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入山沟的第二天,刚刚和老丁从草棚食堂吃过早饭回到”办公室”。暂时把我的办公桌安置在老丁旁边,虽然每个人都有所属部门,但各个职能部门才刚刚搭个框架而已,总共的人数也不多,所以都集中在一起办公。譬如技术科暂时就我一人,我该做的工作已经在出差上海期间完成,我只是在这里等待着何师傅的到来,等待着他的下一步工作的指示和安排。所以,我坐在老丁旁边,除了看看调研来的资料,多半为他打杂。他当时里里外外的的确比较忙,我就帮着他整理整理214工程指挥部、部里及国防科委下达的文件,绘制各项基建项目的进度表等等。这些工作对我而言可谓小菜一碟,但它充实了我在这山沟里的生活,驱走了我一些烦恼和忧虑。
我正在绘制工程进度表的时候,突然从外面风风火火地进来两三位同志,走在前面的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同志直接走到我面前,伸出黑黝而粗糙的大手满脸笑容地喊着我的名字:“小李同志!欢迎你来这里,一路上辛苦了。”我还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疑惑地忙站起身来,把手伸过去,感觉他的手有力而温暖(尽管是夏天,但还是有温暖的感觉。)。随同一起来的那位年轻同志忙向我介绍:“这是我们工地负责人周厂长。”我忙恭敬地喊他:“周厂长好!我不辛苦,你们辛苦了。”我这样说是真诚的,他那久经风霜的外表和黑黝而粗糙的大手及目前的生活环境使我知道,作为领导的他们确实比我想象的要辛苦许多。他又忙转向正在忙着的老丁说:“老丁!小李刚刚来,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些。”老丁忙站起来带着点油腔滑调说:“遵命!”。随后周厂长又很认真地对我说:“生活上,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与我讲或让老丁转告,现在,工地正处在搞‘三通一平’阶段,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的工程进行的很顺利,‘三通一平’工程将于月底结束,下个月施工队伍将进驻工地,包括生活区的基本建设将全面展开,到明年这个时候,基本具备投产条件,明年年底正式投产。这是我们的计划,也是上级的要求。我希望我们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奋斗!”说完后,他们又忙着到其他工地现场巡视去了。我望着他那结实的背影,他那朴实,乐观,充满信心的话语还在我脑际回荡,并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跟着开始憧憬起这美好的未来来了。
这是我与周厂长第一次见面,以前在老厂时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自我报名参加这个厂的三线建设后,才知道他的名字和职务,但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所以,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真的不知道他就是我一直想见而没有见到的周厂长。如今亲眼见到了,并受到了他的接见、交谈。他给了我一个纯朴,热情,慈祥和极具个人魅力的一位领导。
他是根据整个214工程的部署,参加我厂选址人之一,当然是我厂负责人之一。当厂址确定以后,他第一个把家属从大连市的旅顺搬进山沟,并且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海军服役)也一起来到了山沟居住在刚刚开辟的山坡上的草棚里。在进行‘三通一平’工程过程中,工地没有水,电和通往山沟外的公路,他们一家就住在这穷山僻壤之中,生活是何等的艰难。他的两个女儿只能到散落在山沟的庄户人家去打水做饭,洗衣。没有菜只能在这些庄户人家那里买些鸡蛋和蔬菜。他们全家就这样地全力支持周厂长的工作,为全厂职工树立了榜样。
我们来到山沟里以后,亲身体验了建厂初期的艰苦生活,大家集体住在“干,打,垒”的草棚里,四壁开着没有玻璃的窗户,夏天的晚上,常常有各种蛇,虫,蜈蚣等小动物爬进屋来,爬在我们的床上,沿着蚊帐爬行,常常在半夜里惊吓过许多人。
在经历了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革动乱动以后,人们已经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特别大连来的师傅们在这里能吃上精白粉的馒头感到非常的满足。北方师傅真的特别擅长于做馒头,连我们这些吃惯了大米的南方人都吃了赞不绝口。尽管当时谈不上有什么菜,但在生活上并不觉得很艰苦。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生活基本都不富裕,都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
时间稍久以后,有些人开始考虑改善一些生活,利用空余时间去附近山沟里的村庄,收购鸡蛋,鸭蛋及难得的蔬菜及农副产品。一个村庄没有几户人家,所以必须要翻山越岭走过多个村庄,才能收购到足够多的鸡蛋,鸭蛋和蔬菜。这样往往要花去大半天的时间,但买来的东西足够让你吃一阵子。
随着工地‘三通一平’工程的结束,各大车间厂房的施工单位已经纷纷进驻工地,负责扩初设计单位—上海第九设计院也已经派员来到了工地,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许多的生活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但大家在周厂长的带领下,已经看到了生活改善的曙光。家属宿舍的建造已经启动,职工子弟学校,副食品,粮油供应商店也将破土动工,职工大礼堂兼食堂正在建造之中,从工地地下水泵站的水管已经接到临时生活区的每个地方,许多职工陆续把家属带进了山沟。
刚搬来的职工家属生活依然十分艰苦的,他们大多还都带有孩子,生活不像我们单身那么简单,由于生活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建成,许多职工不得不利有周日(当时只休息一天)的休息时间,三三两两结伴乘着酷暑清晨的凉快,戴着草帽爬山越岭去散落在山谷里的村庄,挨家挨户地收购鸡蛋、蔬菜等。在回来的路上,已经烈日高照,踩着滚烫的山路,汗流浃背伴着饥肠撸撸回到了家里。有时搭乘去码头镇拉货的便车去码头镇,码头镇根本没有什么集市贸易,还得乘坐渡轮去码头镇对岸的武穴镇农贸市场采购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那个镇比较“繁华”,那里有比较大的农贸市场和百货商店,可以买到一些新鲜蔬菜和鱼肉食品和日用品。可是当时都没有冰箱也不能买的太多,使一些职工都比较频繁的来往于这些地方。有时也搭乘便车去九江市的农贸市场和百货商店,可以买到更多的比较满意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但几乎得要花一整天的时间,在来回的路上还饱受一路的车辆颠簸和飞扬尘土的侵袭而使人疲惫不堪。但几乎没有人怨天怨地,因为当时的生活设施正在迅速的建造之中,已经看到了生活改善的曙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