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都铎王室风云录(二):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4)

(2025-09-18 07:34:19) 下一个

 

亨八王后第一任:阿拉贡的凯瑟琳(3)

1509年8月,凯瑟琳再婚两个月后,宫里宣布她有喜了,凯瑟琳在1510年1月分娩一个女婴,但生下来就是个死胎。夫妻二人虽然失望,但还是寄希望于来日方长。到5月份宫里宣布凯瑟琳又怀上了,这时候,亨利八世登基整整一年,还是个未满20的青年,就在25岁的凯瑟琳努力地为都铎家传宗接代时,亨利八世却像一只花蝴蝶般到处乱飞。

凯瑟琳的女官中有一位叫安·斯塔福(Anne Stafford)的贵妇,一来二去的就和亨利好上了。这位安·斯塔福也是个厉害的角儿,头婚嫁给威尔士的一个地方爵士,三年后丈夫去世,在威尔士西南与英格兰接壤的蒙茅斯郡给她留下一个大城堡(Raglan Castle)。1509年二婚嫁了亨利七世的枢密院顾问、第二代黑斯廷斯男爵的儿子乔治·黑斯廷(George Hastings),在凯瑟琳二婚嫁给亨利八世后做了王后的女官。

这位贵妇的娘家背景更厉害。她比主子凯瑟琳王后小两岁,是第三代白金汉公爵爱德华·斯塔福德(Edward Stafford, 3rd Duke of Buckingham)的嫡亲妹妹,我们在亨利七世篇中提到的那位被理查三世斩首的第二代白金汉公爵而就是他俩的父亲[1];而且他们的母亲凯瑟琳·伍德维尔就是亨利八世外祖母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亲妹妹。也就是说,这位贵妇人是亨利八世母亲的表妹,亨利他本人的表姨母。

我们之前也说过,斯塔福德家族祖先是法国诺曼底的诸侯,十一世纪初追随威廉大帝来到英格兰,白金汉公爵对自己妹妹的丑事感到很丢面子,进宫和亨利八世大闹了一场,然后把妹妹送进了60英里之外的修道院,自己发誓再也不回到亨利八世的宫廷。

虽然被戴了绿帽子,安的骑士丈夫乔治对王上亨利八世一样衷心不改。安被哥哥送去修道院的路上,乔治在半道上等她,给她递交了一封亨利八世御笔手书。乔治后来追随亨利八世出征法国,成为亨利八世信任的小圈子成员之一,1529年继承了父亲的男爵爵位后,又被亨利八世加封为第一代杭廷顿伯爵(George Hastings, 1st Earl of Huntingdon)。中世纪骑士的衷心和荣誉感真不是吹的。


图1:杭廷顿伯爵夫人安·斯塔福德

这是历史记载亨利八世的第一位情妇,就在差不多的时间,宫廷金匠的妻子也声称亨利八世经常和她私会。夫君与宫中女官、侍女、工匠老婆偷情,这让做王后的凯瑟琳自尊心大受伤害,唯一巩固自己地位的举措就是赶快生个儿子。

1511年元旦日,凯瑟琳顺利生下一个男婴!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封了王长子专属封号康沃尔公爵(Duke of Cornwall),宫内宫外一片喜庆,为庆祝王子出生的马术长矛竞技赛(jousting tournament)延续了好几天。亨利八世亲自披挂上阵,长矛上系着王后凯瑟琳的手绢,表示他是为王后的荣誉而战,战旗上也绣着“忠诚之心”的字样,向子民和百官们展示国王与王后之间“忠贞的爱情”。

但小王子生下来就很虚弱,此时的亨利八世,和欧洲所有君主一样,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竞技赛结束后,亨利亲自去诺福克的沃辛汉圣母堂(Our Lady of Walsingham,Norfolk)朝圣,和普通朝圣者一样,赤脚走过朝圣者要走的路,为小王子的健康福祉祈祷。

但小王子在出生1个月零22天后还是殇了,死因没有纪录。小王子的死对于凯瑟琳和亨利都是巨大的打击,凯瑟琳开始每天长时间跪在冰冷的石板上祷告,以致于后宫对她的精神状态开始担忧。而亨利八世转移悲痛的方法?当然是中世纪欧洲贵族男人最大的体育运动:驰骋沙场、开疆辟土、建功立业。

故事说到这里,不得不简单说一下当时英格兰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当时的欧洲有三大巨头,那就是法兰西、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加上他们各自的附庸国和领地,这三家将欧洲版图基本割据。英格兰不在欧洲大陆上,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利益相关,与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属于同一个阵营,共同的敌人是法兰西。

但是,英格兰北边的邻居苏格兰则不一样。虽然1503年老亨利将英格兰公主都铎家的玛格丽特(亨利八世姐姐)与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James IV of Scotland)联姻,但詹四是坚定的亲法派,加上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几百年的世仇,所谓远交近攻,亨利八世即位后,詹四趁着小舅子亨利八世年轻,屡屡范边。

苏格兰的情况和爱尔兰、威尔士不同。都铎家是从威尔士出来的,亨利七世对威尔士地方诸侯的重用和怀柔,让威尔士和英格兰之间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大矛盾;而爱尔兰自威廉大帝在英格兰建立诺曼政权之后便一直处于英格兰控制之下,虽然抵抗英格兰统治的叛乱时有发生,但与英格兰不仅实力悬殊而且还有爱尔兰海这道天然屏障。

而苏格兰与英格兰处在同一个岛屿上,两国之间的陆地边境线有大约100英里之长,加上苏格兰人桀骜不驯的高地战士精神,就是公元二世纪的罗马帝国也未能征服他们,只在边境线上建了一道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

此外,由于各国王室之间复杂而混乱的通婚,造成后裔之间对各国王位相互重叠的继承权;再加上多变的封地主权和贵族们的好战习性,各国领土的边境不断重划,整个欧洲从上到下就是个弱肉强食的大竞技场,谁能打赢战,谁就能得领土;而发起战争的理由没有一万也有一千,各国之间的结盟和解盟翻手云覆手雨,比天气变得还快。

另一个因素就是教皇的威力。地上的王要服从天上的王,而罗马教廷是上帝的宫殿,教皇则是上帝代言人;教皇说你死后不能进天堂,那你这一辈子就完了,而且永远不得超脱。那个年代的人对死后灵魂的归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教会决定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一个国家如果被教皇宣判为异教国家,其他国家的君王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出兵攻打你,名为“护教”;而个人如果被教会开除教籍,就会声名狼藉,没有人会和你交往或做生意,而且人人可以对你得而诛之。教皇可以在护教的名义下要求各国出兵攻打“异教之邦”。

在中世纪的文化观念中,国王首先应该是个骑士。能带领军队叱咤风云、冲锋陷阵的王方能显出地上之王的荣耀。当时的欧洲贵族门阀都有自己的领地,有权在自己领地内招兵买马,是以他们都有私人武装;而养兵就是要用的,打了胜仗就可以得到更多封地,封地越多势力越大,何乐而不为?

英格兰的亨利七世、法兰西的路易十二和西班牙的斐迪南二世是同龄人,三人之间年龄相差不到10岁,去世的时间前后也只相差8年。老亨利在世时反战主和,与法国交好,他喜攻心不喜攻战,虽说是个精明的管理者和犀利的政治家,但国家不打仗了,贵族们一个个都呆在家里闲得发慌。

亨利八世登基后推翻了老爹的外交政策。老亨利自认是金雀花王室兰卡斯特家传人,一辈子防范着约克家,但是到了亨利八世,情况完全不同了。亨利八世从小跟着母后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是约克传人,亨利八世少年时那些轻裘响马的玩伴都是约克派后人。亨利八世登基后赦免了被先王贬逐的约克派,恢复了他们的爵位,又加封了一批发小,在自己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意气风发、摩拳擦掌的年轻贵族。在他们的簇拥和怂恿下,年轻气盛的亨利八世想要重振100年前骁勇国王亨利五世的雄风,挥鞭南下,收复法国失地,做一个真正的骑士国王!

很快亨利八世就找到了和法国开战的理由。1511年11月,教宗儒略二世和法王路易十二因法军开进意大利而发生争执,这依然是意大利战争的一部分。儒略二世于是颁发“教宗令”集募各国兵力合力攻打法国。亨利自觉护教职责不容推却,便立即和岳父西班牙的斐迪南二世一起加入了教宗的圣军同盟(Holy League),准备向法国开战。而王后凯瑟琳也是一位忠勇的教宗支持者,身为西班牙驻英格兰大使,同时还是英格兰王后,这三重身份加身,她自然是支持自己的夫君和自己的父亲联袂出征。

但是亨利八世的战争政策在枢密院文官和学者中却不受欢迎。

亨利七世去世时给儿子留下的国库金额达到125万到150万英镑之多,相当于今天的14亿。老臣们担心开战不仅有悖于亨利七世的和平治国理念,战争开销更会让先王的毕生心血付诸东流。

而学者方面则根本就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此时的英格兰虽然还未正式进入宗教改革,但欧洲文艺复兴已经进入盛期,圣经翻译运动已在大约一百年前由約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发起,如今由伊拉斯谟和英国学者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接棒继续《新约》的翻译。而大约七十年前在德国发明的印刷机更是加快了英语德语圣经在民间的普及,欧洲各国宗教改革者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步伐在加速。

这种历史背景下,英国学者约翰·科利特(John Colet)在圣保罗大教堂的布道台上呼吁“不公正的和平好过公正的战争”;而此时定居在剑桥大学的伊拉斯谟则撰文“城市是由人民建造的,但却被王子们的疯狂所摧毁”。

然而,对于亨利八世来说,这次加入教宗的圣军伐法是他登基后第一次真正在国际舞台亮相,如何说服文官和学者,更重要的是如何筹集军备物资?刚满20岁、登基三年半的他需要一位良臣帮他出谋划策,这位良臣就是后来威名赫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红衣主教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sley)。

沃尔西是中世纪欧洲政治原野上的一朵奇葩。他是真正的寒门子弟,父亲是萨福克郡伊普斯维奇(Ipswich)的肉铺老板和牲口贩子。老爹自己没读过书,但架不住儿子一心求学。沃尔西中学毕业时恰值亨利七世改革官场制度,削减贵族权利,鼓励优秀平民子弟入学入官。沃尔西借这股东风投身教会,因成绩优秀被保送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攻读神学。

是金子总会闪光,沃尔西敏而好学,刻苦勤奋,25岁左右即绶封神职成为牧师,30岁左右成为莫德林学院院长。沃尔西是当时少有的管理者,不仅精明而且务实,他的才学和能力很快得到温彻斯特主教理查·福克斯(Richard Foxe)的赏识,让沃尔西做自己的秘书。福克斯是亨利七世的皇家掌玺官(Lord Keeper of the Privy Seal)。

通过福克斯引介,沃尔西在1502年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Henry Deane 的随行牧师。彼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是亨利七世的国务掌玺大臣(Lord Keeper of The Great Seal)。都是掌玺官,但皇家掌玺官负责皇家内部和国王私人事务公文盖章,国务掌玺大臣负责国家重大事务和涉及英格兰的国际条约公文盖章。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没有国务掌玺大臣的盖章,国王和议会的任何举措都不能付诸实施。

大主教将沃尔西举荐给求贤若渴的亨利七世。1502年亨利七世委任他主持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联姻谈判,谈判结果是《永久和平条约》(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的签署和玛格丽特公主和亲苏格兰。之后亨利七世任命沃尔西为皇家教堂牧师,负责王室成员的牧养。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势力极大,主教们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重要文职全由主教兼任,其中原因不仅是因为教会和王权之间互相依靠不可切割的关系,更多的还是因为教会掌握了国家的教育机构,平民教育那时基本上不存在,而且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拉丁语仍然是欧洲各国之间和教会的通用官方书面用语,英语法语德语在语言发展上尚处于完善阶段而且也只是民间用语,所以只有受过拉丁语正规训练的神职人员才能进入各国文职官员选拔的人才池。

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前委任沃尔西为皇家施舍卿(Royal Almoner),负责王家礼物发放,虽然不是什么决策性重要职位,但却有权出席枢密院的重大会议并参与议事。


图2:红衣主教沃尔西在伊普斯维奇的出生地


图3:红衣主教沃尔西肖像(大英肖像馆)

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时,国家大事实行双轨制,也就是说,凡是国王签署了公文之后,首先要由国王的私人秘书加盖皇家印戳,然后送到枢密院盖章,之后再送到议会由首相盖章,之后文件才能生效,这个过程被称为‘Courses of Seals',中世纪洋版“公章旅行”,故此亨利八世即便是君主,但凡事没有枢密院和议会的附议也是办不成的。

亨利八世如何在沃尔西的协助下达成出征法兰西目的,请允许笔者下次叙述。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梅花糕 回复 悄悄话 Catherine 生的儿子都夭折了。似乎是一个诅咒,和她的双王父母对金雀花家的男性赶尽杀绝有关系。都铎王朝只有祖孙三代,在EII时代大放异彩。估计EII继承了Margaret Beaufort 的才智。
南涧采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再次感谢。的确是有点费力气,今天这篇从昨天下午开始弄,今天又从早上九点弄到下午四点。即便有2019年写的初稿打底,但这次重写也需要反复校对很多史实,重新理清人物关系。感觉这个主题本身比较小众,您有历史功底,所以读起来不费力。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读来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虽然知道你做了不少功课,不是那么容易写。
因为读完了《理查三世》,所以读起来不费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