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53)
2020 (55)
2021 (46)
2022 (66)
2023 (59)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 - 1976/05/2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欧洲哲学家之一。由于他与纳粹政治的特殊关系,他本人成为争议人物。据说,他还是“杀手”(womanizer),套用当今娱乐圈的术语,叫师奶杀手,当年一定有不少纯雅利安种的德国少妇深得存在主义之精髓。但是,这一切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存在主义及现象学哲学的兴趣。然而,他的书,尤其是《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以艰涩难读闻名。
海德格尔为何艰涩难读? 这要从海德格尔给自己定下的哲学任务说起。
海德格尔给自己定了一个的大胆的任务,消灭本体论概念。这一任务的第一步就是拒绝使用现代哲学已有的一套标准术语,如,心,身,死,时间,历史,存在,主观,客观,理论,物质,逻辑等。
海德格尔把自己看作一个激进的思想者,而一个激进的思想者不接收传统的权威,对于任何生活经验都要刨根问底。他认为,所有与人有关的概念,如,主体,自我,意识,人,身,心等都被传统思维给绑架了,而传统思维的预设都没有经过清算。
于是,他另起炉灶,泡制了一系列只有在他自己的系统里才有意义的概念。如,sein, dasein,mitsein,das man,in-der-welt-sein, sein-zum-tode, sorge,angst,stimmung,等等。
Dasein是他为人的存在所起的新名,这个词有各种不同的翻译,常见的英文翻译是being-there,常见的中文翻译是“亲在”,“此在”。这一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不是与他想了解的客观世界切割开来的。非但如此,我们总是处在那个世界之中,并与之不可分离。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用dasein这个概念刻划了自己的存在。在他所处那个世界中,纳粹政治是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他无法与之切割开来。用英文说,He is BEING-THERE in Nazi Germany。用中文说,他“亲在”纳粹德国。他的真我要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现出,如此,他把在的情态(stimmung)展开为,烦,畏,死,也就容易理解了。
这一现象不限于dasein,还有很多其它概念也是如此。他把德语中可利用的语言学可能性利用到极致。这给翻译带来巨大的困难。读他的《存在与时间》,简直就是在概念的泥淖里打滾。
尽管如此,《存在与时间》的主旨却非常简单: 存在即时间,亦即,对人来说,在就是从出生到死亡这期间的有时限的存在。存在即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到死为止。因此,要想理解真我,我们就有必要不断地把我们的生命投射到死亡的地平线上去。
自我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现出真身,人要把握其有限性,以展现其真我。用中国文化的语言来表述,大致可以说成,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临死前往往会忏悔或说出真情实象。临死前的善言及真相,便是真我现身的一种形式。
二战期间,许多德军士兵的背包里装着海德格尔的书,为展现真我英勇赴死。这有点象文革时期的学雷锋,有些人是为雷锋精神所感动,自主地向他学习,更多的人则是被强大的宣传所裹携,或身不由己,或甘当群氓。
哲学是抽象而深邃的,政治是现实而肮脏的,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如同良家妇女当了慰安妇,是海德格尔的悲哀,也是哲学的悲哀。
多谢来访,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