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望远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东非野踪13: 纳瓦沙湖、非洲鱼鹰、鹈鹕,蓝蛋猴

(2025-09-21 13:28:46) 下一个

 

2025-9-17

上午,到经典电影《Out of Africa 》里粉红云飘浮的纳库鲁湖,观看水鸟。曾经上百万的火烈鸟群,果然所剩无几,惆怅。从纳库鲁湖返回首都内罗比途中,经过一片奇特的湖,纳瓦沙湖Lake Naivasha。它在东非大裂谷的谷地中,海拔近1900米,是最高的湖。周边不少湖泊是盐碱湖,全球变暖引起它们变小,但纳瓦沙湖却是淡水湖,而且逐渐增大。它周围山地下雨后,水随河流进湖里,却无出水口。湖里有鱼,为各种水鸟,包括象美国白头鹰的近亲非洲鱼鹰African fish eagle,和人,提供美食。多年前岸边的人工设施,现在都泡在湖中,绿叶树林变成水中的无叶死树林。

我们先在同系统的Lake Naivasha Sopa Lodge吃饱午饭,意外见到黑白疣猴Colobus monkey。黑面白色落腮胡子,身体两侧长白毛,毛尾巴尖白色,它们在餐厅旁树枝上窜下跳,非常活跃,仿佛是店里专门请它们来做表演节目。

在纳瓦沙湖,我们的最后一场game drive,乘船水上行。长满水葫芦的土岸边,几只不知里面装什么东西的大编织袋,垒成极简的码头,旁边靠着一叶单马达的小舟,正好容6位乘客。

船开进湖中死树林旁,枯树枝顶上站着一些鸟:秃鹳、鹈鹕、非洲鱼鹰。船夫捞出一条小鱼抓在手上,一边吹响口哨,搞击船板,一边在空中摆出投掷动作,引起附近一只魚鹰的注意。小鱼经一道高抛物线落进水里,鱼鹰展翅飞下,从水中抓起小鱼,又振翅飞上枝头。隔几分钟,如此重复。我队友们无摄影发烧友都怕负重,整个旅程用手机拍,近距离拍大动物凑合,拍飞鸟没有打鸟炮筒,就只能拍个远影。这里从网上盗两图。

 

小船开到另一棵死树下,船夫招呼树上的鹈鹕飞下树,浮在离船一米远等着。近观这只超大黄咀、头顶竖毛(公鸟)、灰白羽的水鸟,细节清晰,船夫每次做出抛出动作,大鹈鹕急忙张开大嘴,上当啦。船夫如此假动作十多次,我们都替大鸟求情,船夫才真抛出小鱼,掉落水里。鹈鹕翻身低头用其大嘴从水中捞起,一仰头,吞进肚子。

 

湖边有大片水葫芦,几匹大个头的水羚,半身没在水中吃水葫芦。难怪叫水羚water buck。

湖中没鳄鱼,有河马。岸边见到一大一小两头河马在水中,只露出耳朵眼睛,时起时伏。几叶小艇凑近到二十多米,谁也不敢再往前。据说河马如果不爽,潜下水只用几秒就能冲过这点距离,顶翻小船。非洲杀人最多的哺乳动物是河马。见到它们沉入水中,大家都紧张,船夫赶紧后撤,见到它浮出眼睛,又往前凑一下。

因时间安排,我们未去附近大裂谷狭窄处的地狱门Hell’s Gate国家公园。如果多花两、三小时,就能逛一下,体验东非大裂谷里面悬崖峭壁的壮观景象。公园里也有许多野生动物,包括斑马、长颈鹿、野牛、瞪铃、高角羚等等,以及小型野兽。动画电影《狮子王》,便以此环境为背景,虽然现在那里已经没有狮和豹,也无角马大军。在此可以弃车登山,骑山地车、徒步,探索石崖狭谷。

《Out of Africa 》里的师哥男主角罗伯特·瑞福Robert Redford,昨天去世,Out of the World,纪念。

同名小说中的第一句话:"我曾在非洲有座农场,..."("I had a farm in Africa, . . .”),表明作者Karen Blixen,曾经在非洲的殖民经历。她,一位丹麦女男爵,住在非洲咖啡种植园里的豪华大宅,客厅里白人殖民者们高谈阔论,有黒人仆人和工人小心服侍。他们经常出外game drives(狩猎野生动物),过几年高人一等的好日子。现在Karen Blixen House仍在内罗毕西郊,称Karen Blixen Museum。已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一位美国中产人士,住在非洲五星级酒店里,餐厅里白人和亚裔旅游者们轻声细语,有黑人侍者热心招待。我们每天出外game drives(追望野生动物),过几天高人一等的好日子。我们这倒是过得开心,但我总觉得哪里奇怪。以后谈到这段经历,我大概会开头第一句:"我曾在非洲有趟旅行,..."( "I had a trip in Africa, . ..")。

今天晚上乘飞机,Out of Africa,back to America。

 

 

今天一鸟: 非洲鱼鹰African fish eagle

 

这鸟名字起的太村姑渔夫了,真的见到非洲鱼鹰,才发现样貌与威震四方的美国白头鹰几无差别。美国佬在非洲的表兄弟,就那么"水"吗?

非洲鱼鹰与白头鹰在动物分类上同属但不同种的猛禽,体型类似,都是白头颈、黄勾咀、深羽毛。非洲鹰略个高,美国鹰却体重多了。美国佬就是肥胖,国鸟也不能免,绝了。早期欧洲人觉得太像了,有人叫它为非洲白头鹰,不过以免混淆,正式名仍按其习性而不是相貌命名。不像美国鹰吃鱼也有时吃小动物,非洲鹰几乎只捕鱼吃,偶尔吃水禽和幼鳄鱼,称鱼鹰倒实至名归,常见于湖河边的大树上。

中国也有叫鱼鹰(或"渔"鹰?)的捕鱼能手。有渔夫驯养鱼鹰捕鱼,但用绳系紧脖子让它吞咽不下去,只能把捕食吐岀来。幸亏那是不同属的水禽,没有败坏非洲鹰和美国鹰家族的英名,它们是不可被驯服的。

美国鹰叫声低暗破碎,非洲鹰却吼声嘹亮悠长,誉为"非洲之声"。它是非洲赞比亚,津巴布韦、南苏丹三国的国鸟,象征繁荣与自由。

 

 

 

 

 

今天一兽:长尾青???? vervet monkeys

 

全世界温暖地区到处都有????子,去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区见到????子太寻常。许多保护区介绍信息里提到,东非多长尾青猴,长尾巴,青灰毛、黑面、黑爪、白肚皮,听起一点不吸睛。我关心的清单上有五大野生动物,还有许多其它只有非洲野外才见得到的,????子不在上面。

进保护区不久果然见到,原来并不太留心,顺便看看就是。突然发现,那种在住宿地周围经常出现的????子,有样东西亮瞎游客眼睛,全世猴子中独一无二。居然介绍都不提?嗯,也许确实难以启齿。该猜到了?不是红屁股。青????下腹大腿之间一团霓虹耀眼的光色,两粒松石绿蓝色的猴蛋蛋,中间一大点鲜红的????根。这太吸睛了,游客谁会不注意到呢?但园区不提,游客不提,我也不提罢了。可...为什么不提呢?上网一搜,这是公青猴的ID Card标志卡。

以后数天,只要见到猴子,我的目光自动往那位置扫描,似乎有磁场,想不看也止不住。咱一大老爷们,怎么对那感兴趣?不会有隐性同性恋倾向,而且是兽恋?一定要搞清楚,不写下这一篇,若憋成变态,就惨了。

先聊其它。青????不怕人,常在旅店周围出现,乘人不注意,偷吃偷喝。甚至能开窗子、开帐蓬拉练,进屋找吃的,特别水果、甜品。游客坐在开窗的车里吃东西,青猴见到敢爬进来抢。据说青猴好喝酒,一喝就醉,走得摇摇晃晃。青猴话多,一群泼猴在一起,各种尖叫声此起彼伏。科学家发现,青猴发现有狮子、豹、蛇、鹰等天上地下的动物接近时,能够根据不同危险,发出不同声音的警告声和做相应回避动作,表达能力杠杠滴。

猴群在英语中用词troop,军队的意思,等级分明、统一行动。青猴群是家族等级制的母系社会。成年母猴有等级高低,女凭母贵,年长阶高的母猴有话语权,她的女儿们和小猴都跟着世袭享特权,吃喝优先。常见一只猴子在替一猴梳毛抓蚤子,那是典型的低阶????巴结奉承高阶猴的行为。抱幼猴替它梳毛的母猴不一定是它妈,可能也为了巴结高阶母猴。雄性小猴长成熟前离开猴群,另谋生路。????群中有几只成年公????,都是外来的,凭本事打出等级,只有最强健的才能成猴王,享特权。公猴们的等级权利是吃喝玩乐性优先,但权利必须伴随着义务职责,要为保卫猴群和抢地盘与外敌而战。猴王宝座不稳,随时会被外来公????挑战或内敌反叛。青猴社会中的等级,公猴凭个体实力,母猴凭家族血统。猴群里的公猴来来去去呆不了几年,母猴才是猴群社会的稳定中坚。在人类社会,尤其落后的社会中,血统和实力也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否则不得不替人顺毛、吃蚤子、做苦力。畜生都知道权利必须伴随着义务职责,但现在有人只知道享受权利,却拒绝义务职责,是什么理呢。

生物医学实验室喜欢用青猴,因为它们的许多遗传基因和习性像人类。但人与青????不同,如果身上还剩最后寸缕,一定是遮羞布。青????比狮子文明高级,雄性竞争不必生死博斗,靠比美雄器。人类似乎比????又上流多了,男人竞争不靠炫耀下体,靠炫耀大金链子和金表,靠xx长的帽子。不过不少女人竞争不比猴子强,仍靠炫熣身体性特征。想成圣、成佛、成仙的人,确实难呀。

现在回来说公青????的身份标识。东非有些狒狒群,公狒打招呼时相互摸下体,以示完全互信不设防。公青????们为求偶互相竞争比武,直接比雄器。那像伙形式简洁明快,色彩鲜艳夺目,含义直接雄壮。色彩越鲜亮,表达越强烈,太畜生啦。对,它们本来就是畜生。长尾青猴的称呼太无特色,我的同伴干脆叫它们蓝蛋猴,标志清楚易记,我支持此命名为蓝蛋猴。这么漂亮又强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不能浪费了。我从来不说也不写国骂,或者F词,太粗俗,骂也要骂得漂亮。蓝蛋猴的身份标识,给我灵感,绘制这幅emoji 表情包,够"野"又"色"。以后想骂人,送上一帖,再把青猴的名词做动词,来一句"Vervet you "(不知道如何中译),如何?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