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南小鹿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懒人花园里的“人鬼情未了”

(2024-06-27 21:11:48) 下一个

我们家的院子小,容纳不了太多花草,于是我和先生达成共识,专拣稀罕、好种的小型花木放在花园里。

今春去苗圃里淘宝,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我们推荐刚刚到货的蕨叶芍药(fern leaf peony, 学名Paeonia tenuiflora)和窄叶芍药(Paeonia x smouthii)。她说,这两种是花期最早的草本peony, 四月份就开花了,在温村不多见,而且耐寒好打理,适合懒人。

(蕨叶芍药)

(蕨叶芍药)

(窄叶芍药)

乍一看,这两种芍药与温村平时司空见惯的中国芍药差别蛮大的。蕨叶芍药的叶子几乎成针状,在茎上紧密生长;窄叶芍药是中国白芍(Paeonia lactiflora)与蕨叶芍药的杂交品种,叶细如柳。两种芍药的花朵都是猩红色的,直径约10厘米,飘着暗香,远不如花型硕大香气袭人的中国芍药吸睛。

将这两种小众芍药买回家后,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蕨叶芍药原生于高加索山脉。欧洲不产牡丹,只有几种野生的芍药,除了蕨叶芍药,最常见的为产于南欧山区的普通芍药(common peony, 学名Paeonia officinalis)。普通芍药最初只是一种药草,多为单瓣的深红色花,花朵不大,属于婉约型的小家碧玉,古希腊神话里的芍药就是这个样子的。普通芍药于十六世纪中期前引入英国,培育出重瓣园艺品种。到了十八九世纪,中国的芍药与牡丹先后来到了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股杂交热。欧洲人称芍药为peony, 称牡丹为tree peony, 高更、莫奈等印象派画家都在画作里呈现了美轮美奂的远东大花芍药和牡丹。渐渐地,普通芍药和蕨叶芍药变得湮没无闻了,就连文学爱好者在博客上讲述古希腊神话里关于peony的传说时,都配上中国芍药插画作为说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普通芍药)

出国前我一直生活在炎热的福建,来到温哥华后才见到了牡丹和芍药。因为英语统称peony,  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搞清二者的区别,可以这这几句话来形容:木本是牡丹,草本是芍药,牡丹携春去,芍药伴夏来。

如果你在温村幸运地拥有一个朝阳的大花园,就可以种上不同品种的牡丹和芍药,花王(牡丹)、花相(芍药)次第而开,观赏期大大延长。木本的牡丹植株矫健,草本芍药的花茎明显柔弱很多,温村的居民们常用铁丝或者竹条制成的依托物支撑着芍药花茎,才能保证团团的大花朵不会倒伏在地。

(牡丹)

(芍药)
咏牡丹芍药的经典古诗词太多了,我只想讲一个关于牡丹的鬼故事:几百年前,某个春日的午后,杜太守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跟丫头春香来 到府中的后花园。花园比较残破,园中有一个小亭子,亭子四周种了很多花,估计以牡丹居多,故得名“牡丹亭” 。大家闺秀锦衣玉食,哪晓得人间疾苦,对着满园春色,发出一句病态的呻吟: "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不久她抑郁而死,中国最有名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园中的牡丹花神是幕后推手。 这个故事的中心思想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故事传到西方,好莱坞的导演开窍了,原来鬼故事可以这样写,我们别再走哈姆雷特替“冤死鬼“父亲复仇的老套路了。于是《Ghost》(西方版的《人鬼情未 了》)上映了,主题思想是Unchained Melody (不羁的旋律): “Oh my love my darling 哦 我的爱 我的爱人, I've hungered for your touch 我渴望你的爱抚, A long lonely time 一段长期孤独的时光, And time goes by so slowly 时间如此缓慢流逝, And time can do so much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 Are you still mine 你是否依然属于我?”

该部片子风靡全世界,以至于中国的文青都觉得古文版的《牡丹亭》的戏词太过拗口与拖沓了。


二十年前,一位香港导演说,还可以这样讲人鬼故事。接着,《桃色》上映了,由话题女王章某担纲主演。里面有四角恋、同性恋和虐恋,并配上多场活色生香的情欲 戏。现代人喜欢的各种刺激元素,导演一一呈现,一时间春光乍泄。片尾虽然打上了《牡丹亭》的经典名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让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剧情,而是暧昧颓废情调衬托下的华丽唯美画面。

由古代的牡丹花神推出的人鬼故事玩到这层,已经大倒胃口了。人们从百年前的性压抑,到现代的性解放,兜兜转转一圈,发现还是回归正统家庭最好。《圣经》里的“凡事包 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阐述,被再次证明是真理。


和牡丹花一样,芍药也是有故事的。传说中杨贵妃醉酒后到御花园透气,牡丹花见到她绝世的容貌,不由自惭形秽,赶紧合上了花瓣。其实,我觉得丰腴的杨贵妃更像 开在柔弱花茎顶端的草本芍药,有诗为证:“伺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 。所谓的“闭月羞花”,应该指的是芍药才对。

(芍药)

 芍药是《红楼梦》中的一种重要花卉,“史湘云醉眠芍药茵”是小说中最美丽的情景之一。在第62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磴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 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 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 而酒冽,……醉扶归,——宜会亲友。”

许多年来,关于史湘云是芍药花还是海棠花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有人说她是海棠,宝玉生日,湘云抽到的又是一根海棠签,题着“春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 睡去”,黛玉即笑道:将“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暗指其醉眠芍药茵的糗事。海棠艳丽奔放热情似火,似史湘云张扬毫不掩饰的个性。

我个人认为,史湘云也很可能是芍药花。首先: 林黛玉是秋芙蓉,宝钗是牡丹,和她们出身地位相当的史湘云应当是匹配的“花相”芍药才对。其二: 郑风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栽。古人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芍药又称“将离草” 。 唐宋文人称芍药为“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之杯,芍药花开于春末,意为春天最后的一杯美酒。这和史湘云短暂的婚姻极其相似,她与丈夫卫若兰曾度过短暂的美好时 光,卫很快死去。

只是,史卫这样的传统爱情经典“至今已觉不新鲜”,远不如人鬼纠缠的故事流传得广。《红楼梦》的好多章节都被搬上银幕且独立成篇,从未见有人对史卫两人的故事感兴趣并展开来写。

闲来无事,我喜欢看戏台上和屏幕上离奇怪异的牡丹鬼故事。在个人的感情世界中,我则坚持以“传统”为主菜,做一个美丽大气的史湘云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