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德國《世界報》 西方的戰略只能是納入中國

(2024-05-21 08:13:04) 下一个

德國《世界報》:西方的戰略只能是納入中國

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40507-%E5%BE%B7%E5%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法國和歐洲,引起德國多方關注。

發表時間: 

2024年5月7日,法國總統埃馬克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在比利牛斯山脈的圖爾馬雷山口與民間舞蹈者合影。2024年5月7日,法國總統埃馬克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婦在比利牛斯山脈的圖爾馬雷山口與民間舞蹈者合影。 

據德國廣播電台報道,德國在野黨聯盟黨對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習近平訪問巴黎時缺席提出批評。聯盟黨聯邦議會黨團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批評說,朔爾茨缺席巴黎三方會議是一個錯誤。他指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習近平舉行的三方會談。哈特表示,舒爾茨總理的立陶宛之行本可以往後推延。但朔爾茨把自己推向了幕後。習近平多年來的政策是想分裂歐盟。朔爾茨出席三方會談就顯得尤其重要。哈特補充說,德國經濟很容易受到中國的影響。歐洲不應該通過爭吵危及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否則會很痛苦。

德國媒體也就習近平訪問巴黎發表了看法。

《時代周報》警告中國糖衣炮彈的危險。該報認為,歐盟絕不能被習近平的魅力攻勢所迷惑,歐洲需要一項目標遠大、協調一致的工業政策。

柏林出版的《日報》認為,習近平訪問巴黎時,作為巴黎的另一位客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只是歐洲的遮羞布,布魯塞爾的裝飾而已。中國希望離間歐盟國家。但經濟和地緣政治迫使歐盟團結起來。習近平實現不了他的計畫。

《世界報》認為,習近平此行的目的是進一步分裂西方的對華政策,歐盟與中國此次訪問無關。西方的戰略現在只能是納入中國,不是為了通過貿易改變習近平獨裁統治的過時目標,而是為了大幅降低超級大國競爭帶來的政治和經濟成本。歐盟為此擁有有效槓桿:巨大的需求和創新動力。這是中國未來仍然迫切需要的。另外,西方只有通過與中國的合作共存,才能遏制俄羅斯在烏克蘭及其他地區的擴張主義。在中俄關係中,習近平是廚師,普京是臨時跑堂。西方應該利用這一點。

德國為何無法與中國「分手」

MELISSA EDDY 2024年4月17日
週一,德國總理肖爾茨(右)參觀了德國科思創公司在上海的一個創新中心。
週一,德國總理肖爾茨(右)參觀了德國科思創公司在上海的一個創新中心。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2021年上任時承諾,他的政府將改變德國與中國的關係,擺脫經濟依賴。三年後,有關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言論被要求外國公司平等進入中國市場的呼聲所取代。
這一戰略使德國與其許多最親密的盟友產生了分歧,包括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希望看到中國縮減最近在綠色能源領域(包括電動汽車)的出口激增。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曾談到對中國實施貿易限制。
幾家總部位於德國的領先跨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隨肖爾茨一道進行了為期三天的中國之行,其中包括週二在北京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會晤。這些公司的領導人都管理著在中國的大量業務,他們不僅渴望維持這些業務,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還希望擴大。
這讓肖爾茨面臨著一個微妙的平衡問題,既要滿足本國經濟的出口導向型需求,又要滿足來自盟友的壓力,以便利用本國的地位向中國提出要求。
中德關係有多麼深厚?
去年,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了10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00億元)。與日本和美國企業不同,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幾乎沒有減弱的跡象。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證明了德國向中國領導人推動其議程的底氣。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關係中,德國扮演著非常特殊的角色,」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馬克斯·曾萊因說。電子產品和電子技術,以及機械和化學品仍然是德國對華出口的重要產品。
「隨著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在與中國的往來中採取更尖銳的立場,德國對於中國獲得技術和資本方面顯得尤為重要,」他說。「德國在這方面絕對處於優勢地位。」
肖爾茨週日參觀博世在重慶的氫動力工廠。
肖爾茨週日參觀博世在重慶的氫動力工廠。 ANDREAS RINKE/REUTERS
德國企業在中國的表現如何?
目前約有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但最近對150家大中華區德國商會會員進行的一項調查中,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覺得自己在中國面臨不公平競爭。
德國企業認為,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他們的產品在質量、創新和領先技術方面更勝一籌。但與政府官員和監管機構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這讓德國人擔心,他們將失去對其在全球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業務。
肖爾茨週二與習近平會晤前發表講話,強調了德國公司在幫助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的作用。
「在過去的兩天裡,我和一個商業代表團一起訪問了重慶和上海,德國公司如何為中國的增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肖爾茨說。
擔心中國商品湧入德國怎麼辦?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上週表達了這一擔憂,稱歐洲仍是最後一個對中國全面開放的市場。去年秋天,歐盟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是否受益於不公平補貼展開了調查,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做出決定。她指出,巴西、土耳其和美國等國正在採取可能導致對中國產品實施貿易限制的措施。
與肖爾茨同行的高管中包括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的負責人——大眾的首席執行官在最後一刻以日程衝突為由退出。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都在中國大舉投資,似乎有意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我們是一家領先的豪華汽車製造商,我們在中國發展強勁,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梅賽德斯-奔馳首席執行官康松林(Ola Källenius)在接受德國公共廣播公司ARD採訪時表示。「退出這麼大的市場是不可想像的,相反,我們正在擴大我們在這裡的地位。」
德國汽車行業的代表指出,德國有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依賴於中國市場產生的收入。德國汽車製造商在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研發越來越依賴中國的團隊,歐洲在這些領域並不先進。
在訪問期間,兩國部長簽署了一項協議,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標準化。
「我們的指導原則應該永遠是自由貿易和競爭,」寶馬公司董事長齊普策(Oliver Zipse)說,他提到了日本、韓國和其他在歐洲銷售汽車的國家。「我們不覺得中國汽車製造商是威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