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生活
我们在雅典只呆了一星期,所到之处也只是匆匆一瞥,根本谈不上雅典生活,甚至连“雅典生活一瞥”都算不上。但为了这几篇旅行随笔标题的工整,我只好采用夸张手法之“以偏概全”了。
雅典生活的开头并不美妙,不仅如此,它还在我心理投下了一片不浅的阴影。
下了飞机,机场班车很快就把我们带到了Syntagma,老城区的中心。我们选它是因为要去的地方都在附近。雅典酒店相对便宜,我们升了一档,选了4星级。拉着小行李箱走在大街上,等红灯,过马路,找路牌。。。已经快到酒店门口了,我感觉背后有人,一回头,白衣黑帽的年轻人,几乎就要贴着我的后背。我一惊,下意识地把背包转到了胸前,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他边上还有2个人。低头一看,背包的拉链大开,“不好!”我赶紧摸里面的小口袋,还好,那里还没有开。我朝已经走到前面的BB喊:“有小偷!” 我们几乎同时转过身来对着那三人。奇怪的是,那个贴着我后背的小伙脸上竟是一幅莫名其妙的表情。但我还是在这伪装的“莫名其妙”里看到了“讪讪”。他在平静下隐藏是“讪讪”而不是“惊慌”!
小偷并没得手。但那一刻于我很是惊魂,把我“飞向雅典”的心结结实实地拽到了地上。这么多年来不计其数的旅行,无论巴黎还是罗马,我们都没有遭遇过小偷,雅典给了我第一击。
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惊也无险。
提到雅典,中文资讯里常常出现“破败”、“脏乱”等字眼,我对此不置可否。机场班车开始进入雅典城,眼中的街景的确不能用赏心悦目来描述,彼此孪生的方形水泥建筑,外墙灰仆仆的。再现了中国经济腾飞之前城市的景象,连气味都是。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座欧洲都城。但随着汽车的前行,离老城越来越近时,眼中所见却渐渐地欧洲了起来,虽然建筑依旧是缺少风格的水泥方块。
19世纪30年代,希腊摆脱了奥托曼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雅典一口气建了“雅典学院”,“雅典大学”和“国家图书馆”。这三大建筑“排排坐,吃果果”一个紧挨一个,采用的是祖先建造雅典娜神殿的风格。大概雅典人也有“天下苦秦久已”之苦。被土耳其人统治了近4个世纪之后,他们要寻回自己。檐下的浮雕还涂上了色彩,红的,绿的,黄的。。。非常醒目。如此饱和度的颜色现代人是不会用的,因为它们无法表达微妙。但公元前5世纪,调色板上的色彩是非常有限的。读过荷马史诗的人也许会发现,那个时候,海是绿的,天也是绿的。这并不是因为荷马的眼睛有问题(虽然他的眼睛的确有问题),而是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蓝色”这个词。
这三大建筑如此的希腊,它们一落地就成为了现代雅典的地标。
“雅典大学”檐下的壁画,我们可以找古希腊第一个女数学家Hypatie 。可惜的是这三处都不让参观。
雅典的教堂很多,几乎每条街都有。通常都不大,有的甚至很“迷你”。这座嵌在大酒店的小教堂,仿佛踩了一下这“不可一世”建筑的尾巴。也让我们这些原籍“东土大唐”的人领略了原来城市改建未必只有“拆迁”这一条道。
某个教堂的“堂主”,他的面孔真的好东正教啊!他背后墙上的画像(也许是相片),是不是上一代堂主?一像,一人生。
卫城根下还保留了一片老宅,白色的小房,沿坡而建。每家门前除了大大小小的陶土花盆就是一钵水,那是喂猫的。而那家人未必有猫。猫跳上矮墙钻进花丛,与出门散心的老鼠相遇。大眼瞪小眼,半日,老鼠肯定无聊死了,一溜烟要走,猫儿装模作样地追,一边追一边还不忘回头朝我们看,等它再回过头去,老鼠早就不知去向了。
希腊的传统是大家庭。父母可以不请自到住进孩子家里,谁也不会觉得别扭。子承父业,儿子一成年就在老宅上加盖一层,给女儿备嫁妆,还给出嫁的女儿买一套婚房。但我们在雅典大街小巷闲逛时,也并没有看到“子多屋高”的民居。大概,传统早已改换了形式。
老城区的人行道往往都很窄,二人并肩必得有人半个身子探到路上。这倒罢了,要特别特别小心的是,人行道常常高低不平,甚至坑坑洼洼,稍不注意就会绊脚。扭伤脚踝无法出行的游人每天都有。有的地方还很滑,因为不少地方是用大理石铺就的,甚至是玉石般洁白无瑕的大理石。
Likavitou,雅典的最高点,平地而起的孤丘,有缆车上下山。我们沿山中小径而上,沿途都是繁茂的仙人掌,果实累累,熟透了的殷红色。这种果实法语中也称为“无花果”,市场有卖。我曾经因为好奇买来尝,结果是果肉不知其味,还扎了一手的小刺。于是再也不碰这样的“无花果”。不过,我倒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吃它的。山顶有座白色蓝顶的小教堂,在碧蓝的天空下显得特别干净可爱。这是个对雅典城“指指点点”的好去处:古老与现代尽收眼底。
雅典的树,最多的要数橄榄。紫的,青的,密密麻麻挂满枝头。不知道雅典人是如何收割的。其次是橘树,一只只油亮油亮的果实满树都是,早熟的就掉在地上,似乎也没人理睬。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万物生长。我的法语小册子说,雅典的黄瓜西红柿可口。在雅典根本不需要理会“有机不有机”,因为太阳对雅典是如此的慷慨,其土壤之肥沃,农作物都是自然的“有机”。我缺乏作物知识,对此说法将信将疑。但酒店早餐中的蔬菜,口感的确非常纯正。
美食”Gastronomie” 一词来自于希腊语。与欧洲大陆人“鸟食”不同,希腊人是喜欢饕餮的。在外就餐,常常点一大堆,他们认为“丰盛”是健康,也是财力的标志,所以浪费也很惊人。妈妈奶奶一天到晚做吃的,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吃饭不像欧洲大陆人那样“头道,主菜,点心”,而是烧烤、肉、鱼、披萨、面条。。。一股脑儿地都上。是种没有特色的特色。
希腊阳光好,葡萄甜度高。我们随意要的红酒,口感确实偏甜。可能中国人会比较喜欢,法国人也许会觉得“太软,缺乏性格”。希腊的芝麻糖,我们一直都很喜欢。想着来雅典吃正宗的。吃上后我们才意识到以前吃的就是正宗的。酥、脆、香、甜,还不粘牙。完美的零食。唯一让我烦恼的是:怎么能让自己停下来?
Syntagma 广场每小时都有卫兵换岗。一般来讲,换岗要么以高头大马的队列取胜,要么以军乐队见长。而Syntagma 广场的换岗这二者都没有,只有6个人:5个卫兵1个军士。军士负责维持秩序,5个卫兵:1指挥2新换2旧。木偶般的,每一次伸腿,甩胳膊,“费劲思量”,“犹豫不决”。仿佛很是担心那关节,那部位会突然掉链子。十分严肃认真地滑稽着。加上他们的着装,这样的换岗,除了“可爱”我都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观众不少,大家要么专注地看要么录像拍照彼此轻声议论,但有我同胞大声地讲电话,还踱来踱去地讲,最后引来嘘声一片。
希腊语是欧洲语言的起源,但用惯了alphabet 的人初到希腊还是有识字障碍的,好在几乎所有的地名路标都有英文。这让我们联想到“东土大唐”,路名拼音话:南京路,Nanjing Lu。我们想,如果雅典人也这样,直接把希腊字母换成alphabet ,会怎样?回到酒店房间我就把电视打开,听希腊人讲话。感觉希腊语在语调上接近意大利语,有吟唱的味道;语速上可以与西班牙语媲美,快。听起来还是比较悦耳的。但如果与其它语言混在一起,我是断然分辨不出来的。
(这是我的montage, 图片想象一下希腊语如果也“拼音化”会怎样?:直接把希腊字母置换成alphabet,哪位polyglotte 能够看出这是beach?)
雅典几日,常常看到上了年纪的人在摆摊。Monastiraki广场上的水果摊,奥林匹克遗址公园外的纪念品摊,还有地铁出口有老人坐在厚厚的一摞书上,手上摊开一本,朝向行人。我猜是卖旧书的。老人们是为了打发时间还是为进项,不得而知。但这些老人,脸上没有愁苦,只有安然。我的小册子上说“希腊人很热情。如果路上有人给你一小杯酒,几个橄榄,你不要多虑,坦然接受就行了。” 在雅典我们并没有受到如此“款待”,但多年前在克里特岛是的确感受到了的。卫城脚下有条宽阔的路,沿途都是餐馆,也有伙计向经过的游客招呼,但并不让人感到他的“执拗”,那样的“执拗”往往让我非常不适。里斯本某条著名餐饮街就是因为伙计太热情执拗,我无法在那里吃饭。雅典的伙计,他们的热度正好,不像北欧的“根本不理会”,也没有南欧的“过度的热忱”,让人感觉舒适。
虽然老城区随处都是旅游商铺,但馆藏浩瀚的考古博物馆,商店货架上几乎空无一物。我原想买本尽量完整的藏品图片册,但根本没有。守着如此庞大的宝藏,雅典人似乎既无野心,也不贪婪。
回巴黎的飞机上,谈到“何时再去?” 我们想退休后多去住住。法国南部虽然也好,但毕竟还是有冬天的。而希腊,整年沐浴在阳光里。希腊人呢?BB说到他的德国同事C。C有亲戚退休后移居希腊小村,买条面包、打瓶橄榄油都只说德语,村里人拿他没办法。时间一久,一村人都可以说德语了。
海风随意吹网友好,你在雅典遭遇小偷团伙的经历真恐怖。不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去的。现在欧洲大城市小偷真的是防不胜防。他们有一大堆花招,专门针对游客。亚裔面孔更是容易被他们盯上。出门在外,我们只能小心再小心。而这样的防备心理未尝不是某种压力,给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异域之旅上了枷锁。
顺着土豆的链接看了苗苗的诗。这分明是苗苗的原创,怎么成了扩展了?
还有,再了不起的诗人在一颗童心面前都相形见绌。
开心就好。
土豆,土豆,亲爱的土豆,还有亲爱的二郎,余光中,除了“邮票。。。大陆在这头。。。。。。在那头”之外,我真的一无所知。
我写“ 随着汽车的前行,离老城越来越近时,眼中所见却渐渐地欧洲了起来,欧洲了起来。。。”真的是因为笔力有限。再说,前面不是提了“腾飞前的。。。”吗?在观感上的确有这种跳跃。
但“ 太阳每天升起,月亮每天明亮,苗苗每天吃饭…… ”,的确是好诗!
对了,余光中的那首《重上大度山》中还有一句“明日太阳照例要升起”,俺家孩子听了后就扩写成:太阳每天升起,月亮每天明亮,苗苗每天吃饭……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66/201711/26125.html
https://classic-blog.udn.com/webman/109615930
你这天天一杯变成周末一瓶,听过“朝三暮四”的故事没有? :-)
说到意大利,你的那些抓拍呢?要捂到什么时候再“见人”啊? :-)
欧洲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说它小吧,它还有这么多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说它大吧,它又没有多少人口。如果以“地大物博”来丈量一个国家是否宏大,欧洲是的的确确的“小国寡民”。但欧洲人好像并不关心这些,他们看世界也不羡慕,他们也不为自己的东西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说不上来的一种味道。但我很喜欢。:-)
再过几年咱们一起入住希腊某小村,让整村一起用武汉话互相问候:吃了吗……(我从意大利回来后,每顿午餐晚餐都想喝一杯葡萄酒,就一杯,那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月,直到自己觉得有些难为情了才改成只在周末喝一瓶)
你们今天喝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