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南小鹿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莎士比亚的田鹬与丘鹬

(2025-10-16 18:16:32) 下一个

对观鸟门外汉来说,有无鸟类专家做导览很重要。就拿我家附近的本拿比湖为例,环湖约300公顷范围内总共记录了两百多种鸟,我从早春开始只身一人去那儿观鸟,只发现了不到二十种,且大多为水鸟。那些躲在茂密林子里的鸟儿,我大多只闻其声而不见其踪。我这个懒人连专业望远镜和相机都没有,只用手机拍鸟照,效果差强人意。

最近在网站上看到某位鸟友发的帖子,他们一群人携“长枪短炮”,于9月28日跟随某知名鸟类专家去本拿比湖踏秋,一天内竟然发现了28种鸟类和4种猛禽。

鸟友的收获让我有些汗颜,内心深处狠狠检讨一番,下决心购买一些专业设备武装自己,今后做个名副其实的观鸟人。

这儿除了春天,每年十月也是迷人的观鸟季节。一到秋季,本拿比湖原本清浅的湖水比春季时少了一半,部分湖底暴露出来,形成一小片季节性湿地。夏日里(繁殖季末期)毛色有些邋遢的绿头野鸭和林鸳鸯重回颜值巅峰,雄鸟羽毛鲜艳华丽,与色彩暗淡的雌鸟相比,更似“美丽的新娘”。加拿大雁明显失去了繁殖季时才有的躁动,其中几只在沙洲上摆出“金鸡独立”姿态,慵懒地用喙梳理着羽毛。消失了好几个月的美洲骨顶又重现湖面,一身黑羽,白色的嘴巴,红色的眼珠子,看上去分外精神。

 (绿头野鸭)

 (林鸳鸯)

 (加拿大雁)

 (美洲骨顶)

秋季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数百只群聚在湖边湿地的长嘴半蹼鹬(long-billed dowitcher, 学名Limnodromus scolopaceus),上体和胸部的羽毛呈暗褐色,与较浅的白色腹部形成对比。黑色的喙长且直,短腿是黄橄榄绿色的。它们或优雅地临水照影,或将头部没入水中,不停地用喙尖在湿泥地上扎戳觅食。长嘴半蹼鹬属于候鸟,每年秋季从遥远的阿拉斯加飞到更远的南方过冬,途经本拿比湖时,会逗留几个星期,倘若这一带食物充足,它们甚至会呆上好几个月。

(长嘴半蹼鹬)

湖面上最显眼的植物当属北美香睡莲(American white waterlily, 学名Nymphaea odorata),这是一款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植物,公园管理局特地将它们的生长范围控制在湖的一侧。十月中我再次光顾本拿比湖时,水面上的莲叶多半已枯萎,满眼繁华褪去。十几只鹬在长着睡莲的另一侧湿地上,忙不迭地用长喙在水下进行“缝纫机”式的动作,激起涟漪层层。此时此景,用手机镜头随便一拍,便是一副颇有韵味的水墨丹青画。

(威尔逊鹬)

一开始我以为那是十几只脱离了大部队的长嘴半蹼鹬,仔细研读了驴友的帖子后,断定那些喜欢单独行动的乃威尔逊鹬(Wilson's snipe,学名Gallinago delicata)。与长嘴半蹼鹬相比,威尔逊鹬体型较小,体态较胖,背部有三条明显的纵纹。我是从湖边的木栈道远观威尔逊鹬的,又逆着光,看不清它们身上的羽毛。但我明显地注意到威尔逊鹬只在湿地上的低矮植物丛里觅食,而长嘴半蹼鹬则爱热闹的群居生活,动辄数百只聚集在湿地的开阔泥泞区(那些地方几乎没有植被)。

 

我突然想起了成语“鹬蚌相争”,起了好奇心,想必我们的老祖宗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了相类的情景吧。用手机上网查了一下,普遍的看法是,成语中的“鹬”指的是丘鹬(Eurasian Woodcock,学名Scolopax rusticola)或林鹬 (Wood Sandpiper,学名Tringa glareola),“蚌”指的是河蚌。这两种鹬主要生活在淡水边。我个人以为林鹬的可能性比较大。林鹬是鹬科涉禽里个子最娇小的,体长只有19至23厘米,而中国的河蚌壳长可达18厘米或20厘米。河蚌半埋在泥沙中,不幸遭遇身长差不多的林鹬,才会出现古籍里描绘的情形:“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而丘鹬在夜间觅食,这一生活习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与在水边晒太阳的河蚌相遇。

我所在的BC省只产个头很小的河蚌,因此不可能发生“鹬蚌相争”的故事。

温村居民如果驾车到海滨,还会见到短嘴半蹼鹬(short-billed dowitcher, 学名Limnodromus griseus)。短嘴半蹼鹬与长嘴半蹼鹬的外表相似度较高,不易辨认,但前者喜欢咸水,后者喜欢淡水,可以凭这一点将两者区分开来。

全世界的鹬科(学名Scolopacidae)涉禽有九十多钟,英文单词dowitcher(半蹼鹬), woodcock(林鹬), snipe(田鹬), sandpiper(矶鹬)等,都可以笼统翻译成“鹬”。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里引入了许多关于鸟类的典故,其中包括两种鹬:snipe和woodcock,这两种鹬折射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含义。

Snipe即common snipe (学名 Gallinago gallinago),中文名为“田鹬”或“扇尾沙锥”。田鹬这个名字可能与其栖息在田间地带有关。雄鸟在繁殖期飞行表演时,尾羽会展开发出特有的鼓动声,故又名“扇尾沙锥”。田鹬体型小巧丰满,拥有所有欧洲鸟类中最长的喙。田鹬的羽毛呈棕色、黑色和乳黄色,这种完美的混合色伪装使其能够隐身于高高的沼泽草丛中,很难被发现。一旦受了惊吓,田鹬会以每小时近100公里的速度从草丛中飞起,以一连串的之形模式在空中飞行,极难用猎枪射中。因此军队中那些特别优秀的神枪手被称为Sniper(狙击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其他网站下载的田鹬)

莎士比亚时代的枪是用燧石点燃的,很难把一只快速飞行的田鹬打下来。猎人们一般用陷阱和网捕捉田鹬。田鹬肉味鲜美,适合整只(包括内脏)烤了吃。

田鹬只在莎翁的作品里出现一次,《奥赛罗》(Othello)第一幕第三场,伊阿古(Iago)和罗德里戈(Roderigo)密谋破坏奥赛罗的婚姻。罗德里戈离开后,伊阿古说:“我总是让这个傻瓜掏钱给我花。倘若不是为了给自己解闷和谋利,我才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样一只田鹬身上,否则就亵渎了自己的才识。 ”

(Thus do I ever make my fool my purse.

For I mine own gained knowledge should profane

If I would time expend with such ⟨a⟩ snipe

But for my sport and profit. )

伊阿古称罗德里戈为“田鹬”,除非利益驱动,否则没有人会浪费时间追杀一只田鹬。

再来说说莎翁作品里的Woodcock (丘鹬)。

英国唯一的丘鹬物种是欧亚丘鹬(Eurasian woodcock, 学名:Scolopax rusticola),分为留鸟和来自欧洲大陆的冬候鸟两类。丘鹬主要在夜间活动,一身不显眼的羽毛赋予了它们出色的伪装能力,大白天能够与林地融为一体,不易被察觉。在都铎王朝时期,人们用各种方法捕捉丘鹬,包括树枝上涂抹粘性物质,使用陷阱或套索等。普遍认为丘鹬是一种很容易被擒捉的鸟类,因而也是一道被富人追捧的珍馐美味,最常见的做法是烤全只(包括内脏在内)。为什么丘鹬容易捕捉呢?当时的人们归咎于此鸟缺乏智力,用它来隐喻愚蠢、易受骗之人。

(从其他网站下载的丘鹬)

《哈姆雷特》(Hamlet)第一幕第三场,波洛涅斯(Polonius)警告女儿奥菲莉亚(Ophelia)不要轻信哈姆雷特的甜言蜜语:“哎,这些都是捕捉田鹬的圈套。”(Ay, springes to catch woodcocks.)第五幕第二场,决斗中哈姆雷特被雷尔提斯(Laertes)用涂有毒药的剑刺伤, 他夺过对方的毒剑反击,将对方刺中。雷尔提斯弥留之际说了一句:“哎,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田鹬一样,我因自己的阴谋诡计而自取灭亡。”(Why, as a woodcock to mine own springe, Osric. I am justly killed with mine own treachery.)

《驯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第一幕第二场,格鲁米奥(Grumio)有一句旁白:“哦,这只田鹬,真是头驴子!”(O this woodcock, what an ass it is! )田鹬和驴子都是“傻瓜”的代名词,为了方便中国读者理解,中译本直接译成了“啊,这家伙真是傻瓜”。

《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第五幕第一场,年轻士兵克劳迪奥(Claudio)说:“说实话,我要谢谢他的好意。他叫我去弄个小牛头和一只阉鸡,如果我不把它切得好好的,我的刀就算废了。难道我找不到一只田鹬吗?”(I' faith, I thank him. He hath bid me to a calf’s head and a capon, the which if I do not carve most curiously, say my knife’s naught. Shall I not find a woodcock too? )台词里的小牛头、阉鸡和田鹬都是当时的英国名菜,只有富人才吃得起。俚语“小牛头”用来形容蠢人,再加上一只“田鹬”,简直愚不可及了。可惜现代的英国观众都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些台词了。

《爱的徒劳》(_Love's Labour's Lost)第四幕第三场,比隆(Biron)对着杜马因(Dumain)惊呼:“杜曼因变身了!盘子里有四只田鹬!”(Dumain transform'd! four woodcocks in a dish!)故事开始,包括杜马因在内的三位领主与纳瓦拉国王立下誓言,三年内不近女色,要专心致志学习。但他们四位都背叛了誓言,纷纷爱上了不同的淑女。“盘子里有四只田鹬”,表面上说的是烤田鹬名菜,实则嘲讽国王与三位领主都是蠢人,强化了喜剧效果。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