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公理系统来说,哀莫大于核心概念或核心公理出现问题。对于释放论来说,能量是它的核心概念,而这个概念似乎缺乏根基。在写意的层面上,斯宾塞的神经能量和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能较好地解释许多幽默现象,然而,在写实的层面上,现代学者很少有人买帐。究其原因,不外乎能量这个概念太过模糊,类似于道家的道,玄而又玄,乃众妙之门,亦系众惑之门。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有实证根据支持的理论可以合理地解释,幽默所支出的能量是何种能量?如何累积?为何要释放?等等。为了避开释放论的种种问题,有些人放弃能量概念,另辟蹊径,于是有错位论。
错位论(The Incongruity Theory)认为,幽默是违反常规的心理模式和期待给人带来的错位感。换言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人带来恍然之悟,恍然之悟产生愉悦。错位论是当今的主流观点,在持错位论观点的哲学家中,你会听到许多响亮的名字,诸如,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柏格森,等等。最先提出“错位”这个概念的是诗人毕提(James Beattie 1735/10/25 – 1803/08/18),与他同时代的康德没有使用这个词,但康德的讨论更有哲学意义。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04/22 – 1804/02/12),见左图,认为, 凡引起不由自主的大笑的,必定含有某种荒唐(因而理性无法得到满足)。笑是一种情感,源于紧张的预期突然化为乌有。对于这一转化,理性当然不会满意,然而,它间接地从中得到短暂的愉悦。因此,笑的原因必定是由表象对身体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内心的反映组成⑩。在西方哲学史里,康德以刻板著称,他的著述思想缜密逻辑严谨,他的生活规律到邻居可以根据他出门散步的时间来对表。然而,在讨论幽默问题时,他却露出几分顽皮。为了解释上述观点,康德讲了个印度人的笑话,大意如下。
在印度苏拉特,一个侍者正在桌前伺候一个英国人。看到一瓶啤酒打开,泡沫溢出,惊叫起来。英国人问,不就是啤酒沫流出来了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印度人回道,我惊奇的不是泡沫怎么出来的,而是之前怎么弄进去的。怎么把泡沫弄进啤酒瓶里去,这个想法显然有点荒唐。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有这种期待,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与预期之间的思想错位。
如果说啤酒沫这个笑话只是有点荒唐的话,那么,康德讲的下面这个笑话堪称荒诞无稽。一个商人带着他的全部财富,从印度返回欧洲。半路遇上狂风,船长命令,所有货物都扔到海里。商人焦急,一夜之间,假发都愁白了。此处,商人的水平远远超过韶关的伍子胥。这个笑话说明,错位可以完全不必合乎理性,此即康德所谓“理性无法得到满足”。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02/22 – 1860/09/21),见左图,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开篇,霸气十足地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抽象的知识是感觉表象的反映,并建基于其上,二者决不契合,不可简单互换。在任何场合,笑都源于突然感知一个概念与以某种关系通过它而被思考的真实对象之间的错位,笑本身只是这种错位的表现。换言之,抽象与被感知之间的不契合。错位越大,越出乎意料,笑声越大。他甚至用传统逻辑里的三段论作比,来解释笑的本质。无争议的抽象为大前提,偷梁换柱的归属为小前提,出乎意料的笑声为结论。
在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时,叔本华认为笑是个简单的问题,读者很容易自己找到例子,因而没有认真举例。估计出版后收到不少疑问,因此,在第三版的补充说明里刻意加进多个例子?,其中一个大意如下。在巴黎某剧场里,观众要求加演马赛曲,没有得到满足。观众出现喧闹,最后叫来警察。一个警官上台宣布,台上只演节目单上有的,节目单上没有的,一概不许上台。台下有人问,那么,长官您呢?您不在台上吗?台下一片哄笑。
叔本华的这个例子套进他的三段论,严丝合缝。
大前提: 节目单上没有的,一概不许上台。
小前提: 节目单上没有你。
结论: 你也不许上台。
在一般的抽象里,上台的都是演出,在具体的感知里,上台的是个警官,警官与演出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但二者的确都在台上,因而激起笑声一片。
叔本华笔下的法国警官酷似现实中的中国城管。有人在墙上涂鸦,城管在墙上霸气地涂上,此处严禁涂写!说起涂鸦,我忍不住要提及中国农村墙上的宣传口号。其中的一些,用叔本华的三段论去套,也是严丝合缝,而且更有喜感。如,二胎政策放开后,计生人员迅速转弯,将墙上的标语改为,让全村都怀上二胎,是村支书不可推卸的责任,见右图。一语双关是错位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个段子是个双关语类型的笑话,它或许是对疯狂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反讽,但它深得错位的精髓。责任与责任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全看你如何理解。
康德与叔本华都是哲学大师,自然是偏重于思想,因而也局限于思想。其实,错位不仅有思想上的,还有句法上的,甚至语音上的。一般说来,所有脑筋急转弯式的笑话都属于错位。句法上的错位有如,问,什么书在书店买不到?答,遗书。语音上的错位有如,蝴蝶,蚂蚁,蜘蛛,蜈蚣一起工作,最后有一个没有领到酬劳。问,谁?答,蜈蚣。问,为什么?答,无功不受禄。虽然段子没有什么思想内容,但答案给人带来恍然小悟,因而产生愉悦。如今盛行小确幸,小悦也是悦。
---------------------------------------------------------------
⑩ 在内心的反映组成。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 Translated by James Creed Meredith (《判断力批判》), P330-333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ion) Translated from Germany by E.F.J. Payne, The Falcon's Wing Press, 1958
? 补充说明里的例子。 出处同上,第一卷第八章补充说明。
一直有种感觉,在无法实证并且逻辑不够用的场合,哲学与宗教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多谢分享。
但是笑的问题比较容易。一个缅甸大师曾经跟我讲过,修行进入深层的人是不笑的。那是因为内在的潜意识积累以及不多了。人内在积淀的潜意识有一个力,会推着人的意识流向自身以前认可的理念运作。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可预期的逻辑结果。知识越多,这个力量背负得越大。人不堪其负。当自相矛盾出现时,才打断这种意识流的惯性,长而使得人轻松愉悦。负担越重的人,笑得越厉害。禅宗修行中的棒喝,也是运用这个道理,使得行者偏见空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有点恍惚,可否说得具体点?
多谢来访
多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