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禅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正文

禅门是顿悟法门(作者:澄海)

(2014-10-14 07:54:24) 下一个


禅门是顿悟法门


──《禅学的黄金时代》读后(二)


 作者:澄海(台湾)

 
  「第四章──惠能的伟大贡献」:顿悟法门,是本书有关禅学最重要的论述。因为顿悟法门是禅学的主要关键,其它的法门是渐学渐修而渐悟,无法顿悟,若真能顿悟,则归于禅门,也幡然了解了禅的殊胜,因为「理则顿悟,乘悟并消」,理的尽头是打破了理而顿得心窗的开启,心窗既开,理只是剩语,彷佛饭菜,每日吃饭菜养身润身而已,何论丰盛不丰盛?

 
  禅门之顿悟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教理之外,直指人心,当下见性,见得生命的属性。禅宗第一公案:惠明追得六祖,要六祖启法,六祖要惠明静坐,待至「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突然问惠明:「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句话传到惠明耳里,惠明在心境「不思善、不思恶」里,把捉到了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恍然大悟。换句话说,惠明的心灵频率突然和六祖的心灵频率等齐。这就是禅门所讲的以心传心,以心印心。

 
  用现代的意识学来讲,就是打破相对意识而呈现绝对意识,在此要把抓那个空空朗朗中的永恒点。诚如吴博士说的:

 
 

 
其实本是绝对的,是超越时空,超越一切言语所能表达的属性。人类的言语只是属于现象的世界,只是应用于相对的事物,而绝对是超越了这一切。……惠能之所以认为迷与悟,烦恼和菩提之间没有差别,以及强调自性是超越了善和恶,也就是为了打破语言的分别障。(页,53)

 
 

 
他又将惠能最后提到的三十六对法,拿来论述:

 
 

 
「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在惠能的思想体系里,中道是绝对的真,它一方面超越了相对,一方面又包括了相对,何穆(Holmes)法官曾认为一个深度悟力的人,是不必把两难论法当作一种逻辑的工具,尽可以用自己的灵感去超越两边,直探本源,惠能的伟大即在于此。尤其是他巧妙的运用两难论法而一超直入,把人的精神高扬入绝对的境界。(页,56)

 
 

 
这一段相当精彩得很,是学术界甚至教内少有的发明,和我们的论述是一致的。问题之一是:这是真绝对吗?我们只能说:抱歉!那不是绝对。

 
  他说的绝对是概念上的,因为有个相对来陪衬,因相对而产生绝对,是相对中的相对。绝对不能描述,只能全身滚进去,全身泡在绝对中,所以禅家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第二、吴博士没有绝对的经验,因为他说:「在惠能的思想体系里,中道是绝对的真,它一方面超越了相对,一方面又包括了相对」,绝对是去两边,连中道亦不存的,绝对只是绝对,何来中道?中道是不能领略绝对时,以去两边为法而已,因为中道一立,另一面就产生了,中道也是相对。

 
  第三、他引用何穆的话:「一个有深度悟力的人,是不必把两难论法当作一种逻辑工具,尽可以用自己的灵感去超越两边,直探本源」,这句话是鼓励我们思考时,不可以在两难中被绑死了,放松点让灵感主动跳出来,灵感就可以解决两难的问题。灵感也是相对的,它是解决当下的两难问题,获得的答案也有些许的妥协性,不是绝对。

 
  第四、他谈到悟力,悟力是运用思维解决问题方法,通常必须遵照逻辑或随兴的灵感,这个和开悟的绝对不相干。灵感其实是逻辑的重组,反逻辑的逻辑。

 
  难怪他会在讨论「教外别传」时说:

 
 

 
无论如何高明的禅师,也无法把他自己的悟力塞入对方的心中。他最多只能像接生婆一样在适当的时机,帮助孕妇去生她自己的孩子。(页,45)

 
 

 
似乎冤屈了禅宗祖师,祖师们从来没有要培养我们什么悟力,反而要杀杀那个悟力。悟力是心意识作用,意识作用让我们沉沦在相对概念游戏中,得到也是相对概念,古德戏称「鬼家活计」,因为心意识是造业的主凶,让我们生死轮回。

 
  祖师想尽办法要我们去掉心意识作用,一个方法是以心传心,一个办法是「参」禅。

 
  参是研究,丢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或公案,让人去参、去研究。例如:你为什么来这个世界?没有来由,你东想西想,日想夜想,疑问愈弄愈大,疑团愈来愈硬,堵在心头苦难消。突然一个动作、一个声响,让你的疑团破了,顿时呈现出来一个没有意识的情况,称为客观意识,就是破参,从此,才可以在禅门大学注册为学生。

 
  全部公案都是穿一条裤子的,这条裤子每个人都可剪、可以裁,所以才有各家各派的禅风,目的只有一个:消灭那个让你不能进入绝对的悟力,悟力是心意识,心意识才是曲死你的主凶啊!

 
  现在学禅人就是犯了这个大毛病,以为看书就可以开悟。看来看去,学来学去,学得一套自以为是的禅,称为小悟。学得多是大误,学得少是小误,干脆自己印证自己是禅师。

 
  这不是开玩笑,有一个禅师就说:这个世界只有三个开悟的人,一个已经去世,一个还未诞生。你要学禅,只好向他学,因为你别无选择。大家都相信他呢!听说弟子超过百万大众。

 
  可笑的是他在台湾原有一个师父,外国也有个师父,他这么一说,不是证明他的两位师父都没有开悟,他却能自悟,真是奇迹!

 
  否定师承在禅宗是大忌讳,《坛经》早说了:「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学禅要有良师,门庭正大。

 
 

 
  再说以心传心。

 
  吴博士将以心传心当着教外别传,并有另一番见解:

 
 

 
菩提之道,是以心传的。经书只是唤起我们自悟的一种方便而已,在读经之外,还有其它的法门可以使我们开悟。这种开悟完全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个人经验,所以外在的东西都只是自我的一种反应,所有外在的教理都只是自性的一种回响。不要执着于这种反应和回响,唯有能见到自性,才知道什么是真我。(页,45)

 
 

 
他只说对了两句话:「唯有能见到自性,才知道什么是真我」,是前提,自性即真我。但如何证入?他只说:「在读经之外,还有其它法门可以使我们开悟。」至于除了读经之外,其它的法门他就不讲了。甚至于读经又如何能开悟,他又没有讲,这是他对「教外别传」的认知不怎么充分,只好含混过去。

 
  读经可以开悟是通说,未必保证开悟,它没有办法明确地像物理、化学那样有定律、定理及化学反应程序,只好说「开悟完全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个人经验。」

 
  开悟是一种个人经验,或者是有共同性的经验?如果单单是个人经验而没有共通性,那么开悟只好随人认知了,那是主观的,神秘法。

 
  开悟的经验要有共通性,必须经过真正见性的禅师印可,也必须有经书的认证相符,例如《心经》、《华严经》、《法华经》的经句,还有,必须有心灵净化的过程可资左证。这些严密的印证,就是共通性的证明。不能自己拿个冬瓜印自己盖、自己印。这样才可以说:「所有外在的教理都只是自性的一种回响」。

 
  可惜他仍然对「以心传心」采取躲避的态度,只轻描淡写:「菩提之道,是以心传心的」,轻轻的掠过。什么是以心传心?以心传心是否真实可信?可证验吗?他也是闭口不谈。

 
  他又说:

 
 

 
「心」是一种不易把握的字,当我们一谈到心时,便会感觉得很混淆,但这个心却是禅的关键。不了解禅宗所谓的心,就不会了解什么是禅。因为禅的最高目标是见性成佛,但必须由这个心去见性。(页,48)

 
 

 
他说完:「唯有能见到自性,才知道什么是真心」,现在又说:「禅的最高目标是见性成佛,但必须由这个心去见性」,既然禅是自性、是真心,我们这个心必然不是真心,妄心如何能见真心?怎么知道什么才是真心?

 
  禅宗重参,我们说过是要透过心形成疑团,疑团破了,真心才显现出来。真心是不被妄心蒙蔽的时候才能出头,见性即现性,不是由妄心去见到真心。妄心犹如乌云,遮蔽了如日的真心,乌云一散,真心即显。真心一显才知道什么是佛,不是外面那些佛。

 
  妄心其实不是心,是心意识活动,又称表层意识,是因缘法的产物。多头的意识凝为独头意识就是疑团,疑团一破客观意识抬头即是见性。我们历代禅师,应用各种方法,有言显无言,无言显有言,神出鬼没,生动灵活,要我们破参而已;不要陷在看公案、解公案里,那就被公案愚弄了,一但你随着他的见解出走,要回来可不容易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