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耕云导师讲词: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文字)

(2014-12-11 05:19:10) 下一个

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一九八O年十二月廿八日开示于新北市

一、摩诃般若的要义


  (一)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

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

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我们说这个烟灰缸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是静止的,可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看,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原子的堆积,每个原子都有电子、质子和中子,而电子都在片刻不停地旋转,你说它是静止的,显然是受了五官的欺骗。

在这个宇宙当中,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东西,因为物质基本单位的存在是原子,你把电子、质子分开,当体显示的不就是“空”吗?所以经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什么?因是动机。缘是什么?缘就是条件。一个动机加上必要的条件所完成的东西,它原本不存在,最后依然成空。佛陀的法与自然科学是没有什么抵触的地方。

八正道的正见,就是说我们人是由认识指导行为的,我们若要使想念、行为很正确,就必须保持正确的见解。而正确的见解有深有浅,最深的见解就是“摩诃般若”,也就是“见性”。

摩诃般若是什么?我只能这样回答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当你自己真正见到你那原本如此的自己的时候,就是摩诃般若发露的时刻,这是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摩诃般若。


 (二) 摩诃般若的完全发露就是涅槃

摩诃般若有深有浅,所以《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无为法,哪里还会有什么差别呢?那就是有深有浅、有纯有杂。等我们摩诃般若完全发露,而且到达“巴拉咪达(波罗蜜多的梵音)”的时候,即完全发露,那就是“尼尔巴拿”。“尼尔巴拿”就是涅槃,涅槃并不是说人死了才叫涅槃,而是说我们人应该活在涅槃中。

涅槃可不可以描述?可以的,就是说,你心里空空的,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别人问你话,你不会答错,你走路也不会走到水沟里去,吃饭也不会吃到鼻孔里,而心里的确是空空朗朗,这就是涅槃的初阶。人到了这一步就会发光。


(三) 佛性就是生命的属性

佛陀非常慈悲,因为他慈悲,才点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就叫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生命的根本属性。我们只要找到生命的属性,就是见性成佛。

佛法本来是很简单的,假使你硬要说很多话,那么一句“如是我闻”,也可以讲上两天。讲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保证没有用。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变质变得很多,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完全照经典去看,我们莫知所从。你看《净名经》,就有三种译本:《维摩诘经》、《无垢称经》、《无垢经》,三个译本文字都不一样。《维摩诘经》比较潇洒,文字通顺流畅,其他的两个译本就比较晦涩,而且意思也有出入,好在每个译本相同的都是摩诃般若。


(四) 摩诃般若与世间大智慧的差异

我总认为每个人只要把摩诃般若弄清楚以后,就堪称“修学事毕”。既没有比这个更实际,也没有再学的必要了,所以《六祖坛经》特别强调摩诃般若。

经典不翻译摩诃般若,勉强翻为大智慧。为什么不翻译?因为翻成大智慧,往往容易与“世智辩聪”混淆不清。

实际上,我们一般讲的大智慧是从外面进来的、学来的,是由分别心产生的。由小学读到博士,智慧很多。爱因斯坦可以知道宇宙一切活动的现象都是相对的,他指导、影响了原子的分裂,不能不说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他是向外学来的,以向外学来的作基础,然后由分别心再去分别其存在,这只能算是大聪明。

而摩诃般若是从内心发露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是本有的,与生命同在,没有摩诃般若就没有生命。而且它是离分别的,当你心念活动停止的时候,它就出来,但这不是压出来的,也不能勉强,这个“自己不去想”的心态是很难得的、很难讲的。


(五)“摩诃般若”就是本心(没有分别的心)

“摩诃般若”是不是有分别?现在我在这里讲话,我可以保证没有分别心,绝对没有分别心。也就是说,没有分别心,不会妨碍讲话、妨碍吃饭,也不会妨碍写文章,这才是大智慧,大到没有边,这就是禅宗讲的“同一质”,与宇宙完全合一。

学佛法,如果自己的摩诃般若没有发露的话,那不是真学佛。你学到死,还是手忙脚乱,没有上路。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摩诃般若就是本心,自然也与你的生命同在,它就是你本来的心。


(六)“摩诃般若”就是自性

佛陀很慈悲,经典上很多地方讲到本心,讲到本心的地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本心。很多人把如来藏分做两个,而本心就是自性。

我跟很多青年人说,你不妨用逻辑的方法,把自己做个分析,也就是说把你自己原来没有的拿在一边,直到拿无可拿时,剩下的就是原来的,原来的就是真实的。功夫做到这个程度的话,那么你的摩诃般若就会发露。


(七) 摩诃般若的发露就是离执的感觉

摩诃般若发露有什么感觉?就是离执的感觉,外面对你的干扰就很少了。假如有干扰的话,那就是你自己干扰你自己,因为你要起心动念。所以说学法学不好,差就差在这一点点。



二、摩诃般若的入门


 (一) 事入

学法,一个是从事上入。打禅七、念阿弥陀佛,会不会开悟?会开悟。可是,试问你悟了,有几个人能看得出来?摩诃般若出了头,却不认识它,岂非白白地当面错过?认识了它以后,还要保任它,禅宗叫“保任”,经典也经常提到:“如来善护念,善付嘱。”从事上入的有净土宗、南山宗、密宗、天台禅定止观,“止”是停止一切的杂念,“观”是观察、观想,就是“思维修”。

禅本来就是“思维修”,大家走错了路子,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去想,心空下来,绝对不可以。“空”很难解说,修行绝不是把意念停止,那不是修,那是与自己的生命作对,那是扬弃自己的生命,人不可以停止想念。

抗战时,我在西康学的是白密。传密宗一定要口传,假如看书本学,很容易错,因为它的读法与书本的音不一样。标准的读法是以唐朝的音来读,因为大多的经典是从唐朝翻译过来的。所以修“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事也不简单。

密宗有大密宗、小密宗。

小密宗就是口颂真言、手结印、心观想。

大密宗是摩诃般若发露以后,也就是禅。禅就是摩诃般若,六祖所称赞、所赞扬的就是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的发露有两个途径:一是物以类聚,别人的摩诃般若把你的摩诃般若唤醒。唤醒了没有?如果你的心里感到空空朗朗,这就是摩诃般若出头的征候。这时候你应该保持它,行、住、坐、卧保持、保任就可以了。

从理上入也是一条路,分析自己,透过分析找到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这是从理上入。


 (二) 理入

学法,一个是从理路上入,什么是从理上入?我今天介绍一位印顺法师,他所写的文章代表大彻大悟,他是从理上入。我们一个人一天吃了饭,不用脑筋是很难的,你与其用歪脑筋,不如用正脑筋,穷理思索,用尽自己的思维去思索,思索到不能再思索的地方,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柳暗花明”就会出现。

(1) 本来面目就是实相、全知全能

因为真理是普遍的,你尝过大海水一滴,就知道全部海水的味道了。你认识到你的本来面目,就认识到大宇宙的本来面目了。由自我突破,而了解宇宙的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实相”。我们了解“实相”之时,也就是断惑,断惑就是入“圣流”。

什么叫断惑?就是对宇宙人生不再有怀疑。不再有怀疑的时候,亦即是基督教所讲的“全知全能”。

这个“全知”,并不是说你没有学过电子学,请你帮我装个收音机,你也会装;你没有学过外科手术,你也能拿刀子把别人的肚子割开,不是这样讲。这个“全知”是一切“知”的源头,如果没有这个源头,一切“智”不能产生。把握着一切“智”的本质,把握住一切“智”的源头,这叫“全知”。

什么叫“全能”?宇宙万生万物之“能”为我之“能”,这叫“全能”。假如你说着相的“全能”,那么上帝也不能生孩子!你若这样解释“全能”,当然是不通的。所以佛法说到究竟之处,无法可说。

 (2) 第一次因(最初因)

哲学家所讲、所争辩的也只是“第一次因”,所以黑格尔讲“一切存在是心灵的现象”,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克思说“一切的思想、观念、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功能的反射”,他们是争“第一次因”。黑格尔没有否定物质,马克思也没有否定心理的现象,他们只是争“第一因”。

佛法的用心也是跟哲学家一样,我们追求的是“最初因”。我们了解最初因以后,我们对宇宙人生就不会再有疑惑了,我们的心灵就迈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所以学佛法没有那么多理论,没有那么多道理,只要“心空及第归”,也就是说心要空空朗朗,“如日处虚空”,没有阴暗面。


(三) 学佛法的入手功夫:反省、观心

学佛法,是要学成佛的方法。

修学佛法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反省。用开倒车的方式,以自己的行为为“经”,以有关的人和事为“纬”,就这样子反省。

一种方法是观心。古人讲静坐观心,其实不必。假如你观心做上三个月的功夫,保证味道是很浓厚的。怎么做?就是说,你在想什么,你自己要知道,亦即“念念自知”。

各位现在在想什么,“要知道”是很容易,但是在平常的任何场所,譬如散步、办公、演讲的时候,自己脑筋在想什么,自己都知道,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可是你自己一定要知道,因为我们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在佛法来讲,这就是“无明”,真正的无明就是这样的解释。

很多人觉得情绪不好,就去找医生看,医生说这是情绪的周期性现象,人每隔一段期间就会有低潮出现,其实这是乱讲。因为你在想什么,你自己都不知道,有烦恼当然不会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我们说错一句话、看错一件事、想错一个问题,都是烦恼的原因。假如你脑筋想什么你都知道而且善于抉择的话,你的烦恼就没有了。修行的入手功夫无非是如此。假如你要守窍、要观想,那就很容易入魔。



 三、真正的开悟是断惑

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己发光,我们不印可他,我们不说他这样修行就算很好、很到家。我们不说他修行修得不错,不是说我们吝啬恭维别人,而是怕害了别人。他打坐能发光,我们不认为他修行修得对,因为他没有断惑,他的意念之根没有拔掉。

修行以断惑为了事,人不能断惑,那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佛法是断惑。既是真正的佛法又能代表佛陀的心法,就是“以心传心”的禅宗。而禅宗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就是“认识你自己”。


 (一) 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想各位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认识你自己,把自己一件一件地拿出来分析,说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没有身体,我现在很讲卫生,妈妈却说我小时候还抓大便,可见那时候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既然没有思想、没有意识、没有身体,无风不起浪,画一幅画也必须有一张纸,我们的观念、认识又是以什么做基因而产生的?我们找到这一点就够了,你突破这一点,你的身心马上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是谁”?靠什么会使你产生经验?小孩子拿水来喝,烫!第一次、第二次烫,第三次就晓得吹吹、试试。有了经验,我们就可以由单纯的经验,累积到复杂的经验,我们就有个比较,分析哪个有利、哪个有弊。有分析、有比较,就有思维作用,而思维作用原来并没有。既是本无,所以佛法叫作妄心,是虚妄的心。我们又为什么会产生出妄心呢?因为我们有一颗真心。身心的六根面对六尘,因此有了六识,以为外面的存在是真实的,我们迷失了最圆、最纯的一颗心,而把它装进了许多“见尘”,心垢愈积愈多,把真实的自己彻底埋没了。我们只要用反次序去反省,把真正的自己找出来,人生就会活得逍遥自在,佛经描写的境界都会同时出现。


 (二) 找出生命的基因、本来面目

所以学佛法也和哲学家一样,要找出你的“最初因”,也就是要找出你“生命的基因”。“生命的基因”就是你本人的“自性”,就是你的“真心”、“本来面目”。看起来很简单,须知“说食是不能果腹的”,等你找出来以后,你的摩诃般若就自然发露。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才是圣贤,才可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如果我们不能找出真正的自己,我们讲经、我们记那么多,都没有用,反而会变成“所知障”,因执成障。经上说“因地倒,因地起”,因为我们的真心迷失而起执,因起执而累积“见尘”,障蔽法眼,背觉合尘,我们也必须靠真心的再抬头而离执、离缚,证得解脱。

很多人喜欢打坐,殊不知要等摩诃般若发露以后,才可以打坐;摩诃般若未出来,不能打坐。



 四、读诵《金刚经》的方法

我觉得我们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读《金刚经》,读《金刚经》要离分别去读。如果身旁没有人的话,障重的人就大声读:“如是我闻……”,不分别什么意思,连续读下去就好了。障轻的人就小声点,读完了,把经一合,“金刚心”或多或少就会出来。《金刚经》读了以后,保持、保任就够了。

《金刚经》不需要讲,为什么不需要讲?因为佛陀说法的时候,五百人证得阿罗汉果,佛有这种伟大的力量,他说《金刚经》的时候,就可以把别人的摩诃般若唤醒。《金刚经》所讲的话,只有佛能讲,别人不能讲。

我们修行必须读《金刚经》,不管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分别它,从头到尾把它读完,经一合,反观自己的心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是修行的一种诀窍、一个方法。因为佛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等于正觉的心,也就是正确的觉受。而且经典上常常讲到“正受”,就是真正的受用、正确的感受。读诵《金刚经》,一口气从开始读到最后,持之以恒,心态就会一天一天的进步。

当初佛到处演讲,他讲的法都非常通俗。当时印度四大阶级种姓相待非常严格,如果像经上讲的那样文诌诌,大家就会听不懂,所以讲得非常通俗。后来译经的人把它译得斯文,表示自己很有学问。实际上佛陀当初说法都是对机说法,说得非常通俗,而佛陀说法又没有离开每个人的心。当我们看佛陀的遗教、经典,拿它来印证自己的心,他的每句话都是描述你的心。这样子看经,你就会觉得很受用。



 五、功德

我们修行要注重两个字──“功德”。

“功”就是“功勋”。曹洞宗讲“君臣五位”,而我们的“功”就是要常常了解自己的心念,我们想什么?我们起个念头,自己要知道,这是修“功”最好的方法。

“德”就是一个人的德性、特性、气质和性向,要不断地改善、提升,也就是说要让自己变成神童,而不要变成饭桶。



六、纯阳

我常常喜欢讲这个故事,大家总是认为吕纯阳没有结过婚,那么佛陀结了婚,就不是“纯阳”了吗?实际上,“纯阳”就是说你心里头不要有阴暗面。例如我们说阴谋家,为什么叫他阴谋家?因为他使用的谋略手段极端保密,做事不让任何人知道,见不得天。见不得天就叫“阴”。王阳明就是说他的心完全是“阳”没有“阴”,他的心完全是“明”没有“暗”。

出家人受戒是必要的,假如我们不是出家人,受那么多戒,反而不自在。所以我们一般的在家人只要受一条戒律就可以了,就是“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凡是不可告人的事,一概不去想、不去做”,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就没有阴暗面。

“阳”,修到极端就是“纯阳”。《易经》说“群龙无首”,那就是“纯阳”之象,也就是大同之象。“龙”代表“阳”,“首”代表“大乘心”,“无首”表示每个人都进步到人性的最高峰,没有人更高,也没有人不够,这叫“群龙无首”。

我们每个人透过修行,把阴暗面通通丢掉;阴暗面丢掉以后,心灵就空空朗朗。人是可以没有记录惯性的,没有记录惯性那就是离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