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内容简介】本书是潘莉的散文选集,全书分四个部分:少年、远行、家园、朋友,汇集她最近三年在《世界日报》等刊物发表的三十八篇散文。
潘莉用质朴淡雅的文笔写身边平凡的人和事,包括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她的工作和生活,例如她的第一次心动、第一次远行、第一次工作面试、第一次出书等。她体察细致,一人一事、一情一景、一草一畜,经过她的视角,便充满乐趣和温情。
序言
刘荒田
潘莉是本色的诗人,2023年,她出版新诗集《一半是江,一半是海》,我读后,写了赏析集中《爬山人和小溪的对话》一诗的随笔。
最近,又收到她新编散文集《一半咖啡一半茶》的电子版。研读之后,强烈的感觉是:所谓“一日诗人,一世诗人”,潘莉的散文作品弥漫着诗意。诗意有多种。王国维称,诗人分“主观”和“客观”两大类,前者“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后者呢,“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然而,生活在无论科技上还是政治上都急剧变异的现代,为诗为文均难以将主客观截然分开,只能让二者融和。潘莉是以文为诗的佼佼者,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牧歌的清纯
潘莉的童年在故土度过,那是改革开放之前,艰苦、贫困自不待言。《和姐姐抬水》中写道:“印刷厂把污水排进大河,大河水被污染,河里的鱼翻起白肚皮都死了。我们到小河的尽头抬水,后来小河也被污染了,我们得到一公里外的农村池塘抬水。”
两个小女孩,严寒中,轮流下河,“姐姐汲水时,我双手插进棉袄袖筒,双脚跳动;换我汲水时,姐姐冻得红溜溜的大鼻子吸着鼻涕,立即把手插进棉袄袖筒,不停跺脚。”有一次,抬水回家时,“我乘姐姐不注意,把系水桶的绳子朝后挪了两寸。等抬起水桶,姐姐立即识破了我的诡计。‘你这个狡猾的家伙!’她生气地喊,把水桶顿到地上,把绳子猛推到我这边,我又猛推到她那边,推来推去,水桶摇晃,我俩立即停止争吵,同时扶住水桶,都明白打翻水桶的后果。姐姐把绳子移到正中间,我们无言地抬起水桶前行,尽管心里还在埋怨对方。”
文中,作为妹妹的作者耍了小心眼,要占姐姐的便宜,因为水桶太沉,路途太远的缘故,但败露了,最后达成妥协。这一场景,若从道德教化着眼,可一点也不“清纯”,然而,我们怎么不承认,这才是本真的孩子气。
成年后的写作,维持单纯风格殊为不易。返璞归真乃人文精神上的修行。作者回忆报名上小学的情景。妈妈“洗干净我脏兮兮的脸,梳好我的头发,让我换上干净的鞋。在我换鞋的时候,妈说:‘你的学名叫潘薇或潘莉,你自己选一个。’”她选了潘莉。半个世纪过去,“二〇一二年五月,齐耳短发、大黑眼睛的美国入籍面试官说:‘祝贺你成为美国公民。’在填写表格时,她问我:‘你想改你的名字吗?’我摇摇头,心想:我丢了我的国籍,可不能再丢了我的名字,那是妈妈留给我的礼物。”这一情节具三层意义:表层在中国式名字,中层在对母爱的依恋,深层在对故土、母语、中华文明的坚持。
其二,蕴含着诗的特质——真诚
潘莉的散文,和她的新诗一样,一以贯之的是“真诚”。平常日子,重复和平淡在所难免,为了提高可读性,有的人伪造大起大落,有的人螺蛳壳里作道场,然而,表面的戏剧性并不能增加感染力,唯焕发人性光彩的真诚吸引人,引起共鸣。潘莉就是这样做的,集中诸篇,无宏大叙事,无重大事件,然而有滋有味,读之有如夏日郊游,一掬清涟涟的溪水。
《蓝手绢》写的是恋爱,作者上大学时到同城的“科大”听讲座,借此见识了这个天才的摇篮。其后,因借借书证和高中时同桌却没说过一句话的科大学生志军有了交往。自此,穿妈妈做的白底黑灯芯绒面布鞋的乡下“老土”和作者谈起恋爱。第一次约会,志军送她一条蓝手绢,它“右下角有深蓝丝线和银丝线绣的一朵菊花和一只飞舞的蝴蝶”。后来结了婚,志军去美国读博,作者去当陪读。“来美国前,我丢下了很多很多珍爱的东西,只带了两只旅行箱,但我没有忘记塞进这块手绢,这份志军——后来成为我的丈夫——送给我的第一份礼物。”
在美国,作者初为人母。缴完学费,银行账户只剩二百元,只好和老公、女儿三人一起上学。“汽车刚驶出停车场,女儿就开始哭,眼泪滚滚,声音越来越大。她不愿意躺在车篮里。但按照交通规则,汽车行驶时,婴儿必须放在婴儿车篮里,我不敢违规,只好看着她哭。她倔强地哭了十多分钟,我实在不忍心,把她抱入怀中,小家伙这才罢休。放回车篮,她又哭起来,我只好一路抱着她到学校。同时老公和我警觉四顾,看到警车,就马上把女儿放进车篮,警车走远,又把她抱起来。”“有一天,老公抱着哭声洪亮的女儿就这么直挺挺地站在我的教室门口。教系统程序设计的鲍勃教授停下讲课,转头看看啼哭的婴儿,笑着说:‘呵呵,这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学生了。’引起哄堂大笑。我赶快收拾书包,尴尬地走出教室,课还没上完只好回家。”——《带着女儿去面试》
没有自鸣得意,也没有自我贬抑。坦然而亲切,话家常一般,把自己的人生连同心境和盘托出,读这一句:“我是都柏林唯一的、穿着三寸高跟鞋、摇摇晃晃踩着大雪覆盖的人行道的上班族。”想起她的诗句:“我打开喷水莲蓬头/斜阳里,水雾五彩缤纷/小草吮吸着,跳跃着,歌唱着/短尾巴欢快地摇动”《给草坪浇水》。潘莉的文字,就是吸饱诗情的“小草”。
三,诗情浸润的移民人生
潘莉在国内念完中文系,来美后转换跑道,再度上大学,获得电脑科学学位,进而成为异国职场卓有建树的软件工程师。这一奋斗历程,写满她全方位地融入美国社会的甜酸苦辣。有关这方面的篇什,是本集具人文厚度和思考深度的精华。
《再见,我的办公室隔间》一文,以局部折射全体,以有限蕴含无限,刻画入微的细节,处处诗情氤氲。作者即将离开这家公司,“把一切属于我个人的物品带走,不留下一点我的痕迹。”工作隔间是多年来伏案的所在,哪里不充斥着回忆?有一份邮件拷贝,是我们小组应用IBM Watson的项目,有几页是我去旧金山参加Salesforce软件公司大会的资料及名卡,有几本是我的工作笔记,记录了我参与的每个项目的任务、疑难问题、进程等。要不要扔掉?只能挑选一部分留下。还有隔间墙上所挂的物件:“蓝花瓷鞋是同组的凯西到荷兰旅游时带回来的;玫瑰红毛线的魔发精灵是喜欢动漫的海英手织,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有一张照片是我们小组成员某个圣诞节聚餐后的合影;那张洛塔两面卡德裔上司送给我的,卡上的洛塔藏在马后面,当拉下卡片底部,洛塔便会把马举到头上,上司说:‘莉编写程序时就像洛塔那样,力大无穷,却藏而不露。’”
以下两段可算美国办公室文化的微缩版:
从垃圾箱里我拾起我扔掉的一张纸。白纸上有六个半我用左手写的歪歪扭扭的“strength”,背面是十四个我用右手写的漂亮的草书“strength”。那是在盖洛普优势(Gallup Strength)课上,老师让我们在一分钟里,用非惯用手写“strength”这个字,然后换惯用手在同样的时间写同一个字。
闹钟响起,大家停笔,老师说:“使用自己的惯用手更轻松、更有效率,是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那么你知道你的优势在哪里呢?” 然后我们用盖洛普软件,回答问题,从而评估每个人的优势所在。结果是,每个人前五项优势且顺序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是三千三百万分之一。老师接着说“您独特的优势概况使您与众不同。你是独一无二的强大。”
作者在“隔间”低回不已,“办公室是我的第二个家。无数次我坐在这方寸之地,把从家里带来的委屈,随着我敲打的编码,抛到脑后。别了,我的办公室隔间。”
就这样,潘莉的人生实现了蜕变,成为不中不西,亦华亦洋的成功者。她的文学语言也不动声色地体现美式幽默。《三千元的发财梦》写到,她曾入职的新公司,发股票给属下员工。公司后来倒闭,股票成了废纸。结尾却洋洋得意:“但我不后悔,三千美元买一个梦,值得。我没有发财,但曾经离发财只有一步之遥。”《相见不如怀念》写作者去从前买下,后来卖出的“前房子”,发现现主人把她从前心爱的水晶吊灯换成探照灯,惋惜不已,想把它要回来。但现主人说已送人。“他右手扫过三排探照灯,‘现在多好,多安全,多亮,如同白昼。’看着他油光锃亮的粉红秃头,我忍不住讽刺一句:‘已经够亮了。’”读到这一句,我哈哈大笑。
以文为诗,是文的高境界。是故,我郑重推荐潘莉这本新著。
2025年春日于旧金山
妈妈的舞台
我的妈妈是黄梅戏演员。她演出的那所剧院,简陋寒酸,但在我心中是辉煌的宫殿;对于母亲,是她的一辈子,她在那个木板舞台上,演出四十年。
小时候我和妹妹总是跟着妈妈到剧院去看戏,当然是免费的,因为我们不占用观众席,而是坐在剧场灯光楼上。观众席在一楼,剧场灯光在剧场入口上方,舞台对面的二楼。楼房狭窄,只有中间最前面有一排座位,其余都是灯光和杂物。
遇到新戏上演,剧场灯光楼上座满,我和妹妹就挤到舞台内侧两边的灯光楼上去看。这边的楼就更小了,只够坐灯光师及我和妹妹。
从舞台对面的灯光楼,和从舞台内侧灯光楼,两处看戏的效果完全不同。
当坐在舞台对面的灯光楼上时,我是观众,激动而不耐烦地等待;等待锣鼓敲响,等待剧场照明灯熄灭,我们身后的舞台灯光照射出来;等待神秘的枣红帷幕一节一节缓缓拉开,舞台灯光升起,各种乐器齐鸣,戏终于开场了。我随主角追踪剧情,心情跌宕起伏。
而从舞台内侧灯光楼里,不是看戏,是看人。看到有的人忘记台词,紧张地冒汗,站在侧幕旁边的场记低声提词。还有那些跑龙套的演员,穿着国民党军装从台右边逃入左边帘幕里,然后同一群人换上新四军军装,绕过后面布景,又变成追兵,从右边追到左边。
有一次上演《沙家浜》,演胡传魁的张叔叔放了个响屁,他急中生智大拍一下茶馆的桌子,掩饰过去。回到家里,我把看到的趣事模仿给妈妈看,她也忍不住笑了,说:“鬼丫头,学得蛮像的。”
奶奶说母亲以前演过许多古装戏。我不知道什么是古装戏,妈妈以前的剧照,文革时全被抄家抄走了。奶奶偷偷拿出一张小照片,说这是妈妈演《打金枝》时照的。我看着凤冠霞帔里美丽的母亲,这才知道妈妈年轻时是多么光彩照人。妈妈说:“你还以为我生下来,就这么老呀。年轻的时候,我可拽得很,衣服角都会带倒人的。”
可自我记事起,妈妈总是扮演老奶奶,如《红灯记》里的李奶奶,《沙家浜》里的沙奶奶,《龙江颂》里的水奶奶,成了演老奶奶的专业户。其实那时妈妈才三十多岁。妈妈演戏很认真,不会因为是老奶奶的角色而马虎,她会到菜市场,找到和角色性格相似的老奶奶,观摩她们走路、说话神态,用到她的角色里。所以妈妈演的老奶奶个个有异,惟妙惟肖。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为参加县里文艺演出,学校要排练一个歌舞节目,叫“六个老太婆学马列”。班主任王老师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我,说“潘莉妈妈那么会演老太婆,潘莉也会跳好的!”好像我家有演老奶奶的基因似的。
正式演出就在妈妈的剧院。我很担心妈妈来看我演出,回家笑话我。我们六个“老太婆”,穿着用粉红皱纹纸做的超短裙,裙摆点缀银色亮片,迈着老奶奶的碎步,咿咿呀呀上场了。等我克服开始的怯场,环顾台下,没有找到妈妈的身影,我又非常失望。
我失落地走回家。妈妈等在门边,对我说:“你今天表现不错,演得很好。我的女儿当然要演得最好。”她脸色平静,可眼睛和声音里洋溢着对我的骄傲。“可是我没有看到你呀。”我说。“我站在最后一排。”
改革开放后,剧团里可以演古装戏了,我终于看到舞台上妈妈身着古装戏服和头饰的样子。她深邃的大眼睛流转,甜美的歌喉万种风情,水袖飘飘欲仙。妈妈扬眉吐气,她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有《天仙配》里的七仙女,《白蛇传》里的白素贞、《杨门女将》里的穆桂英,《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她即演过旦角祝英台,又反串过小生梁山伯。
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在《女驸马》里扮演的冯素珍,百看不厌。冯素珍女扮男装,经过种种曲折救出相爱的人。冯素珍坚强、聪慧的个性与母亲的性格吻合,且妈妈在生活中也是“女扮男装”与命运抗争——她即为母又为父。
文革中父亲被打成“反动文人”,远在安徽巢湖农场改造,妈妈独自抚养我们兄妹四人,直到七九年父亲平反回家。文革中妈妈时不时地被拉去游街批斗。妈妈怀我时,被拖上高木板凳,低头站着挨斗。妈妈说她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站稳,不能摔下来伤害肚子里的孩子。
我记得,演出结束,我到后台去玩。舞台上使用的道具此时像玩具一样躺在敞开的木箱里。演员们随意说笑,脱下舞台服装,露出日常的衣着,脸还在油彩描画的面具里,很难辨识出谁是谁。这是一个虚幻和现实之间的世界。我喜欢站在妈妈身边,看她卸妆。首先是她的嘴巴,然后眼睛、眉毛、鼻子,然后整张脸,最后头发,一块一块还原,我的妈妈又回来了。我放心地笑了,妈妈也会意地对我笑一笑。
九六年,剧院起火了。妈妈和她的同事们赶来,剧院已在熊熊烈火之中,浓烟滚滚。他们只能心痛无奈地看着大火吞噬整个剧院,将舞台化为灰烬。女的、男的都哭了。
我返回家乡时,那里已是一片新建筑,仿佛那个剧院从来不存在,那心中辉煌的宫殿只是《白蛇传》里白蛇和青蛇幻化的房屋。
我在心中搭建起家乡的黄梅戏剧院,妈妈和她的同事们再演一出《女驸马》,妈妈再扮演冯素珍。演毕,他们一起走上舞台谢幕,观众起立,掌声不断。枣红帷幕永不落幕,让这些为舞台奉献一辈子的人,永远活在舞台上。
原载2023年5月13日《世界日报》上下古今版
【作者简介】潘莉,汉语语言文学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软件工程师,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一半是江,一半是海》,散文、小说和诗歌作品发表于《作家》《世界日报》《华文月刊》《安徽文学》《新大陆诗刊》《洛城诗刊》《诗歌月刊》等刊物。
《一半咖啡一半茶》在巴诺书店上发行
《一半咖啡一半茶》在Books-A-Million上发行
《一半咖啡一半茶》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亚马逊搜索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720.html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本书更多精彩内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7392.pdf#toolbar=0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