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73)
2015 (69)
2016 (94)
2017 (69)
2018 (87)
2019 (81)
2020 (130)
2021 (119)
2022 (83)
2023 (83)
博友荔枝100发了一个帖子,请博友们聊聊最近读过的书。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575/201701/37039.html
正好圣诞节亮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讲田纳西女篮教练的。现在还在读。一本就是目前比较畅销的Hillbilly Elegy, 利用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为的是有更多的话题和儿子讨论。
J.D 是作者的简称。这个从小生长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附近Middletown的年轻人,在耶鲁法学院老师写"Tiger Mom-虎妈" Amy Chua的鼓励下,写出这本记叙自己, 家人和周围人们真实生活的故事和反思。 文字平实,故事令人唏嘘。
从一开始我就被他的故事吸引。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有机会接触到生活在作者所描述的生活群体,当然看到的是更多在学校里面上课的孩子们,而这本书描述了孩子们在学校以外的真实家庭生活。 其中他引用了学校老师的一段话大意是学校期待老师们是牧羊人,呵护和引领孩子们,可现实是这些孩子们都是在狼窝里长大的小狼崽子。
那么J.D描写他生活的狼窝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他是他妈妈与第二个丈夫生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叫Lindsay. 他的生父在他很小的时候为了不负担赡养费抛弃了他。母亲是医院的护士,但性情暴躁,在毒品里挣扎,感情生活极不稳定,在他生父后有许多男人搬进搬出。是这个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小姐姐在她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成了家里面唯一的“成人”担负起保护和照顾弟弟的责任。
姐弟两个相依为命,在祖父母的帮助下一点点长大。小姐姐很年轻就嫁人离开了这个家,后来成为一名非常称职的母亲。J.D在姐姐搬出家以后也决定离开妈妈与姥姥或外婆生活在一起。正是后面几年与外婆的生活给J.D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他才在辍学的边缘得以跟上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为自己将来进入大学和耶鲁法学院打下基础。
读完这本书的心得体会是: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样的生活环境有的孩子沉沦了,有的孩子变逆境为动力,把负面的因素变成生活中反面教材去刻意规避以保护自己。以前念过一门个性心理学其中有一本书叫Nature and Nurture,讲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一些科研结果表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孩子成长大约各占50%。J. D在后面两章反思中分析了自己成年后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的反应与儿时生活及母亲性格的关系。他感谢他法学院的同学也是现在的太太对他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比分析了她太太成长中家庭稳定充满关爱的积极影响。
另外一个因素是孩子成长中要有一些贵人相助和关爱特别是在父母不能够尽职尽责的情况下。J. D在这本书中特别提到他的外婆,他的姐姐,还有小姨一家人对他的关爱。外婆在他上高中的几年与他一起生活,鼓励他读书,去外面打工。小姐姐会在家里给他找吃的喂饱这个小弟弟。小姨一家在外婆去世以后他上法学院之前让他住在家里。还有他的老师们对他的鼓励。虽然妈妈对他也表现出母爱,但更多是伤害。他讲到妈妈为了自己护士执照不被吊销,求儿子用他自己的尿样送上去检查,讲到自己坐在妈妈发疯飙车的后座上的无助,讲到怎么从小就要面对母亲带进家来的一个又一个男朋友。
当然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底层美国白人的一个缩影。他提到了吸毒酗酒的问题,滥用福利的问题,不积极工作自暴自弃的问题,还有这个阶层的白人男人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消极态度。
这是一本读了让人反思的好书。我自己水平有限只能写这么多。希望有更多的网友有机会读一下,写出更好的读后感。
注:前一段曾和微信群的朋友分享这本书,有一位朋友说她们那里的图书馆有40本被全部借出,排队等候的读着近200人。
谢谢,周末快乐。
+1
这句话我也读到了.亮妈是老师,所以特别感同身受这一点.谢谢亮妈的分享,你写了我漏写得部分.亮亮真不错,知道妈妈喜欢书,给你送书,让你紧跟时事时尚:))
亮亮妈书评写的好,引人思索,谢谢推荐好书:))
亮妈和荔枝都说得有理,这个争论只要世上还有穷人就永远不会休止。
唉,我一大把年纪了还时时按不住火,要学你们心平气和的说话。
喜欢你的四色汤圆。:)
亮妈能和亮亮讨论社会话题,真好。有四种职业的人较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护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因为他们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的人。Nature vs Nurture,前者不能改变,后者是有可能改变的,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年轻人的看法:改变穷人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社会责任,各人管好各人自己,是行不通的。 Vance 是跳出了贫穷的泥坑,但还有很多很多人“靠自己的努力”永远也跳不出,他们的生活环境本身就不鼓励他们努力,也碰不上贵人,没有任何希望。
我和女儿前一阵激烈争论过,个人(包括家庭),还是社会,是内城里少数族裔贫因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过多强调社会原因,而不讲个人责任不能改变他们的困境。女儿在内城学校做过一年义工,批评我不了解穷人生存环境。
最后谁也不能说服谁。现在我俩继续各找依据。
谢谢亮妈书评,这书我可以借用。
亮妈和儿子的讨论希望比我家的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