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人民政府收回了教育主权

(2024-12-03 13:57:04) 下一个

毛泽东人民政府收回了教育主权

 

 

 

1950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和旧有社会文化的改革工作。”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新中国很快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组织进行了改革。人民政府收回了教育主权,改造了全国30余万所大中小学,使之纳入社会主义的办学轨道。之后,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民,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小学了。旨在改变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的现状的扫盲工作也同时展开了。

毛泽东打过几次“人民文化”翻身仗?部署4次扫盲(一)

毛泽东打过几次“人民文化”翻身仗?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明确地指出,在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基础上实现在文化上的翻身。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部署掀起四次扫盲高潮,并取得了巨大成效。

曾有过这么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真实故事。

1949年初秋,一封紧急密信送到黑龙江省宁安县某村长手上。

村长不识字,连夜挨家敲门找人来读,可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更别说是读信了。终于,村长找到了一个号称“秀才”的村民,“秀才”看完信,很快就逃跑了。

原来,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让村长监控的疑犯正是“秀才”本人。

这个真实故事,折射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第一,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第二,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彻底翻身。

为此,从来不畏任何险阻的毛泽东下定决心要迅速改变这一严重落后的面貌,要让人民在文化上也真正“站起来”。

第一次: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创造《速成识字法》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将教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1949年底,在毛泽东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50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和旧有社会文化的改革工作。”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新中国很快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组织进行了改革。人民政府收回了教育主权,改造了全国30余万所大中小学,使之纳入社会主义的办学轨道。之后,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民,终于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小学了。旨在改变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的现状的扫盲工作也同时展开了。

“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这是1950年9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基本精神。为了鼓励和推动学习,毛泽东在9月27日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并与学习劳模亲切握手、合影。于是,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从政府机关开始,向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毛泽东非常关注扫盲的方法。早在1949年8月25日,华北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的坚决倡导者吴玉章就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地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对吴玉章的建议,毛泽东极为重视,把信批转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在毛泽东的关心下,1949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军队中出了一个扫盲的典型人物,其方法切实可行。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这是一种借助注音字母的辅助作用,利用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相同与相异的不同特点,来提高识字速度的方法。1951年,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能读部队小学课本3册,能写短稿。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文盲。

祁建华的创造很快引起了高度的重视。1951年11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介绍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1952年1月11日,新华社发表了祁建华写的《“速成识字法”的创造经过》。4月23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举行颁奖典礼,奖励发明者祁建华的杰出贡献。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扫盲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迅速形成。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的工人农民中间普遍地推行速成识字法,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扫除文盲,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9月6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工人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指示》。9月23日至27日,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座谈会。会议一致认为,在广大劳动人民及工农干部中扫除文盲,是我们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应以历次革命运动的精神来领导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运动,并须定出计划,以期在今后五至十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文盲。会议还指出,扫除文盲的标准,就是使文盲半文盲认识2000字左右,能够阅读通俗书报和写三五百字的短文。

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任党组书记,以《速成识字法》闻名全国的祁建华被任命为副主任委员,另一名副主任委员是林汉达。

扫盲运动有如星火燎原,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为了把更多的迫切要求学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被创造出来:工厂的“车间学校”、煤矿的“坑口学习小组”、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等。

“以民教民,能者为师”,“教师条件很平常,识字就能教文盲”。“扫除文盲人人有责,教人识字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等口号迅速响彻全国,使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互教又互学,师生大家当”的热烈场面。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入了业余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深造。

第二次:1955年扫盲教育工作

光阴荏苒,新中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期。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对人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他希望借社会主义改造的春风来扫除文盲。于是,1955年,扫盲教育工作再次成为全国工作的重点。

9月,毛泽东看到了《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十分欣喜地表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毛泽东在这份报告的按语中,提出了消灭文盲的问题。他说:“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我国现在文盲这样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开始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也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他认为在这方面,“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很赞赏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以本乡高小毕业生为教员,以合作社为单位办记工学习班的扫盲经验。他号召说:“这种学习班,各地应当普遍地仿办。各级青年团组织应当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并就教学内容和教材作了详尽的指示:“第一步,为了记工的需要,学习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语汇,大约两三百字。第二步,再学进一步的文字和语汇。要编这样两种课本。第一种课本应当由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各就自己那里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编,每处自编一本,不能用统一的课本。这种课本不要审查。第二种课本也应由从事指导合作化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根据一个较小范围的地方(例如一个县,或者一个专区)的事物和语汇,加上一部分全省(市、区)的和全国性的事物和语汇编出来,也只要几百字。这种课本,各地也不要统一,由县级、专区级或者省(市、区)级的教育机关迅速地加以审查。做了这样两步之后再做第三步,由各省(市、区)教育机关编第三种通常应用的课本。以后还要有继续提高的课本。中央的文化教育机关应当给这件事以适当的指导。”《毛泽东文集》,1999年版,第6卷,第455-456页。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毛泽东选集》,1977年版,第5卷。之后,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481页。

就在这种背景下,扫盲运动又再次发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第二次扫盲高潮。

12月1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七年内基本扫除全国青年文盲的决定》,指出“扫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必须加快扫盲的速度。”

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要在七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社论。

1956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评奖扫除文盲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优秀学员、先进单位的暂行办法》《颁发识字证书及业余小学、业余中学毕业证书暂行办法》。

2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把扫除文盲运动推向高潮》的社论,提出: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大规模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于是,扫盲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为了推动扫盲运动的深入,3月15日,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会长由陈毅元帅担任。

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将扫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决定》指出: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具有现代的文化,这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大革命,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中的一项极为重大的政治任务,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决定》还制定了扫盲的原则、对象、标准和目标。

在扫盲运动高潮中,人民群众创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学形式。当时,工矿企业采取了“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做到了“学习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挤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见物识字”,“见字问字,见人问人,处处是课堂,一片读书声”。

春耕夏种不言苦,喜看秋后果累累。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后,生活和生产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员在扫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文化技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教育关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






教育关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越多,这个国家的潜在发展力也越强。新中国在刚成立之初,毛主席就语重心长的对教育部长马叙论说道:

“新中国刚成立,打了这么多年战争,也是许多年轻人在适龄的时候得不到教育,现在国家安稳了,教育你得抓好。”

毛主席十分重视国民教育,1949年,中国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八成之多,许多群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为此,新中国逐步开始了扫盲行动,为了提升国民教育素养,毛主席也曾多次去北京各大中小型学校视察,并提出指示,适龄儿童青年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是把这些黄金时期都用来赚钱养家,同时政府也要主动帮助适龄群众有机会读书。

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本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文盲率从80%逐步降低到20%左右,而文盲的逐步减少,伴随而来的就是各行各业的人才不断充实,新中国开始朝向健康形势发展。

毛主席抓教育第一步,从扫盲开始,他指出教育是国之根本,各地政府要协助教育部门做好扫盲行动;扫盲行动并不是扫除盲人,而是扫除文盲。几十年的国家动乱致使无数群众活着只为了生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群众们不敢想,也不能想,他们认为只要能活着就十分不易了,除此之外,哪里还有闲钱去送孩子读书。

另外,旧中国的私塾和新学堂教育收费极其昂贵,一个孩子从小学教育读到大学教育,至少得花费非常庞大的一笔开销。为此,旧中国的教育事实上只是为了达官贵人、富商地主们服务,因为他们有钱,出得起昂贵的学费,而穷苦大众即便想送孩子们去读书,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搞教育第一大拦路虎就是文盲率,先不谈其他的,首先群众们得识一些字,会简单的计算数字吧?然而,识字、算数这类最基础的教育内容都难倒了许多的群众,由此可见,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国内文盲群体是极其庞大。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进行扫盲行动呢?扫盲行动首先要从干部、党员着手,毛主席要求所有干部、党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如果干部党员都是文盲,那么,其他有文化的党员干部们就带着他们利用休闲时间学习,什么时候会识字会算数,才算合格。

于是,大到中央小到各地乡镇政府,纷纷成立了扫盲突击班,突击班的老师都请的是当地的老师或者是单位的大学生,由他们来教导政府的公职人员。

可以说,政府公职人员是扫盲行动的第一步,在扫盲突击班的教导下,公职人员文盲率开始快速下降,许多大老粗干部开始变得有文化了,并且随着文化教育的深入,各地政府的面貌和风气都焕然一新。

那么,公职人员和党员的扫盲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接下来就是让干部、党员深入基层,亲自带着农民们学习知识,这就是有名的干部下乡扶贫行动。虽然名义上扶贫,但是实际上却是来教导农民识字算数,一些地方政府专程请来了一些农业专家,让他们帮助老百姓搞好农业生产,而农闲时候,就带着大家学字认数。

那时候的中国农村以大队为单位,每个大队都配备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党员,由他们带领大队的农民们学习文化。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文盲率开始逐步的下降,甚至许多农民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算数写字,就连说话都开始变得有文化了许多。

而毛主席对扫盲行动的评价是“群众们学好文化,受益终生,学不好文化,很大程度就是老师的问题,我们的农民同胞都是艰苦过来的,他们明白和平安定得来不易,所以,他们很珍惜,搞教育,不是做面子工程,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抓教育的第二步,做好适龄孩子上学,现代适龄孩子上学是国家规定,社会需求,这一点政府和家长都是早已达成共识。然而,在早期的中国,适龄孩子上学可没那么容易,因为教育成本太高,直接导致了学费较贵。也因此这使得许多家长都没钱把孩子送入学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毛主席曾经一针见血地点评如今的教育:

“老百姓们为什么不愿意把孩子们送入学校呢?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我们国家教育成本太高了,这导致了学费降不下来,我们中央政府每年拨的钱,看起来数目不小,但是咱们中国有多少学校,少说也有近万所,这些钱拨下去,学校拿不到多少,学校还得付老师工资,所以这也导致了他们不得不收费高,因此,群众们掏不出钱给孩子上学。那么归根结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就是我们国家太穷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一穷二白,政府经费有限,拨发到教育部门的资金都不高。于是各地学校为了生存下来,只能够提高学费。

然而,广大的贫苦群众哪里交得上那么多钱送孩子读书,特别是农村,与其送孩子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早地承担农活,为家里分忧。

群众思想观念和政府的无奈,也导致了即便国家喊发展教育,但是,学校每年招生的人数却并不多,这不怪学校,也不怪家长,只能说我们国家还没有实力让孩子免费读书。

不过,即便国家财政十分紧张,毛主席每年都要求财政对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不管国家经费再怎么短缺,借钱都得把教育搞起来。在毛主席的倡导下,新中国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上涨,而上学的孩子人数也是每年不断提升。国家所打出的让适龄孩子都读书的口号,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毛主席抓教育第三步:做好大学教育,大学是国家专业领域人才的摇篮,大学教育关乎社会人才结构的稳定。而对于大学教育,毛主席十分关注,甚至亲自批复教育部门:

“搞大学教育就不要怕花钱,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现在虽然高校面临着师资力量的短缺,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大学要敢把学生送出去留学,让他们学习外面先进文化,等他们回国了,就是国家栋梁之才”。

新中国初期的留学热,想必大家都未曾知晓,那时候中国各大高校,每年都挑选出一些学子,由高校出钱,让他们出国留学,于是这就形成了一股高校留学热。当然了那时候的留学热和现代的留学热区别很大,早期的留学热更多的是国家亲自出钱让大学生外出学习,而现在的是家庭出资让孩子留学。

毛主席一直认同办好大学教育就是办好国家教育,大学生对口的是未来中国先进人才,如果不重视对这些青年的培养,那么中国何谈未来?仅仅清华大学,每年都要向国外输送几十人以上的留学生,让他们在苏联、美国、欧洲国家的高校学习。并且大学对这些留学生毕业去留没有过多要求,如果毕业后想要回来,那国家伸开怀抱。

如果毕业了想留在其他国家搞科研,那么国家也支持学子的想法。这一点也是毛主席所提倡的,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改变就是青年思想改变,留下和回国都是青年们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不可以过多干涉,不回来有不回来的好处,因为国外的科研环境较好,如果回国反而会阻碍了一些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成材。

当然了回国自然更好,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有他们的加入也让中国的民族复兴有了更多的底气。所以做好大学教育,躬耕于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毛主席一直提倡的理念。

教育的深刻性,毛主席是深有体会。出身农民的毛主席,早年差点就读不成书。因为那时候读私塾和新学堂所需要的费用太贵了,而毛主席的家庭虽然稍微富裕一些,但是承受一个孩子念书,这对家庭而言也是极大的负担。毛主席的父亲曾打算让三个孩子都从事农活,只要养活好自己,继承家业就足够了,并不指望靠着他们飞黄腾达。

而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得到求学的机会,很大程度还是亲戚求情的功劳,再加上毛主席表示生活费用由自己来赚,父亲只需要帮忙交一些学费就可以了,这才有了毛主席的求学之路。

而年少时期的艰难求学也让毛主席印象深刻,他这样的家庭上个学都极为费劲,那么其他贫苦家庭上学不更加困难?也因为亲身体会,毛主席明白教育对一个人的改变有多大,因而,在新中国成立之时,毛主席就提出了教育为先的理念,而中央政府也一直秉承毛主席教育理念,所以,中国才能创造如此之多的教育奇迹。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喊:不要戒严!打倒独裁政权。






抗议者高喊:“不要戒严!”和“打倒独裁政权”。

“我们将与民众一起保护民主。”

保护民主?保护谁的民主?

不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吗?

不是“民主国家“吗?

《反共华人》在天天狂吠的“民主国家“吗?

从英国的几个月内换三个头,到美国选出的“拜登民主“?还是“川普民主“?到今天的“民主国家“韩国还不到四年,就有抗议者高《喊:不要戒严!打倒独裁政权。》

《反共华人》不想说点什么?

《民主》是方法。《民主》不是目的和结果。《民主》更不是标签。

新闻:《尹锡悦为何突然宣布戒严又解除?当晚发生了什麽?》
文章来源: BBC中文 于 2024-12-03

韩国总统宣布戒严令后,警方在国会门口站岗。

周二(12月3日)晚上,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实施戒严,这是近50年来的首次。此举震惊整个国家。

最新消息指,周三下午1:50,韩国反对党已决定针对尹锡悦宣布戒严一事对他进行弹劾。该动议在投票前尚需辩论,投票正式结果或在本周稍晚出炉。

尹锡悦晚上通过电视广播宣布戒严令,其中提到“反国家势力”和来自朝鲜的威胁。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此次戒严并不由外部威胁造成,而是由于他自己深陷政治困境。

这个重大宣告使得数千人聚集在国会抗议,而反对派议员也匆匆赶往现场、推动紧急投票以取消该措施。

尹锡悦失败了,他在宣布戒严几小时后出现,接受议会投票并解除戒严令。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观察人士称,尹锡悦的表现能看出他是一位身陷囹圄的总统。

在周二晚上的电视讲话中,他陈述了政治反对派如何试图破坏他的政府,然后表示他宣布戒严是为了“镇压造成严重破坏的反国家势力”。

他的戒严令暂时让军方负责,戴头盔的部队和警察部署到国会大楼,有人看到直升机降落在屋顶上。

当地媒体也展示了蒙面持枪部队进入大楼的场景,而工作人员试图用灭火器阻止他们。

当地时间周二23:00左右,军方发布法令,禁止议会和政治团体的抗议和活动,并将媒体置于政府控制之下。

但韩国政界人士立即表示尹锡悦的行为非法且违宪。尹锡悦自己所在的政党、保守派的人民力量党的领导人也称尹锡悦的行为是“错误的举动”。

同时,该国最大反对党领袖、自民党的李在明呼吁其议员们聚集到议会投票否决该宣言。

他还呼吁韩国普通民众到国会抗议。

“坦克、装甲运兵车和持枪持刀的士兵将统治这个国家……我的同胞们,请来到国民议会。”

数千人响应这项号召,纷纷涌向戒备森严的国会外。抗议者高喊:“不要戒严!”和“打倒独裁政权”。

当地媒体从现场播出的画面显示,抗议者和警察在门口发生了一些扭打。但尽管有军队存在,紧张局势并未升级为暴力。

议员们还绕过路障,甚至爬围墙翻进国会进行投票。

周三凌晨1:00后不久,韩国国会的300名议员中,有190人出席且投票否决了这项措施。尹锡悦的戒严令被裁定无效。

尹锡悦周二晚宣布戒严。

戒严有多严肃

戒严是行政当局被认为无法运作时,由军方在紧急情况下实施的临时统治。

韩国上次宣布戒严是在1979年,当时该国长期军事独裁者朴正熙在政变中遭到暗杀。

自1987年该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以来,它从未被引用过。

但在周二,尹锡悦扣动了扳机。在一次全国讲话中,他称自己试图将韩国从“反国家势力”手中拯救出来。

尹锡悦对朝鲜采取的立场明显比前任更强硬,他将政治反对派描述为朝鲜同情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根据戒严法,军队被赋予额外权力,公民的权利以及法治标准和保护往往被中止。

尽管军方宣布限制政治活动和媒体,但抗议者和政治人物仍违抗这些命令。也没有迹象显示政府控制了自由媒体——国家通讯社韩联社和其他媒体继续正常报道。

尹锡悦为何压力巨大

韩国国会在尹锡悦宣布戒严后不久即投票否决戒严令。

尹锡悦于2022年5月作为强硬保守派当选为韩国总统,但自从4月份反对党在该国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以来,他一直是一位跛脚鸭总统。

从那时起,他领导的政府一直无法通过想要的法案,同时一直否决反对党通过的法案。

他的支持率也在下降,徘徊在17%的低点附近。他今年深陷多起腐败丑闻,其中一起涉及第一夫人收受奢侈品迪奥的手袋,另一起涉及股票操纵。

上个月,他被迫在国家电视台道歉,表示正在设立一个办公室来监督第一夫人。但与此同时,他拒绝了反对党一直呼吁的更深入调查。

就在本周,反对派提议削减一项主要的政府预算——该法案无法被否决。

同时,反对派以未能调查第一夫人为由,弹劾内阁成员和几名高级检察官,其中包括政府审计机构负责人。

现在情况如何

周二晚上,许多公民聚集在议会外抗议戒严令。

周三凌晨,国会投票否决戒严令后,主要反对党民主党领袖向媒体发表演说。

尹锡悦的声明让许多人措手不及。在六个小时的时间里,韩国民众也对这个戒严令的含义感到困惑。

但反对派很快就聚集在国会,并迅速获得了否决戒严令的足够票数。

尽管首都驻有大量军队和警察,但军方的接管似乎未能实现。

根据韩国法律,如果国会多数议员投票要求政府解除戒严令,政府就必须解除。

该法也禁止戒严指挥部逮捕议员。

目前还不清楚现在会发生什么,以及尹锡悦接下来会面临什么。周二晚上聚集的一些抗议者也高喊“逮捕尹锡悦”。

但他的鲁莽行为无疑震惊了整个国家——该国自认为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民主国家,自独裁时代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被视为几十年来民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专家认为,这对韩国作为民主国家声誉的损害可能比2021年1月6日美国的国会山骚乱还要严重。

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的教授莱夫·埃里克·伊斯利(Leif-Eric Easley)表示:“尹锡悦宣布戒严似乎既是法律上的越权,也是政治上的误判,给韩国的经济和安全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他听起来就像一位被围困的政客,正在采取孤注一掷的行动来应对不断增加的丑闻、机构阻碍和弹劾呼声,(但他的所作所为)无疑会使得现在这一切都加剧。”

议长周三说:“我们将与民众一起保护民主。”

再看美国:《赦免儿子》和《赦免亲家公》

《赦免儿子》和《赦免亲家公》。这是独裁专制还是民主?

新闻:《赦免儿子,赦免亲家公,总统的赦免权可以赦免哪些人?》

当地时间12月1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赦免令,赦免自己的儿子亨特·拜登,使其免于因非法持枪和税务犯罪被判刑入狱。

拜登的这一决定受到美国舆论的普遍批评,也引发外界对美国总统赦免权的极大关注。那么,美国的总统赦免权是怎么规定的呢?

赦免儿子。赦免亲家公。美国总统的赦免权可以赦免哪些人?

美国总统赦免权限于联邦案件,对违反州和地方法律的案件无赦免权

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美国总统拥有赦免权。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宪法此条规定赋予总统赦免、有条件赦免、减刑、有条件减刑、减免罚款、缓刑和大赦的权力。

但赦免权有使用范围,美国总统只能赦免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检方向华盛顿特区高等法院起诉的联邦层面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州和地方法律的案件无赦免权。

美国宪法对总统赦免的权限没有具体规定,但美国司法部下设的总统赦免事务法律顾问会就赦免事务向总统提交建议,总统有权自行决定是否赦免。

《美国联邦法典》对申请总统赦免的程序做出了具体规定,包括申请人只有在被法院定罪5年后才能提出总统赦免申请。不过在实践中,美国总统可随时作出赦免,无需当事人提出申请,总统甚至能在当事人被法院定罪之前乃至受到正式指控之前就作出赦免决定。

2022年4月26日,拜登就任后首次动用总统赦免权,宣布赦免3人,并对75名非暴力罪犯减刑。

特朗普赦免“亲家公”

尽管特朗普称拜登赦免儿子是“滥用司法”,但实际上特朗普也曾赦免过亲属,他赦免的是自己的“亲家公”。

2020年12月23日,特朗普宣布了赦免26人和3项减刑命令。名单包括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的父亲查尔斯·库什纳,以及特朗普2016年竞选团队的主席保罗·马纳福特和他的前竞选顾问兼朋友罗杰·斯通。同时获得赦免的还有加州前共和党众议员邓肯·亨特已分居的妻子玛格丽特·亨特。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多次行使总统的赦免权力。

2020年11月25日,特朗普赦免了其首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12月22日,特朗普又动用总统权力赦免15人,其中包括被控作伪证的“通俄”调查对象和被判枪杀伊拉克平民罪名成立的前“黑水”保安公司雇员。

2021年1月20日,特朗普卸任前也赶着赦免了一批人,包括自己的前首席战略师史蒂夫·班农、共和党筹款人埃利奥特·布罗伊迪在内的数十人。

颇具争议的赦免权

事实上,总统赦免权从一开始就颇具争议,不少批评人士称赦免权并未用于仁慈教化的目的,而是被滥用以实现政治目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总统任期最后一天做出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总统赦免决定,赦免了参与威士忌酒叛乱的领导人物。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总统赦免案例都不乏争议,包括安德鲁·约翰逊总统在南北战争后大规模赦免南方分裂政府官员;卡特总统大赦越战时期逃兵役者;老布什赦免涉“伊朗门”丑闻的数十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赦免案例,当属水门事件丑闻后,尼克松的继任者福特总统赦免尼克松,当然这一极具争议的赦免决定也导致事后福特的民意支持率暴跌。

除真正意义上的总统赦免外,还有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的总统赦免活动。

比如历任美国总统每年都会在感恩节时“赦免”两只火鸡,这两只被“赦免”的火鸡可以不进烤箱,安全返回农场颐养天年。美国总统“赦免”火鸡的传统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







《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一个群众性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但是,当时全国14岁到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单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如果照以往8年的平均速度来扫,即使一年扫300万,也得50年才能扫完。所以,如果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文盲,那就必须每年扫掉3000万到4000万,要在往年扫盲速度的基础上加快10倍以上才行。于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扫盲“大跃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文化跟着生产走”、“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雪地是块大石板,文盲写字写得欢”、“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读百本书、写万个字”、“读万言书,写千封信”、“一年突击,两年扫尾、巩固,三年全部扫光全省(湖南)青壮年文盲”。

毛泽东打过几次“人民文化”翻身仗?(二)

第三次:1958年《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

1958年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出现了“大跃进”的做法,文教卫生事业当然也要“跃进”。毛泽东非常希望能够加快扫盲的步伐,要求尽快制定出新的扫盲规划来。

2月底至3月初,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在讲话中说:扫盲工作是使六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开步走,就要识字。从扫识字盲,扫文化盲,到扫科学盲。他号召来一个文化上的“原子爆炸”。会议向全国发出5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

陈毅关于扫盲工作气吞山河的号召显然是得到毛泽东支持的。3月7日、5月2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一个群众性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但是,当时全国14岁到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单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如果照以往8年的平均速度来扫,即使一年扫300万,也得50年才能扫完。所以,如果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文盲,那就必须每年扫掉3000万到4000万,要在往年扫盲速度的基础上加快10倍以上才行。于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扫盲“大跃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些扫盲口号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文化跟着生产走”、“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雪地是块大石板,文盲写字写得欢”、“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工业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扫盲也要大跃进”、“读百本书、写万个字”、“读万言书,写千封信”、“一年突击,两年扫尾、巩固,三年全部扫光全省(湖南)青壮年文盲”。

受当时普遍存在的浮夸风的影响,扫盲“卫星”竞相升空。1958年1月,黑龙江省宁安县率先宣布成了基本无文盲县。随后,黑龙江省提出了“乘卫星,坐火箭,赶上宁安县”的口号,经过3个月的大干,成为全国第一个无文盲省。

在示范效应下,其他各省的扫盲“跃进”步伐也大大加快,参加扫盲的人数和已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的地区数不断攀升:

4月底,全国有137个县基本扫除了文盲;

6月底,全国参加扫盲学习的约9000余万人,444个县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7月底,全国有639个县、市基本扫除文盲,占全国县、市总数的28?1%,其中,基本扫除文盲的省有黑龙江、吉林、浙江和甘肃。全国有41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8月,扫盲数字又大大上升了。据报道,从1月到8月,我国扫除了近9000万文盲,在全国2257个县、市中,有1516个即67?2%的县、市基本扫除了文盲,12个省相继宣布为基本扫除文盲省;

10月中旬,数字达到了顶峰。据称:全国有1799个县、市单位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即79?7%的县、市基本扫除了文盲;有17个基本无文盲省;从1958年1月到9月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

历史往往令人哭笑不得,有时确实无法以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中国仿佛一夜之间就甩掉了文化落后的帽子,完全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的狂热幻想中。

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也发现了,并对之作出过批评。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时,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现在回头再来解读1958年扫盲的这些数字时,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一方面,这些数字多是浮夸的,但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当时全民动员、参与的扫除文盲运动也确实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绩,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

第四次扫盲后: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扫盲运动经过三次疾风暴雨的高潮后,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新中国的文盲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怎样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然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一道难题。

1960年4月,一份来自山西省委的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报告说,山西省万荣县过去10年来一贯重视扫盲工作,但复盲现象严重。1958年10月,万荣县决定在全县广泛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采取注音识字的办法,高速度地开展扫除文盲和业余教育运动。1959年10月,县委进一步总结了注音扫盲的经验,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一鼓作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万民教、万民学的注音扫盲高潮,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效,仅2个月即实现了青壮年无文盲县的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注音识字的步骤是:一是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认识汉字,三是大量阅读注音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

正在为复盲现象苦恼的毛泽东看后,非常高兴,激动地提起笔来亲自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册,第150页。他指示将这一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在党报发表。他还满怀信心地希望经过1961年的努力,争取全国比山西迟一年完成扫盲任务。4月22日,中共中央向各地下发了这一指示。

这年的5月1日,《人民日报》在重要位置发表社论,要求认真学习、大力推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扫除文盲。在毛泽东的亲自关注下,196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注音识字经验,是我国革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创举,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

一花引得万花开。“学万荣、赶万荣”的注音识字运动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也是毛泽东亲自发动的第四次全民扫盲高潮。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果然很好,注音扫盲一般经过100小时左右的教学,学员即可达到扫盲标准:能写书信、诗歌和阅读报纸。广大群众对注音扫盲极为欢迎,他们用朴素的语言赞颂说:“注音扫盲真正好,文盲识字如飞跃,认一个来得一个,三年五载记得牢。”

这次扫盲高潮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扫盲运动也进入了调整。但扫盲工作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现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这与毛泽东当年在扫盲方面的不懈努力无疑是分不开的。

(本文摘自《魅力毛泽东》 刘继兴 编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