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望远镜2015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东非野踪1: 说祖寻根:出非洲的人类、进非洲的人

(2025-09-05 11:54:44) 下一个

2025-9-5

现在是星期五,2025年9月5日下午3点多钟。我正坐在纽约的机场等待,去非洲!去东非的肯尼亚,我的"祖国",心潮澎湃!暂停,你大概心想:这位非洲兄弟中文不错,莫不是AI写的?我必须正重声明:我是原装的华人,生平第一次去肯尼亚,上溯几代人从未去过非洲。可为何在此称东非的肯尼亚为"祖国"?这中文词通常英译为motherland(母国)或fatherland(父国),不准确,应该译为ancestorland。从英语再反译回中文,直译该是"祖地"?东非不仅是我的"祖国",也是所有现代人类的祖地。

小时候曾因听宣讲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心中充满民族自豪感。不过后来才知道,那只是远古的猿人,从未进化成人,与北京人或中国人毫不相干。后来又知道周口店除了"北京猿人",还发掘出几万年前在那里的"山顶洞人",他们倒是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人类考古学家们多数认为,所有现代人类,均源自热带东非包括肯尼亚一带几乎无毛的智人。若是发源于较寒冷地区比如周口店山顶洞,人该有足够时间进化到身上布满长毛,不必穿衣服了吧。约十万年前,智人开始走出非洲,走到全球。既然东非是人类的祖地,说是我的"祖国",不算错吧?

今天这么兴奋,难道因为去肯尼亚忆祖寻根?时常听国人说,四大文明古国(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中,除中国之外的其它三大文明古国都中断消亡。梁启超发明的这"四大文明古国"之说,至今只在华人圈内流行。而只有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延续不断的说法,更有华人自嗨之嫌。不过有古代文明中断,倒确有其事。这里不谈那些古文明,只谈文明出现之前从东非出走的智人。除智人,世上曾有其他古人类。原在欧洲栖息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得名于德国尼安德谷),肤色淡、体毛重、体粗壮。现代欧洲人中有其少量基因。另一古人类是亚洲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得名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四肢短、面颊宽。现在亚洲人,尤其东南亚人中,有其少量基因。这些古人类要么被自然淘汰,要么被迁移过去的智人同化消灭。随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东非洲迁出的古代智人,随环境变成高矮胖瘦各人种,棕人、白人、黄人、红人,其它的黑人族裔。

既然人类出自东非,现在东非黑人是古代智人的嫡传吗?基本不是。大约两千多年前,西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现在喀麦隆一带,有一支以农业为主说班图语的黑人族群。也许受地中海各文明,经北非传播的间接影响,具有较先进的文明社会。凭农业形成的紧密组织体系、畜牧业生产的大型牲畜助力、与先进技术(铁器),开始在非洲大陆向东向南不断开拓、迁移、征服。步步为营,到约一千年前,同化、征服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原来石器时代的狩猎与采集部族,史称"班图人大迁徙",形成现今黑非洲以班图语系为主的各民族。班图人是农耕民族,不去野兽出没又缺水的东非高原大草原,基本上在沿海地区。殖民东非的班图人先与阿拉伯人经商贸易,大航海时代又与葡萄牙和欧洲人打交道,逐渐融入现代文明。现在肯尼亚的人并非古智人"原装"、正宗"传人,而大多是远古智人外迁至西非的班图人后裔,当年没有迁至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那么远罢了。

许多万年前人类祖先的智人长什么样?没人见过。但现在的肯尼亚人以什么最出名?长腿长臂高瘦的世界级长跑运动员、超模、和一位美国总统的父亲。他们都不是从西非洲后天迁来的体型矮壮的班图族裔,而可能是来自尼罗河上游高原的尼罗Nilotic部族。在1 6 -18世纪的"尼罗人大迁徙"中,尼罗人中以武士著名的马赛部族,从南苏丹一带扩张南迁到南肯尼亚和北坦桑尼亚,也是这些自然保护区之所在。它们吞并赶走原来的狩猎与采集部族,"殖民"成为新的以畜牧为主的"原住民",只比欧洲殖民者早到此处一个多世纪而已。不过同属东非的马赛人,可能比班图人更接近古代东非智人。

东非智人有留在东非高原的嫡传原住民吗?原来在东非的哈扎Hadza部族和科伊桑 Khoisan部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续至今的部落,遗传基因可回溯到十万年前。野生动物中,肉食动物狩猎,素食动物采集,杂食动物狩猎且采集。人类杂食,早期人类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哈扎人和科伊桑人也以原始的狩猎与采集为生,是智人的直系嫡传,仍然保持古人类的生活习性。他们象古人类那样狩猎,在草原上中午最热的时候,持续的长跑跟踪猎物,让厚皮长毛的动物又热又累而力竭。人类长跑时,瘦长身材有优势,身体毛发几乎脱净但汗腺发达便于散热,黝黑的皮肤减少阳光UV射线危害。尽管走出非洲的人类,在仅仅几万年的短时间内,随环境改变身材和肤色,但基本保持几乎无毛的光滑皮肤,这正是源自非洲草原狩猎习性的进化特征。

当人类把狩猎的动物驯化畜牧,把采集的植物农耕种植,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后,牲畜、土地、工具、剩余食品等,成为可以与他人交易的物品一一财产,这导致争夺和战争。具有体格优势的男人,可以集聚和保护更多的私有财产。最强最富的男人获较多机会生殖并传承后代,是生物遗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进步,促进族群的发展。约一万年前,为保证父亲财产向后代传承,人类社会便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无论动物或早期人类,除保存储藏少量剩余食物,没有任何财产。全群合作获取食物共享,为原始的共享社会。这种社会形态只有全体贫穷,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状态下才有优势。施行私有制的农耕民族班图人和畜牧民族尼罗人的移入,把这些狩猎采集部落同化或赶走。其中仍在东非的哈扎部族和迁到南部非洲的桑部族,还保持狩猎与采集为生的原始古老传统。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地国家公园和恩戈罗火山口的南边,仍然住着少量哈扎人,真正的古老原住民,人类进化中的活链接点。留守原处的历史悠旧的"传人",多保守而至落伍,似乎是个普遍规律。我从那里附近经过时,这次能有机会顺访吗?

现代人以体型高瘦、皮肤光滑为美,古代东非智人就是这种体型。人类潜意识中的以此为美的观念,传承至今?哦,这是瞎猜。那些住在野外瘦长的原住民,会不会以历史悠久的人类共同祖先的直系"正宗"传人而自居自豪,并傲视各国各族?我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当然不是去朝拜那些嫡传正宗的老古董,但确想从那里忆祖寻根。若能欣赏到细高超模身材的黑美人,更美了,但也许是奢望,一个找骂的理由。

那么我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干什么?显而易见:去野生动物保护区看动物。可这与"忆祖寻根"有啥关系?当然有。除了也许最像古代智人的瘦长黑美人,有古代智人曾经生活过的原野、伴随他们的各种野生动物、生活方式类似他们的部落,仍然在某种程度上留存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像时光停留在几千年前。虽然有关保护区的各种视频,万维网上应有尽有,而实地走访,费事费钱费力还冒染疾风险,可我就想亲身体验,我们的远祖智人曾经的生活环境,究竟什么样。将要走近以前只在电视和动物园才见过的各种野生动物。在那片土地上,野生动物中的一支进化成人类,才有我。人们热衷于回老家、回故乡、回未曾去过的祖籍地寻根,我要"回"去更久远的祖地,寻根。

有关去非洲自然保护区的的游记,网上不少,多流于吃住行的流水账和攻略,和一堆照片(拍的好看倒也值得),写的和读的,倒是轻松,但能写出好故事好体验的游记不多。对没去过和不计划去的读者,过目即忘。逛一圈下来除了猎奇,不知道作者和读者学到什么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地理、文化、动物学知识。我的这次旅行由朋友、旅行社和当地向导安排,对吃住行的攻略,我省得操心。这系列游记将尽量减少流水账和重复别人己经写过许多遍的内容,对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无关的,尽量飘过。否则平行时空的事,展开说起来没完没了。将从不一样的视角呈现,着重"野"知识。

对这次旅行充满兴趣,以前从未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背景知识。争取每天的游记,至少科普分享一种东非的野兽、野鸟和野树。重要的名词中文后附英文,便于有兴趣的查找。了解动物的进化和习性,再回看人类自己,感触和启发良多。此文先"说祖",后去实地"寻根"。

1985年获奥斯卡奖的电影《出非洲》Out of Africa,描述20世纪早期几位欧洲人在肯尼亚的热带野生草原,探险猎奇的故事。电影中最美丽动人的,是在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柔板中,递次展现广袤的肯尼亚草原和动物世界。现在我要进非洲,进肯尼亚,进野生草原,试图重温电影场景,体验时光倒流数万年。这样的"说祖寻根",会不会让人心潮澎湃?应该再配上首非洲音乐,比如这首在自然保护区会听到的肯尼亚歌:Jumbo Bwana。

即将登飞机,去非洲Into Africa!!!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