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博士老公(下)玻璃天花板

(2016-02-14 10:42:07) 下一个

我的博士老公毕业后不积极主动申请去高校任教有他的考虑和难处。

 

博士在美国就业难,毕业后的主要去处是到大学教书,机会却非常少。去四年制大学任教的通常需要名校毕业,比如哈佛、耶鲁和斯坦福这样顶尖排名的学校。普通州立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是纯理科的,如数学,多数去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教书。这种学院相当于中国的技校,两年制。它的教授一般不需要做研究,硕士毕业的也可以去任教。现在的平均年薪大概在五万到六万之间,只比四年制的高校平均工资低几千美元。这里提到的年薪实际上是十个月的工资。教师假期没有工资,除非你额外代课。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系统分为终身制(tenure track )和非终身制( no tenure track)两种。在终身制轨道的教师一般需要在五年期限内拿到tenure(终身教授资格)。以科研为主的教授,评定的标准主要是看所申请到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项目的成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为被引用的次数),而教学水平(通常来自学生的打分)被放在其次。一句话,如果能拿到钱,别的事都好商量。如果是纯教书或以教学为主的职位,教学表现是主要评定标准。五年期限到,没有拿到终身教授资格的教师会开始寻找下家。通常拿不到终身教授的原因有两种:一,得罪了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或与其中某个人性格不合,有个人恩怨或关系没搞好;二,做的科研成果不够那所学校的标准。

 

如果是第一种原因,在寻找下家时仍然可以申请专业排名接近的学校。比如因为和哈佛的系主任关系不好而没有拿到tenure(终身教授资格)的,如果做的科研成果足够好,仍然有机会申请到斯坦福的tenure。申请人需要在面试时给出拿不到tenure的合理解释,比如性格与原来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不和,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对方的错,而是你们之间关系的错。这种解释可以在面试的时候提出。美国对人际关系不合的问题可以拍到桌面上说话,一般来说可以获得理解。不匹配(not a good fit)是经常用来解释换工作的原因。下家学校经过面试了解发现申请人确实不是那种性格极不好相处的人,仍然会考虑发出聘书。这样拿到的聘书便是终身教授资格,不需要再经过五年考核。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可能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科研方向两个角度。如果是因为质量问题,没拿到tenure的一般会开始寻找专业排名靠后的学校申请。比如做的东西不够哈佛的评定标准,但有可能够加州大学某分校的标准。这种情况无需做出人际关系不和的解释。如果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哈佛的主攻方向,但可能是斯坦福的主攻方向,仍然有希望拿到斯坦福的终身教授。

 

拿到终身教授资格之前,教师工作非常拼命,甚至有人累到吐血。对于在市场上不好就业的专业,如数理化或文科专业,这五年的努力换取一辈子的铁饭碗,非常值得。对于电子或计算机科学这类在工业界颇受欢迎的专业,好像不是很值。我认识一位已经拿到终身教授的台湾人,放弃了电子系副教授的职位,接受了企业的聘书,工资是原来的二倍。据说离开学校职位前因为常听到他的毕业学生的起薪比他的现有工资高很多而不满。

 

因为高校教师拿到终身教授资格以后工作上会有所放松,很多私立大学今天已经取消了终身教授资格的评审制度,而公立大学大多仍保留这一制度。铁饭碗的存在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很大的弊端。

 

美国高校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副教授和教授三种。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的起始职称是助教(assistant professor)。在拿到终身教授资格后,一般情况下,会很快被评上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工资的涨幅大概在五千到一万。副教授的年龄通常在35岁到40岁之间。在终身制的轨道下,不存在一辈子做助教的教授。

 

从副教授评正教授,难度比拿tenure都大,通常需要至少7、8年。一般正教授的年龄在45岁到50岁出头。想要评上正教授,除了学术成果外,有时也需要有关系网的介入。评上正教授的情况有很多种:一种类似中国的论资排辈,有的副教授干了很多年,快退休了,给个正教授头衔作为安慰。这种情况下,工资涨幅很小,比如不到10%;另一种是很年轻的副教授由于表现出色被评为正教授,工资涨幅会高达30%。每个系的正教授其实数量很少,大多教授做到退休都是副教授。

 

无论是拿tenure,还是评正教授,能否申请到科研经费对以科研为主的教授职位都是一个最关键的评定标准。科研经费的数额因专业不同有很大的差距。有的专业项目需要购置仪器或者租用设备等,需要较大的开销,科研经费高达几百万美元以上。而文科类的一些专业可能会低到几千美元。申请科研经费除了写好提案(proposal)外,还有一些暗箱操作。

 

科研经费名目繁多,其中当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最权威,评定最公道。拿到NSF经费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它代表纯粹学术水平而不是其他利益关系。NSF的评委会由七个评委组成,来自同专业或和申请人做的项目有关系。如果申请人发表文章曾多次引用某人著作,那么这个被引用的作者有可能会被邀请来做评委。项目申请被批准需要有四个评委通过。如果是六个评委组成的评委会,一般需要四个评委通过。同等情况下,评委会成员为双数,通过的难度大于单数。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4/6大于4/7。NSF之所以公平是因为它把决定权交给了评委。对于有些其他基金,评委的意见仅供参考,最后决定权还在基金代理那里。有的时候即使决定权在评委那里,基金代理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评委组合来掌控是否通过某个项目申请。比如事先了解到某评委肯定不会喜欢这个申请的提案。

 

递交的提案中包括申请人的姓名和简历,评委会的人如果非常喜欢这个提案,有时会私下发信给申请人,表面上是称赞提案,实际上是在暗示对方,这一次你的申请我帮忙了,那么下一次我申请经费你当评委时,也要照顾一下哥儿们。这种评委之间互相利用上层串联的事很难杜绝,靠关系申请经费,认人不人事的暗箱操作在美国也司空见惯。和中国没有太大差别。这样做的结果是科研经费被少数人把持。和中国不一样的是,项目申请人即使通过走后门拿到了经费,工作是一定要做好,交不了差不行。

 

因为被评为正教授的人已经建立了和某些基金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网,熟知申请基金的幕后规则,有些副教授为了拿到经费,不得不找正教授挂名。这样做的结果导致系里出现了少数偶像级别的正教授,他们不干实事,也不会做具体事情,完全靠挂名和利用关系。基金代理和这些正教授合作多年,把基金批给他们挂名的项目更加放心。

 

科研经费在关系网的笼罩下,申请难上加难。我的博士老公当年就是目睹他的导师为了申请科研经费殚精竭虑而对教授的职位望而怯步。当他看到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就轻而易举地找到软件开发的高薪工作,便断定这是一条容易走的阳关道,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他原来博士专业的独木桥。

 

进入IT职场以后,我的博士老公乐不思蜀,甚至怪我当年只是温柔地建议他转行学电脑而没有像有些太太那样以离婚做要挟逼迫丈夫学电脑。我也曾经为此痛心疾首,怪自己不够狠。然而多年后,我的博士老公在职场的出色表现让我觉得是因为他有博士学位。

 

据我观察,很多专业做到博士阶段,其实都是在用数学,比如物理,机械,电子,电脑甚至经济等。我常常看到这些专业的博士生来数学系修课,而且是来修很高等的数学系博士课程。而化学,生物,海洋等以做实验为主的专业到博士阶段会用到很多高深的数据分析和统计知识。综合来讲,理工科的博士其实是在培养一种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包括查资料),以数学统计的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

 

我的博士老公虽然不是电脑博士,他在工作中很快就发现他的软件所服务的硬件加工流程可以被优化。经过优化以后的流程应用范围更广,而且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因为有过博士的训练,他很快把这个想法写成论文并申请了专利。(我工作了十几年,到现在还没拿到过专利。)公司里有过专利的人被当作拥有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公司的核心骨干,我因此常常能跟着去专为这些人办的酒会上混吃混喝。

 

公司的职称评定意义不大,因为不同公司的职称叫法都不一样。在一家公司的高级职称有可能工资还不如另一家公司的中级职称高。公司不存在终身教授这样的铁饭碗,如果你做到很高职位,工资也跟着上去了,下次裁员的风险自然也会加大。一个公司的VP突然被裁员了,回到职场,从零开始,再找到VP的可能性远远比再找到一个软件开发职位的机会低太多太多,很多以前的VP只好转行,有到中学当老师的,有转为房地产经纪人的,等等。

 

在公司最有意义的就是工资,奖金福利和股票。拿到手的钱才是实打实的。为了能够保证职位的稳定性,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公司不可替代的资源尤为重要。

 

美国公司的职称评定分为两个轨道:技术轨道和行政轨道。行政轨道的升迁相对容易。因为各个部门各个层次都需要经理。一个公司会有很多经理,但总工(fellow)却很少。专业性很强无法替代的技术人员不会轻易被提升到行政轨道。美国公司对技术人员的尊重表现在技术人员的工资很多时候比管他的行政经理高。

 

在公司里,中国人通常埋头苦干,技术水平都很高。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一头非洲草原上的狮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很强。但中国人彼此之间不是很抱团,加上语言文化的障碍,很难得到升迁,这一点在关系复杂的大公司表现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同是移民来的印度人,更像草原上奔跑的一群狼狗,靠群体力量求生存。他们通常齐心协力把其中一个人拱上去,那个人回过头来把其他人再拉一把,最终达到共同升迁的目的。所以印度人普遍职位比中国人高。我合作过几个印度人,夸夸其谈,不做实事,而且极难相处,当然也不乏个别优秀人才。

 

我的博士老公曾多次问我他要不要走向管理层,我都建议他说没必要,工资多不了一点,把自己放在高风险的职业上,等于自废武功,我觉得不值。我曾经合作过一个合同工,他原来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后公司倒闭,他因为脱离技术太远,长期找不到工作,最后经过两年的再培训,才找到软件合同工的临时职位。掌握技术才是掌握了生产力,即使一家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或人际关系不和丢掉工作,也能迅速找到另外一家公司。我们所面对的应该是一个不以公司为界限的大市场,了解这个大市场的需求而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技能才能在职场永久立于不败之地。千万不能吊死在某个公司一棵树上。

 

我的博士老公毕业后一直就职于一家公司,他曾多次拿到别处的聘书,每次提出辞职都被公司以更高薪挽留,因为他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即使我换过几次工作,我的工资居然都没有他的高,我想这多少应该归功于他的博士学位吧。

 

因为不愿意进入行政轨道,(当然公司通常也不舍得浪费技术人才去做行政),技术轨道的升迁又难上加难,很多中国人都感觉碰到了职场的玻璃天花板。它不明显存在,却阻隔了一个人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也是海外一些优秀华人选择海归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我胡乱猜一下,国内年轻美女的诱惑会不会是一些接近半百才去海归创业的男人的动力呢?)

作者注:

我的小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已经被国内的长江文艺出版社看中,近期出版。

我想用我生动的文笔,把海外优秀华人的科学事迹介绍到祖国,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如果你是海外科学家有兴趣让我写人物专访,请发简历到我的email 

bulanzi@yahoo.com 

要求代表领域最先进科技,或者所做项目有未来市场潜力,引人入胜。不要求你多有名或你的职位有多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3)
评论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FJ' 的评论 : 这篇文章因为是约稿之作,多少有些虚构哈,多谢!
AFJ 回复 悄悄话 “然而多年后,我的博士老公在职场的出色表现让我觉得是因为他有博士学位。”

這個非常在理。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leep_less' 的评论 : 谢谢!我现在的老板就是亲自做技术,我喜欢这样的老板。
Sleep_less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看。我前男友是计算机博士,现在是公立大学副教授。如果我们在一起,我一定逼他去Google或Apple了。

我不是搞技术的,所以对公司有技术轨道和行政轨道一说不清楚。不过一般技术部门的管理层应该也是从技术人员中选拔有领导能力的。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ngodwetrustforever' 的评论 : 非常感谢,非常正确!
ingodwetrustforever 回复 悄悄话 Assistant professor 被翻译成助理教授更好.
助教通常被称为 teaching assistant, 为一半时间工作的研究生.
作者的描述整体是准确的,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殊政策.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Bucks!' 的评论 : 确实是没做过,受字数限制,只是简单介绍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agerty' 的评论 : 多谢,会把你这个意见加到文中
GoBucks! 回复 悄悄话 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大概没有经历。

做科研必须要有兴趣才行,否则别做,这点国人很多自今没搞懂。
hagerty 回复 悄悄话 走哪个轨道无所谓,大公司都有band/level,看你能爬到哪一层。奖金,股票这些工资以外的待遇差别太大了。级别高的能拿到工资一半。另外不同行业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技术轨道上升空间不大,人到中年就到头了。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瓷娃' 的评论 : 谢谢补充,我发出来就是为了更正或弥补不足之处。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nasdaq100' 的评论 : 我和老公挣得都不多,谢谢留言。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atama' 的评论 : 这两句有联系吗?我是在帮一个科学杂志撰稿。跟海归没任何关系。你真是太幽默了,跟大妈开这种玩笑。
瓷娃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卜兰子的普及。
关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很多人在拿到终身教授以后不在乎正副教授职称,因为事实上没有工资或其他待遇上的差别。申请升职称是件很费时间的事情,而且教授们一般都很骄傲,可以不让他人对自己评头品足就不去申请了。学校里副教授多,不一定是他们中没有人符合升为正教授的资格,而是其中很多人懒得去申请。
成功的海龟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其实我的观点很简单,你也心知肚明:
-男人海归,大部分是为了性;
-天花板,全世界都有。中国也很常见。你去任何一家民企或国企找,总监以上的外国人(不含海归),有几位?
nasdaq100 回复 悄悄话 即使我换过几次工作,我的工资居然都没有他的高,我想这多少应该归功于他的博士学位吧。

--- $150k ?? $200k ?? $250k ??
tatama 回复 悄悄话 OMG, 现在的广告贴已经做到如此推心置腹,貌似无害的程度了!开始以为最后一句是警示和调侃,原来是赤裸裸的鼓励和诱惑!

——————————————————
我想用我生动的文笔,把海外优秀华人的科学事迹介绍到祖国,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如果你是科学家有兴趣合作,请发简历到我的email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笔名注册不上' 的评论 : 多谢。大概是我没写清楚。我再仔细琢磨一下看怎么写才能不自相矛盾,建议很有帮助。
往上爬工资固然多,但也增加了失业的风险和事业后再难就业的风险,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爬。管理层15万以上是比较高级的管理人员,如果丢了工作很难再找到。当然丢工作是小概率。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成功的海龟' 的评论 : 谢谢留言,对男人不够了解之处,还望明示。
笔名注册不上 回复 悄悄话 文章有个观点自相矛盾:大公司技术人员赚的很多,不用爬,然后又说需要向印度人一样报团往上爬,其实一个观点错了:在美国高级工程师水平差不多,比如传统行业12万base左右的开发人员,水平差不多的,市场上很多,但是经理很多都是15万base以上了,热门it公司就更多了,所以说往上爬才能赚更高工资
成功的海龟 回复 悄悄话 楼主文笔很好。作为女士,对男人了解可能还不深入。说实话,最后一句话,最靠谱!!
另外,美国白人也是一样。我正在与一位美国Forbes排名180左右的富三代合作个小项目。他做地产和体育的。他说做融资和销售的event,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退役的拉拉队员。平时装摸做样的医生、私募投资人等,见到美女,都兴奋不已,都端着饮料讨论如何今天去开房。这时让他们签购买或投资协议,都是屁颠屁颠的签。所以中美都一样,只是你在美国不知道而已。
卜兰子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晓青,来得好快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沙发!写得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