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一个拥有四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和我们一样,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伊朗被称作是波斯,而这个国家完成大一统的时间甚至比中国更早,在我国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时,波斯就完成了统一,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国。
到丝绸之路兴盛时,波斯帝国又成为了控制几乎一半丝绸之路的大国,成为了东西方沟通的重要渠道。
尽管波斯后来被阿拉伯征服,拜火教也被伊斯兰教取代,但波斯文明的火种其实一直都没有真正熄灭,延续至今,才成为了今天的伊朗。
其实,从另一些角度来看,伊朗就仿佛是中国的“镜子”,能够理解伊朗,也就能够理解中国。
巴列维王朝:割裂的社会
从历史上来看,伊朗和中国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大的方面来说,伊朗和我们一样,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强盛的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灿烂的文明。
而到了近现代,伊朗也和我们一样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冲击,需要重建对国家的认同、对自身文明的认同,甚至伊朗也和我们一样,曾经试图“拥抱美国”,走上西化的道路。
1925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其实就仿佛是我们熟悉的、中华民国的“镜像”,在很多方面,它们都十分相似。
现在,有很多人“怀念中华民国”,他们觉得那仿佛是自由、浪漫的代表,甚至还想“穿越”到中华民国。
但也有清醒的人指出,就算是穿越到民国,他们也不能保证就能穿越成为上层名流的少爷小姐,而在民国时期当一个平民甚至是“贫民”其实是很悲惨的,巴列维王朝也是如此。
网上流传着很多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照片,许多人看着照片就怀念起当时的伊朗。上世纪70年代的伊朗,是当时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他们是真正的“中东土豪”,买起F-14来也毫不手软。
1971年,为了庆祝波斯帝国诞生2500周年,巴列维王朝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不仅专门为此修了1000公里的公路以及招待各国政要的城堡,还在沙漠里搭建起了37公里长的真丝帐篷。
而从照片里来看,那时候的伊朗人民富裕、时髦、开放,不管男女都穿着时髦的套装,有车有房,闲暇时间就会开着车去海边度假,与现在的伊朗相比,看起来似乎是“天壤之别”。
可很多人看不到的是照片背后整个伊朗社会的割裂。照片里的繁华是属于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的精英阶层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了少数城市之中。
例如,占全国人口不到15%的德黑兰,拥有全国超过一半的医生;例如,在德黑兰,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辆车;再例如,伊朗全国有82%的土地掌握在王室、寺庙和地主的手里,他们生来就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
而在广大农村,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伊朗3500万人口中,有接近一半的文盲,全国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部分人一年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只够吃饭,甚至连小孩都不得不出门打工来维持家庭生活。
就像是过去那个割裂的中华民国。在民国时期,上层人士享受着社会大部分资源、享受着最高的待遇,而底层百姓却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大多数人从没想过读书识字,因为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已经非常困难。
西方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
除了上层经济和底层贫民、城市和农村的割裂之外,伊朗还有一点与我国极为相似,那就是西方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激烈的冲突。
巴列维王朝是一个全盘西化的王朝,它对美国言听计从,几乎可以说是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也是因为这样,西方的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在当时的伊朗上层极为流行。
在巴列维王朝建立之后,以“白色革命”为核心的全盘西化政策席卷了整个伊朗。王室建立之后,参考法国法典设立了新的法律,并将司法权收回政府,将宗教和司法权彻底分开。同时,巴列维王朝大力推行世俗教育,取消了女性戴头巾等伊斯兰传统习俗。
而底层人民信奉的是什么?是波斯帝国的余晖、是伊斯兰教的传统,是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甚至就算外人不理解,他们也已经习惯了女性戴头纱的宗教习俗,这就导致伊朗社会里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从很多角度来看,这与中国的经历也极为相似。例如,在民国时期,也有许多人大力提倡全盘西化,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落后腐朽的,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也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改汉字为拼音,这些实际上体现出的都是西方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
除了文化之外,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影响着伊朗社会。在经济方面,自由经济的政策导致国外商品大量涌入伊朗,尤其是农产品的涌入,对伊朗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
这一切都让伊朗社会更加割裂,最终的结果就是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掀起了一场革命,革了巴列维王朝的命。
这条路似乎与我们走过的路很相似,而可能令人没想到的是,还有一点更为相似的是,现在的伊朗人在生活苦闷时,也在对着照片感叹,想要回到伊朗的那个“黄金年代”——巴列维王朝时期,但他们似乎没想过,在那个时代,底层人士是怎样生活的。
纠结的伊朗
一场伊斯兰革命,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时代,但这场革命却没有真正将伊朗带回传统的轨道上,因为在半个世纪的现代化发展之后,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伊朗都已经很难再抛弃现代化。
实际上,伊朗的城镇化率高达75%,女性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时代,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民更是渴望一个开放的时代,这让伊朗与沙特之类从来没有如此全盘西化、如此世俗化的国家不同,也让现在的伊朗变得非常“纠结”。
表面上来看,伊朗很传统,该国的宪法规定实行伊斯兰教法,该国还有道德警察来对伊朗女性戴头巾的行为以及其他行为进行检查。可真正在执行的过程中,弹性却很大。
例如,伊朗女性虽然要戴头巾,但许多女性的头巾更像是围巾,在需要的时候就戴在头上意思一下,一般而言,道德警察也不会过于较真,只要头上有类似头巾的东西,就不会过于苛责。
而且,伊朗从根本上来说,也保留着波斯偏爱女儿的传统文化,伊朗女性在教育、任职乃至个人发展等方面都远胜于阿拉伯国家,在伊朗对女性的限制,可能更多地在着装和男女交往等方面。
这也有数据来证实。1998年,伊朗的女大学生人数就已经达到了大学生总数的52%,超过了男大学生的人数,此后,女大学生的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甚至,伊朗为了确保男女大学生数量的平衡,还曾短暂地实施过“大学生配额制”,在部分专业,女生入学的比例上限为50%
只是这条规定很快就因女性的抗议而被废除,此后,伊朗女大学生的比例一度高达64%,男性在这方面,显然没能竞争过女性。
再例如,尽管伊朗是一个明确规定自己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其国民绝大多数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它的城镇化率比中国还高,还能独立搞工业化。
伊朗能生产钢铁、有色金属、汽车,也能生产重载列车、动车和30万吨的邮轮,甚至在俄乌战场亮相过的“空中摩托”自杀式无人机也是伊朗的杰作。
如今的伊朗,超过90%的人识字,超过80%的人上网,每年还有近100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比例比中国还高。
这似乎与外界对于伊朗的印象大不相同,也与一个传统的伊朗大相径庭,这个伊朗似乎是世俗的、是开放的,也让伊朗面对着如今的我们也存在的问题。
比如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伊朗的数据显示,伊朗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5.7万人,失业率达到了13.6%,大学生失业人数更是占到了总失业人数 的40%。
还有一点与我们类似的是,伊朗女性同样面对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失业潮来临时,女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平均水平,达到了22.8%。
失业率代表着社会隐藏的矛盾,这也是为什么伊朗也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抗议运动,例如抗议女性戴头纱的运动。可就算抗议再激烈,伊朗都坚持政教合一,这是为什么呢?
从过去和未来来看,这是具有伊朗特色的改革,因为波斯文明的火光从未散去,如同巴列维王朝那样全盘西化,只会让伊朗根基不稳。
如果伊朗想要成为一个强国,实现国家复兴,就不能彻底抛开过去、抛开宗教,过于激进的世俗化、现代化又可能会引起社会保守派的巨大反弹,影响国家稳定。
因此,伊朗采取的也是伊朗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方案,接受民众的意见,但不接受极端的做法。
这种改革的智慧,可能是属于文明古国的智慧,或许理解了伊朗,我们也就更能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