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的镜子 - 伊朗

(2024-01-05 07:02:24) 下一个

中国的镜子:伊朗

身在阿拉伯世界的伊朗很尴尬,阿拉伯有一句谚语“在沙漠里遇见毒蛇和波斯人,先打死波斯人”,这个波斯就是伊朗拉丁语的旧称音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谚语呢?

为了理解现在的伊朗,简单回顾下历史。

波斯帝国与中华文明一样悠久,同样拥有辉煌的成就和文化,早在公元前559年,古波斯诸部落就实现了统一,比秦统一中国还早了300多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个大陆的国家,此后如古代中国一样,虽然王朝更迭,但文明传承至今。

因为埃及陷入混乱以及波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连年战争,原本东西方之间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商路无法通行,于是商人们改走更加安全的阿拉伯半岛,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伊斯兰教才得以形成并发展。到了七世纪中叶,强大起来的阿拉伯开始扩张,终于在公元651年征服波斯萨珊王朝,伊斯兰教取代拜火教成为波斯的国教。

一个已经有数千年文明的帝国,当然不甘心被征服,虽然迫于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转信伊斯兰教,但波斯人也希望能够尽可能保留自己的独立性,留下文明的火种,于是波斯选择了同样被逊尼派长期打压的什叶派,这背后有多种考量。

什叶派的诞生与波斯亡国时间上大体接近。公元656年,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注:“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遇刺身亡,伊斯兰教创立者默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成为第四任哈里发,但5年后就遭到了刺杀,反对阿里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同年即位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将哈里发改为世袭。

自阿里死之后,伊斯兰就出现了分裂。认可前四任哈里发的多数派被称为“逊尼派”,而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先知合法继承者的少数派则被称为“什叶派”,长期与逊尼派成立的王朝作斗争。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波斯选择信奉“什叶派”。一方面什叶派长期被打压,极富抗争精神,与深受压榨的波斯民众极为契合;另一方面,从政治角度,征服波斯的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都是逊尼派,什叶派不承认这两个王朝的合法性,致力于推翻这两个王朝的统治,这有利于波斯统治者通过宗教发动民众起义,还能借助宗教的力量保持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独立性。

这一传统持续千年,波斯什叶派力量不断壮大,1501年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主导建立了波斯萨法维王朝,自然成为了新王朝的国教。但当时信奉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仍然处于强盛期,新建立的波斯王朝也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与奥斯曼帝国抗争,甚至举着什叶派的宗教旗帜,征服逊尼派国家的领土。

这里需要点一下:当前中东的很多问题,就来源于奥斯曼帝国,比如土耳其希望继承奥斯曼帝国的法统,从而将影响力深入到中东地区,这也导致了土耳其与伊朗之间的矛盾。

 

 

所以,即使波斯王朝重新建立,波斯仍然重视什叶派,继续扶持什叶派力量,什叶派教士也就拥有了诸多特权,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

到19世纪,正如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陷入内外交困,无数人开始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波斯也是如此。当时的波斯同样面对西方国家的外部侵袭,需要重建国家和自我认同,洋务运动搞“中体西用”,波斯也在尝试类似的运动,最终走上了全面西化的道路。

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以“白色革命”为核心实行全盘西化,比如1927年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新的商法、刑法、民法,取代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实行宗教与司法分开,剥夺什叶派教士掌控的司法权,将司法权收归政府;还成立了教育部全力推行世俗教育,废除原有头巾、要求女性穿着欧式服装、禁止女性戴面纱。为了推动社会文化改革,巴列维王朝的创立者礼萨·汗还要求王室带头。

这一切改革已经触动了什叶派的神经,但更大的矛盾来自于利益。比如废除佃农制,重新分配土地;在农村建立法庭替代宗教法庭;取消宗教领袖的特权,大量关闭宗教学校,将属于宗教的土地大部分收归国有等等。

自然遭到了什叶派力量的强烈反对,抗争持续了几十年,也就在这一时期,随着德国的再次强大,作为雅利安人的分支,波斯改名伊朗,从而拉近与“雅利安”的距离。

但巴列维王朝的改革,获利者众多。1974年,伊朗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当时中国刚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第一次参加在伊朗德黑兰举办的亚运会,拿下了33枚金牌排名第二,当时我国还专门拍了一部纪录片。

当时的伊朗非常现代化,是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富裕国家,真正的中东土豪,当时购买的F14战斗机到现在仍然服役。

纸醉金迷下,掩盖了诸多社会矛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盘西化引入的西方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冲突,二是过于猛烈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激进土地改革,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而刚刚起步的工业化无法消纳如此多的人口。

伊朗出现了严重的割裂。首都德黑兰等城市与其他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之间隔阂严重。大量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市,占全国人口不到15%的德黑兰,拥有全国超过一半的医生,平均每10个人就有一辆汽车,与此同时自由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外商品尤其是进口农产品对伊朗农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繁华属于大城市里的少数人,一场“波斯帝国两千五百周年”庆典,就在沙漠里搭起了37公里长的真丝帐篷,而更多的普通民众却挣扎在贫困与饥饿中。

革命自然就爆发了,腐朽的王朝在纸醉金迷和莺歌燕舞走向末路。

当时,带领伊朗民众起来斗争的是亲社会主义的左翼阵线,手无寸铁的群众联盟,用了18个月推翻了装备精良的国王,然而接下来4年的权力斗争,却败给了什叶派教士们,革命的成果被夺取,此后伊朗开始实行神权治理,直到今天。

- 2 -

梳理伊朗(波斯)的历史,作为中国人可能更容易理解伊朗现实的复杂。受西方世界影响,伊朗也期望通过民族主义构建现代国家,从而实现复兴,但西方思想与本土的历史传统、宗教传统相结合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

要以强大的波斯王朝唤醒伊朗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必须不断挖掘属于波斯的历史文化,然而,一千多年来波斯与伊斯兰什叶派的深度捆绑,波斯与伊斯兰已经分不开了,想要复兴波斯,就必须复兴伊斯兰,这也是1979年伊朗革命,什叶派教士能够最终夺取革命成果的关键。

但1925年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现代化记忆也极为深刻,现代化、世俗化已经成了伊朗社会的一支强大力量,被解放的女性不可能甘愿退回去,伊朗的城镇化率也已经高达75%,而且越来越高,国民受教育程度也很高,这都是渴望开放的力量,无论如何也退不回去,这跟沙特等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世俗化的国家截然不同。

所以现在的伊朗就非常纠结。

从纸面制度上,伊朗比沙特封闭,比如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伊斯兰教法,设立了道德警察,以法律明文规定戴头巾,但执行的时候弹性极大,呈现了规定上是伊斯兰世界最严苛的、实践中却又是最开放的奇怪局面。

举几个例子,就拿头巾来说,实际伊朗的女性几乎把头巾变成了装饰品,很多人就当围巾带着,需要戴的时候意思一下,道德警察一般也不较真,看着头上勉强挨着个像头巾的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伊朗的头巾五颜六色,戴法也更自由

但就怕碰到认死理的道德警察,也怕遇到连应付检查都懒得应付的。今年9月,伊朗女孩玛莎·阿米尼因为没戴头巾被道德警察拘留,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走流程,教育下也就放人了,但偏偏人死了,这就引起了伊朗民众强烈的抗议,爆发了“反头巾抗议运动”,越演越烈。

很多西方人把这场抗议形容的非常壮烈,不了解伊朗的人也确实容易误解,觉得在政教合一的伊朗,上大街抗议肯定很危险,其实不然,这又得说到伊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伊朗确实政教合一,权力集中,看起来很符合西方认为的“高压政治”,但实际上伊朗对于民众抗议非常宽松,抗议也成了社会改革的推动力。比如伊朗总统鲁哈尼早在2019年一次内阁会议上就说“抗议不同于骚乱,抗议是所有人的权利,他们可以抗议,但决不能容忍暴力行为”。

而且伊朗政府也确实会按照民众抗议的诉求对政策进行调整,比如今年9月的“反头巾抗议运动”就得到了重视,12月3日伊朗总检察长表示,相关部门正在重新审查女性头巾法。

但民众维护自身权利的游行,显然被扭曲了,抗议正转变为骚乱甚至暴力恐怖,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暴力恐怖事件,甚至就连伊朗的军事基地都遭到了抗议者洗劫,数百件武器被抢走,军事基地也被烧毁。

乱到这种程度,要说没有西方国家的功劳,恐怕鬼都不信。这又是一次连环攻击,西方国家抓住了这次暴乱,以维护伊朗民众安全为由,德国和冰岛向联合国递交了决议,要求联合国派出调查团对伊朗抗议活动进行调查,主要针对伊朗当局的做法。

这个决议,最终在11月24日以“25票支持、6票反对、16票弃权”的结果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

紧接着,12月14日,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以“29票赞成、8票反对、16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决议,撤销伊朗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成员资格。

联合国再次沦为美国的玩具,中国投下了反对票,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表示“(这份决议)动机不纯、破绽百出,既于法无据,也没有先例可循,强行剥夺一个成员国经民主选举所获得的地位,将开创极其危险的先例。”

但流氓国家厉害之处就在于,都知道它流氓,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流氓,但就是拿它没办法。

要说妇女权利保护,伊朗做得并不差。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波斯的传统文化偏爱女儿。伊朗女性在受教育、任职、发展等各个方面要远强于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在全世界也算是不错的,要说限制主要就是着装和男女交往等方面。

就拿大学生比例来说,1998年女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男性,占比达52%,此后一直在不断上升,甚至于2004年伊朗教育部门还开始推行配额制,要求在“农业、栽培、灌溉、园艺、农用机器、矿业工程师、医学、理疗等专业对女生确立入学比例50%的上限”。

按理说这些专业,男性确实更加适合,但照样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激烈抗议,最终由总统亲自下令暂停实施性别配额。

女性大学生比例越来越多,2008年,伊朗录取了43.7万名大学生,其中高达64%是女性。

这样的国度,歧视妇女?

- 3 -

伊朗跟中国很相似,两国之间有足够的历史底蕴和政治智慧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

不要被表象迷惑了。

伊朗的确是唯一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国民信奉伊斯兰的比例极高;但伊朗同样是中东地区少有的能够独立搞工业化的国家,伊朗城镇化率高达75%,比中国还高;超过80%的伊朗人使用网络,识字率超过90%,每年有近一百万大学生毕业,考虑到伊朗人口只有8500万,大学生比例比中国还高。

伊朗的陆军在中东战力很强,一个封闭、不开放的国家不可能有如此强大的现代陆军,钱不是万能的,看看沙特,装备确实先进,但战斗力如何呢?

伊朗,必然是世俗的、开放的。

伊朗也面对与中国类似的问题。

比如教育的普及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第一次突破1000万,达到1076万,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达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并不是我们能力不足,而是受到了美国等的人为阻碍,发达国家不希望中国享受和他们一样的生活,他们害怕中国拿走更多的高端产业,他们就少了。

这就导致中国的产业升级进度缓慢,根本无法为如此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他们希望的岗位,叠加一系列危机,产生了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矛盾就出现了。

伊朗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据伊朗统计中心数据,伊朗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达95.7万人,失业率13.6%,占总失业人口的四成。而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女性往往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女性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达到了22.8%。

也难怪今年下半年,伊朗爆发了如此激烈的抗议运动,并在一些势力的引导下变成了暴力恐怖事件。

为什么伊朗还会坚持宗教神权呢?

或许我们还是要从伊朗的历史和未来战略去思考。

伊斯兰毕竟已经与波斯融为一体,过去是分不开的。如巴列维那样全盘西化的切割,根基不稳。

伊朗未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实现民族的复兴,成为中东的地区霸主,不能抛开宗教。中东是伊斯兰教的集中地,搞世俗化、现代化没有问题,但是太过了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叙利亚就是前车之鉴。伊朗想要崛起,与沙特等占据绝对优势的逊尼派抗争,就必须扛起伊斯兰教的大旗,必然是什叶派。

但宗教不能让国家富强,必须拥抱现代化。作为有数千年文明底蕴的国家,无论谁掌权都很重视教育,重视下一代,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就搞愚民,那将彻底丧失未来。所以现在的伊朗对于民众抗议、示威也比较放任,比如这次就说:民众示威、提出意见,都接受,但不接受极端的做法,比如暴力、杀死警察等等。

这也是伊朗独特的渐进式改革。

搞清楚这一点,就更容易理解最近发生在中国、沙特、伊朗乃至阿联酋、卡塔尔等多方之间的互动,今天先到这里。

东方红评论 2022-12-18 00:53 · 来自天津

中国的镜子:伊朗

2023-09-10  来源: 甬说 浙江  

伊朗,一个拥有四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和我们一样,它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伊朗被称作是波斯,而这个国家完成大一统的时间甚至比中国更早,在我国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时,波斯就完成了统一,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国。

到丝绸之路兴盛时,波斯帝国又成为了控制几乎一半丝绸之路的大国,成为了东西方沟通的重要渠道。

尽管波斯后来被阿拉伯征服,拜火教也被伊斯兰教取代,但波斯文明的火种其实一直都没有真正熄灭,延续至今,才成为了今天的伊朗。

其实,从另一些角度来看,伊朗就仿佛是中国的“镜子”,能够理解伊朗,也就能够理解中国。

巴列维王朝:割裂的社会

从历史上来看,伊朗和中国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大的方面来说,伊朗和我们一样,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强盛的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灿烂的文明。

而到了近现代,伊朗也和我们一样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冲击,需要重建对国家的认同、对自身文明的认同,甚至伊朗也和我们一样,曾经试图“拥抱美国”,走上西化的道路。

1925年建立的巴列维王朝,其实就仿佛是我们熟悉的、中华民国的“镜像”,在很多方面,它们都十分相似。

现在,有很多人“怀念中华民国”,他们觉得那仿佛是自由、浪漫的代表,甚至还想“穿越”到中华民国。

但也有清醒的人指出,就算是穿越到民国,他们也不能保证就能穿越成为上层名流的少爷小姐,而在民国时期当一个平民甚至是“贫民”其实是很悲惨的,巴列维王朝也是如此。

网上流传着很多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照片,许多人看着照片就怀念起当时的伊朗。上世纪70年代的伊朗,是当时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他们是真正的“中东土豪”,买起F-14来也毫不手软。

1971年,为了庆祝波斯帝国诞生2500周年,巴列维王朝举办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不仅专门为此修了1000公里的公路以及招待各国政要的城堡,还在沙漠里搭建起了37公里长的真丝帐篷。


 

而从照片里来看,那时候的伊朗人民富裕、时髦、开放,不管男女都穿着时髦的套装,有车有房,闲暇时间就会开着车去海边度假,与现在的伊朗相比,看起来似乎是“天壤之别”。

可很多人看不到的是照片背后整个伊朗社会的割裂。照片里的繁华是属于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的精英阶层的,社会的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了少数城市之中。

例如,占全国人口不到15%的德黑兰,拥有全国超过一半的医生;例如,在德黑兰,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辆车;再例如,伊朗全国有82%的土地掌握在王室、寺庙和地主的手里,他们生来就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


 

而在广大农村,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伊朗3500万人口中,有接近一半的文盲,全国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大部分人一年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只够吃饭,甚至连小孩都不得不出门打工来维持家庭生活。

就像是过去那个割裂的中华民国。在民国时期,上层人士享受着社会大部分资源、享受着最高的待遇,而底层百姓却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大多数人从没想过读书识字,因为平平安安地活下去已经非常困难。

西方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

除了上层经济和底层贫民、城市和农村的割裂之外,伊朗还有一点与我国极为相似,那就是西方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激烈的冲突。

巴列维王朝是一个全盘西化的王朝,它对美国言听计从,几乎可以说是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也是因为这样,西方的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在当时的伊朗上层极为流行。

在巴列维王朝建立之后,以“白色革命”为核心的全盘西化政策席卷了整个伊朗。王室建立之后,参考法国法典设立了新的法律,并将司法权收回政府,将宗教和司法权彻底分开。同时,巴列维王朝大力推行世俗教育,取消了女性戴头巾等伊斯兰传统习俗。


 

而底层人民信奉的是什么?是波斯帝国的余晖、是伊斯兰教的传统,是以《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为依据的法律,甚至就算外人不理解,他们也已经习惯了女性戴头纱的宗教习俗,这就导致伊朗社会里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从很多角度来看,这与中国的经历也极为相似。例如,在民国时期,也有许多人大力提倡全盘西化,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落后腐朽的,只有全盘西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也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改汉字为拼音,这些实际上体现出的都是西方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


 

除了文化之外,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影响着伊朗社会。在经济方面,自由经济的政策导致国外商品大量涌入伊朗,尤其是农产品的涌入,对伊朗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极大地影响了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

这一切都让伊朗社会更加割裂,最终的结果就是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掀起了一场革命,革了巴列维王朝的命。

这条路似乎与我们走过的路很相似,而可能令人没想到的是,还有一点更为相似的是,现在的伊朗人在生活苦闷时,也在对着照片感叹,想要回到伊朗的那个“黄金年代”——巴列维王朝时期,但他们似乎没想过,在那个时代,底层人士是怎样生活的。


纠结的伊朗

一场伊斯兰革命,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时代,但这场革命却没有真正将伊朗带回传统的轨道上,因为在半个世纪的现代化发展之后,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伊朗都已经很难再抛弃现代化。

实际上,伊朗的城镇化率高达75%,女性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时代,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民更是渴望一个开放的时代,这让伊朗与沙特之类从来没有如此全盘西化、如此世俗化的国家不同,也让现在的伊朗变得非常“纠结”。

表面上来看,伊朗很传统,该国的宪法规定实行伊斯兰教法,该国还有道德警察来对伊朗女性戴头巾的行为以及其他行为进行检查。可真正在执行的过程中,弹性却很大。


例如,伊朗女性虽然要戴头巾,但许多女性的头巾更像是围巾,在需要的时候就戴在头上意思一下,一般而言,道德警察也不会过于较真,只要头上有类似头巾的东西,就不会过于苛责。

而且,伊朗从根本上来说,也保留着波斯偏爱女儿的传统文化,伊朗女性在教育、任职乃至个人发展等方面都远胜于阿拉伯国家,在伊朗对女性的限制,可能更多地在着装和男女交往等方面。

这也有数据来证实。1998年,伊朗的女大学生人数就已经达到了大学生总数的52%,超过了男大学生的人数,此后,女大学生的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甚至,伊朗为了确保男女大学生数量的平衡,还曾短暂地实施过“大学生配额制”,在部分专业,女生入学的比例上限为50%

只是这条规定很快就因女性的抗议而被废除,此后,伊朗女大学生的比例一度高达64%,男性在这方面,显然没能竞争过女性。

再例如,尽管伊朗是一个明确规定自己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其国民绝大多数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它的城镇化率比中国还高,还能独立搞工业化。

伊朗能生产钢铁、有色金属、汽车,也能生产重载列车、动车和30万吨的邮轮,甚至在俄乌战场亮相过的“空中摩托”自杀式无人机也是伊朗的杰作。

如今的伊朗,超过90%的人识字,超过80%的人上网,每年还有近100万大学生毕业,大学生比例比中国还高。

这似乎与外界对于伊朗的印象大不相同,也与一个传统的伊朗大相径庭,这个伊朗似乎是世俗的、是开放的,也让伊朗面对着如今的我们也存在的问题。

比如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伊朗的数据显示,伊朗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5.7万人,失业率达到了13.6%,大学生失业人数更是占到了总失业人数 的40%。

还有一点与我们类似的是,伊朗女性同样面对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失业潮来临时,女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平均水平,达到了22.8%。

失业率代表着社会隐藏的矛盾,这也是为什么伊朗也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抗议运动,例如抗议女性戴头纱的运动。可就算抗议再激烈,伊朗都坚持政教合一,这是为什么呢?

从过去和未来来看,这是具有伊朗特色的改革,因为波斯文明的火光从未散去,如同巴列维王朝那样全盘西化,只会让伊朗根基不稳。

如果伊朗想要成为一个强国,实现国家复兴,就不能彻底抛开过去、抛开宗教,过于激进的世俗化、现代化又可能会引起社会保守派的巨大反弹,影响国家稳定。


因此,伊朗采取的也是伊朗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方案,接受民众的意见,但不接受极端的做法。

这种改革的智慧,可能是属于文明古国的智慧,或许理解了伊朗,我们也就更能理解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