二块,我们的酒店就在国会区。
可我们万万没想到,当我开进堪培拉时,整个城市冷冷清清,几乎不见人影。我们心中狐疑,难道因为这一天是星期天的缘故吗?也许吧。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辜负了难得一见的堪培拉。于是,办完入住手续后我们就去拜访国会山(Capital Hill)。刚出酒店门口,就看见澳洲色彩缤纷的鹦鹉。澳洲有50多种鹦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葵花凤头鹦鹉和粉红凤头鹦鹉,很漂亮,也很惹人怜爱。不过,天空却不作美,不仅阴阴的,而且冷风嗖嗖。虽然堪培拉的温度6摄氏度,好像不太冷,但在阴天和冷风的加持下,手拿出来都有冻僵的感觉。不愿受罪的先生走了一小段路就打起了退堂鼓,我只好一个人去了国会山。
堪培拉的鹦鹉
堪培拉的鹦鹉
圣安德鲁教堂
圣安德鲁教堂
途中路过新哥特式和现代风格融合的圣安德鲁教堂(Presbyterian Church of Saint Andrew),该教堂建成于1934年。国会山离教堂不远,建在一个山坡上,它是堪培拉城的中心。我爬上山坡,山坡上是树木覆盖的公园,我走出弯弯曲曲的公园小径,迎面即是现代化的国会大厦(Parliament House)。国会大厦历时八年,在1988年才竣工。大厦前是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由9万个手工切割的花岗石块拼镶而成;大厦门厅有48根绿灰色的大理石柱子,让人仿佛置身于桉树林中;内部有4500个房间,还有一幅巨型挂毯,挂毯上绘制着澳大利亚著名画家的灌木丛风景画。除了这幅风景画以外,国会大厦中也收藏了澳大利亚众多艺术家创作的4千余幅作品。
我没想到,两层楼的国会大厦星期天也开放,我赶紧进去暖一暖我要冻僵的身体,顺便参观一下这个澳大利亚的政治中心。澳大利亚的议会制度是根据英国系统建立起来的,也包含代表启用和执行法规的众议院和负责审批法规的参议院。参议院由代表澳大利亚6个州和2个领地的76名议员组成,众议院则由每个选区的代表组成,共150名左右。参议院的会议厅以红土色装饰,而众议院则使用了绿叶色。一路上都看不到人的我终于在这里见到了星星点点的游客,我觉得我不那么孤单了。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的参议院
国会大厦的众议院
跟国会大厦隔一大片绿色草坪相望的是旧国会大厦,我在阴冷的天气里走向它。旧国会大厦同样开放,但跟国会大厦一比,只有一层楼的它内部显得又小又破旧,我匆匆看了一圈便离开了这里。此时,已经要晚上5点了,大厦即将关门,天也要黑下来了。我想在天黑前赶到格里芬湖,于是加快了脚步,路上遇到关闭的国家美术馆和澳大利亚高级法院。格里芬湖,是堪培拉的标志之一,也是国会和市区的分水岭,岸边都是修剪得很好的草坪和树木。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国家钟楼(National Carillon),钟楼的三个刀刃侧面分别镶有石英和澳宝(Opal),钟楼内的钟琴是英国政府在堪培拉50周年生日时赠送的礼物。
旧国会大厦
旧国会大厦
国家美术馆
澳大利亚高级法院
格里芬湖中的国家钟楼
我望着空空如也的湖面,再看看远处的钟楼,打消了走近钟楼的念头,转身向酒店走去。太阳已经落山了,先生还在等我吃晚饭。可是,冷冷清清的首都,我们去哪里吃饭呢?酒店前台给指了一条明路。小镇里有家中餐馆,里面的羊排又嫩又好吃。我们点了3个菜,花了70多美元,性价比比悉尼好。吃饱喝足的我们在堪培拉的酒店里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的长途跋涉。下一站,是有着“澳大利亚文化之都”美称的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