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一个划时代的导火索
如今,宏伟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是罗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然而,它的重建却给天主教会的名声带来巨大的损害。回溯到16世纪初,该教堂的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教会在欧洲各地大肆出售赎罪券来筹集。日耳曼的教会传教士兼赎罪券专员约翰·特策尔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当金币落入钱柜,灵魂便跃入天堂。”他甚至向在世之人出售赎罪券,使他们可以用金钱换取赦罪证书,以免除罪责。他的行为仿佛使自己成为教会乃至上帝的代表,宣称有权为个人救赎。他对教义和实践的极端夸大激怒许多人,包括日耳曼的神职人员和诸侯。维滕堡大学的神学教授兼教士马丁·路德曾指责特策尔,称一个强奸耶稣之母玛利亚的人也可以通过购买赎罪券获得赦免。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特策尔说过这句话,但他的教义逻辑确实可能导致这种结论。
路德在研读《罗马书》时,发现了“上帝的公义”的新含义,即公义是上帝恩典的恩赐,这一发现形成了“唯独藉着恩典称义”的教义。这使路德得出一个结论:信徒的得救并非源自善行或功德,而是完全依靠上帝的恩典。因此,教会既没有神学依据,也没有实践权力来出售赎罪券,因为这背离传统核心的称义教义。
路德并不否定善行的重要性,他相信善行应该是信仰的果实。他提出“两种义”理论:“在上帝面前的义”和“在世界面前的义”。前者关乎信徒与上帝的关系,也被称为被动的、公义的、基督徒的、信仰的、福音的、人的身份的。这些形容词表明,这种义是通过福音作为上帝的恩赐,被动地赋予基督徒,只需凭借信仰即可获得。而后者涉及人与受造世界的关系,也被称为主动的、正当的、公民的、理性的、律法的、个体品格的。所有人在世俗社会中都应在理性的引导下遵守律法,履行公民责任。理性的义对信仰的义毫无作用,只对社会的福祉重要。对于信徒而言,第二种义应是第一种义的自然果实。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滕堡诸圣堂的教堂门上,抗议赎罪券的滥用,呼吁辩论,并推动教会改革。这个举动最终成为宗教改革的催化剂。
信仰:发现了“唯独藉着恩典称义”的教义。
地方: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
问题:你更关心宗教对今生的影响,还是对来世的影响?
新教改革的五个唯独
欧洲许多教堂以圣徒命名,比如圣母、圣彼得、圣保罗、圣马可等。这些绝对不是新教的教堂,因为新教拒绝崇拜任何圣徒,唯独上帝。
马丁·路德不仅是天主教会的早期破坏者,也是新教改革在神学框架上的建筑师。路德的神学立场从赎罪券问题发展为关于称义的体系,被后人总结为五个唯独(“sola”在拉丁语中意为“唯独”)。简而言之,即唯独恩典、唯独信仰、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荣耀归于上帝。随着时间的推移,五个唯独成为大多数新教派公认的宗教改革核心原则。
唯独圣经:圣经是信仰和实践的最高权威。在14世纪,英国神学家约翰·威克里夫提出这个主张,虽然他的著作随后被焚毁和禁止。马丁·路德再次倡导这一观点,拒绝教宗法令有同等权威的天主教传统。在1521年的沃姆斯会议上,面对死刑威胁,他宣称:“除非我被圣经和明证说服……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观点。”
唯独信仰:称义仅通过信仰获得,而非依靠天主教教义中说的行为或功德。在研究《罗马书》1:17(“义人必因信得生”)时,路德实现了神学上的突破,并极力倡导这一原则。这也是他拒绝教会出售赎罪券的核心原因。为了推广这一原则,路德称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为“魔鬼的妓女”,引发强烈争议。
唯独恩典:救赎完全是上帝恩典的礼物,而不是人类可以挣得或配得的。为此,路德与著名的天主教改革者伊拉斯谟决裂,后者认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可以与神的恩典合作以获得救赎。
唯独基督:救赎唯独直接通过基督,拒绝教士、圣徒或圣母玛利亚的中介角色。路德的教义以耶稣基督及其工作为中心,特别强调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即“十字架神学”,与天主教的“荣耀神学”形成对比。
唯独荣耀归于上帝:所有荣耀唯独归于上帝,拒绝人在救赎或善行中自夸。虽然路德并未明确将这一原则作为独立口号提出,但他的著作和圣诗,如《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常常强调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信仰: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
地方:德国威登堡的圣玛丽教堂(市教堂)
问题:你经常在世俗世务中持坚持信念不计理性吗?
唯独圣经、信徒皆祭司
一本家喻户晓的外文书,出版一千多年来仅少数珍本束之深院高阁中,极少数人有机会有能力读过它。1522年底,它突然成为最畅销书。街头巷尾不论贫富贱贵的日耳曼人,都热切地阅读和争论书的内容。它就是史上第一本完整的德语版《圣经》。
许多宗教并没有正式的经文或教义,神话、史诗和传统充当关于神的知识来源,但并非具有约束力的文本。而像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样的宗教则有经文或教义,以当地语言传达伦理规范,作为上帝之言的指导。基督教拥有《圣经》,但罗马天主教会仅使用拉丁文的《圣经》。基督徒在理解上帝的话语时,长期以来严重依赖神职人员的指导和教宗的权威。
此前一个世纪,英国神学家约翰·威克里夫曾提到唯独圣经原则并将《圣经》翻译成英文,但只流传少数手抄本。此外,大多数信徒都是文盲。路德也主张唯独圣经,并付诸实践。在藏身于瓦尔特堡城堡期间,他在11星期内全力以赴地将原希腊语《新约》翻译成德语,这成为后来各国语言《圣经》译本的先例。他后来又主持翻译了《旧约》。通过古腾堡的印刷术,路德《圣经》得以在整个德语区大量出版。这本《圣经》还意外地统一了不同的德语方言,为现代德语奠定基础。路德还大力支持全民教育,使普通民众能够直接阅读上帝之言,而不依赖牧师。
如果《圣经》对所有信徒都是可获取的,那么所有基督徒都同样有能力去解读并实践它。路德提出了"信徒皆祭司"的概念,这是新教神学的另一个核心原则。这一理念直接挑战罗马天主教的等级制度及其对《圣经》解释权和圣礼执行权的垄断。这一教义塑造新教教会的结构,使平俗信徒能够在信仰和社区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信徒皆祭司”还意味着祭司本身就来自普通信徒。教士马丁·路德与前修女卡塔琳娜·冯·博拉结婚,它成为脱离天主教传统的一个有力象征,并确立一种更加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教改革领导模式。
信仰:信徒皆祭司的理念促成《圣经》的白话翻译、所有基督徒的平等、以及牧师可以结婚的传统。
地方:德国艾森纳赫的瓦尔特堡城堡
问题:平俗信徒能成为新教教会的领袖吗?
白话化、简明化和音乐化
欧洲最吸引游客的教堂建筑,多是天主教的大教堂,而很少是新教教堂。天主教教堂的宏伟反映其信仰——教堂是上帝的殿堂,象征着上帝的威严与荣耀。其华丽的装饰、彩色玻璃和高耸的尖塔旨在提升人的灵魂,使其趋向神圣。精美的艺术作品、雕塑和建筑元素,作为视觉教义,向当时大多不识字的民众传授圣经故事。在这些圣洁的场所里,弥撒、仪式、崇拜和其他教会活动由神父主持——他们是上帝与普通信徒之间的中介,而所使用的语言是非本地化的拉丁语。对普通天主教徒来说,拉丁语似乎是上帝与其在人间代言人之间交流的语言。教堂建筑、神父和仪式是教会使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引导信徒更崇敬向往上帝。
马丁·路德基于“五大唯独”和“信徒皆祭司”的神学观,更加关注个人的信仰和《圣经》。在他看来,教堂建筑不是为上帝而建,而是为信徒可以聚集、敬拜,并聆听《圣经》中的上帝之道。因此,新教教堂的设计更为简约和实用。位于德国托尔高的城堡教堂是第一座专门建造的路德宗教堂,并由马丁·路德亲自主持落成仪式。新教的礼拜仪式由牧师主持,他们是信徒群体中的领袖,而礼拜的语言是本地语言——依路德的情况是德语。他摒弃拉丁语弥撒和七圣礼中的五项,仅保留两项:洗礼和圣餐(圣体圣事)。
只要人们不崇拜偶像,路德就不禁止图像。虽然路德去除教堂建筑里华丽的视觉艺术,但他在敬拜中引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通俗化的圣歌和音乐,并亲自创作许多圣诗。他认为会众合唱是一种强有力的信仰工具,使普通信徒能够积极参与敬拜,从而在德语地区形成了浓厚的音乐文化。路德的圣诗催生“众赞歌”传统,而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将这种传统推向艺术巅峰。巴赫的许多作品都基于路德的赞美诗。他将简洁的旋律与复杂的复调和声探索相结合。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曲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古典时期作曲家,包括约瑟夫·海顿、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尽管他们的作品与圣诗的直接联系较少。路德宗圣诗为德语新教徒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并为巴洛克和古典时期强大的音乐传统奠定基础。
信仰:简化教会礼仪,促进信徒参与其中。
地方:德国托尔高的哈滕费尔斯城堡教堂;
问题:马丁·路德能否被视为古典音乐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