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韩寒几篇杂文,觉得他的思想超越他的许多同龄人。这部电影是他执导的第一部,而且据说酝酿了5年之久才开拍。我就想籍此看看他如何来将自己的思想作一个比较全面表达。因为一部电影,毕竟不是一篇一掷而就的杂文,少不得须拿出自己系统的想法来做底子。于是这就可以成为了解他的一个契机。
电影情节比较简单,对话却精炼,时时机锋闪现。爱情故事当然也少不了。主要表现两个年轻男主角,在四顾无依的陌生世界里,艰难的挣扎和探索。一次次的希望破灭,一次次地受人欺骗或辜负,但生活仍然要继续、路还是要往下走。在此,电影的基调基本形成,就是人在被抛的世界里,常常要去经受痛苦和失望,屡遭坎坷,但这又决不能成为颓废和踯躅不前的理由。
两人驾车远行途中,“小学教师”在寄居的旅馆招了妓。其实并没有招,妓女自动上门来了。但就像妓女说的,那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招不招都是迟早的事儿。两人谈妥价钱,还未入港,外面就有人拍门,喊道是警察查房。等到3人狼狈攀窗、开车逃跑,又在加油站被人追上。“小学教师”才如梦方醒,敢情是一仙人跳局。
看似熟悉的情节,韩寒诉诸了不同寓意。“小学教师”并未因受骗而幡然“悔悟”,他继续钟情那个后会无期的女人。这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瑞。不过贾瑞因单相思凤姐而情愿去死,韩寒却并没让“小学教师”也去为情殉命。不过两者性质相同,男女之情是许多人的生命寄托。由此牵出一个恒常的问题,那就是但凡人必有所欲、所求和希望所在。人生似乎无法断然无望。否则,人靠什么支撑自己去度过一生呢?
另一位“打鱼哥”同样遭遇爱情滑铁卢。风尘仆仆、满怀信心来找通了十几年信、却从未谋面的女笔友,却发现那个她原来是自己的同父异母妹妹。以前的通信也只是她从父亲处领命而行的任务,而不是因为他一厢情愿的爱情。她坦率告诉他,她根本不是他的那个心上人。另外,“打鱼哥”心中形象崇高的父亲,事实上是个抛妻离子、诈死而与情人私奔的负心男。
深深的失落和挫败,让两个年轻人尝到了人间的冷漠和辛酸。电影里的主角就是在这样灰暗的色调里与电影外的观众一起感受阵阵凄凉和落寞。
但这难道是韩寒想要说的话吗?这就是韩寒眼中的人生和世界吗?这就是迄今为止他对生命的思考结果吗?
我不这样认为。
“小学教师”和“打鱼哥”其实都是颇有理想的年轻人,一个心中有爱,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善良之处,哪怕一个坏蛋也有“局部可信任”之处;另一个胸中有自信,想要做个有事业的男儿。在生活遭受不断的挫折之后,人应该何以自处呢?怎样看待对己不公的世界和多舛的命运呢?
这是两人在车被偷走,疲惫不堪地走了一天路,幸运发现了一处破败的路边小屋可以寄宿后,发生的一段对话:
“看,天无绝人之路,”
“这句话没有道理。要不哪有那么多走投无路的人哪?”
“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乐观的人”
“是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一事无成,还在那里傻乐。”
“睡吧。”
终于,走到了“小学教师”要去报到的边疆小学:
“过了那个山坡,就是我要去的学校。我们就横穿了整个中国。”
“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两个男人在路口相互道别,然后转身,各自走向后会无期的明天。。。。。。
电影最后3分钟那个“后来”,在我看来是多余的。人生既然并非喜剧,那就实话实说,何必去娱乐观众呢?或许,观众中的大多数还是要娱乐的,他们受不了后会无期的孤独。这也是韩寒的无奈吧。
结语:韩寒的这部电影挺不错。一个很有自己思想的人,用自己的艺术作品,诚邀同路人一起来思考。这种艺术所形成的思考拉动力,我认为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不妨这样来理解韩寒,他已经在思考一个颇为深刻的哲学题目,那就是人本来无路可走,但无路可走也要去走,这其中的无奈和倔强的意义。
人生从失望到不失望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向外部寻求希望转向往内部寻求的过程,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人的希望就是自己。
另外,我挺喜欢影片里那个“偷车贼”的一段话,这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心声的回响:“旅行者一号,1977年发射。经过了36年,36年,终于踏进了外太空的星际空间。它将在太空孤独地漂流。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眼。有些人,一辈子只蜷在一个角落里,连窗户都懒得开。更别说踏出门。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我的名字,就是旅行者。。。。。。二号!” 呵呵,“偷车贼”身上也有其闪光之处。
一个乳臭未干的蠢小子能写出什么‘作品’?听上去表达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迷茫,现代中国人的迷茫,现代中国文化的失落。除了一些到处抄来的噱头,值得花钱花时间去看嘛
说得好!支持。
俺几年前看过这小子的几部作品,也没看出什么好来,也就是卖弄文笔。据说《三重门》是学习钱钟书老先生的得意之作,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韩寒的小说我读过俩个,干巴巴没什么吸引我的。也没看出少年天才。但是不防碍我把他当一个正常作者来阅读。他的杂文倒是挺有意思。他周围确实有非常了解体制的,所以他很小心避开了反对一党专政这个大地雷得以生存。
他上电视我只看过一个,肯定不是个没脑子的小孩儿,至少比在国内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大多数同龄人明白。独立团只出了一期,他周围也有其他和他走得到一路的作者。这样小众的东西政府也很紧张,为什么呢?
至于中国多骗子,根子在哪儿呢?韩寒的文字电影你可以不看。坐在台上,位子上的掌握审查出版大权的,你有选择吗?为什么不愤怒?
其实就用楼下那位“无知无为”说过的一句话“表达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迷茫,现代中国人的迷茫,现代中国文化的失落”(虽然他是在反讽)。某种程度上说,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在表达这些东西。
那么,为什么表达这些东西的这部电影值得欣赏呢?简单的回答就是,当代中国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真正尝试这类题材的少之又少。潜在原因就是“艺术家们”缺乏这方面的思考。而这部电影在做这件事,那就难能可贵。
对于你说的“青春残酷,少年迷茫,但希望还在”这个题材的探讨,不仅是现在对中国年轻人有必要,也是人类思想永恒的主题之一。它应该一写再写,不要停歇,因为人永在迷茫中的。
类似题材的电影,也要看有意识表达和无意识表达的区别。这部电影,依我看来,属于前者,所以必须赞赏之。
这一切,说明韩寒太装了,他意思是,我都懒得回答你们的问题,我拿出5% 的时间就可以玩死你们这些傻逼。
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按博主的描述,无非青春残酷,少年迷茫,但希望还在。这样的你从来没看过吗?
至于你说的“总希望这个世界更偏于灰白色而不要灰黑色”,我想大致明白你的意思。人出生以后,就有很多希望,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希望一切是白色的。然后生活的现实告诉每一个人,世界往往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不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有时黑色的。那么,人如何自处呢?如何去认识和适应这个不理想的世界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表现的主题,引发人的思考。这是它的优秀之处。
我个人认为,希望和现实的交错共存不仅是事实,也是人认识世界和建构自我的基础。电影作者将这种交错很自然地编织在人物对话和情节铺展里,令人击节赞同。
这部作品,至少对于我,将一个人如何正视“希望”这个问题明明白白地提了出来,如何回答则是每个观众自己要去认真思考的。
我在楼上的评论中也提出了我的思考结果。
而且,这天才少年作家的金字招牌还误导耽误了许许多多青少年,最可恨的就是这一点。
另外,中国大地骗子横行无忌,有太多是非不分的粉丝也是一大原因。
在中国,不管韩寒是不是背后团队的代号,他们所传达的信息是重要的。韩的杂志只发了一期,国内出版商业化怎么乱都行,但是出版社期刊号书号全部国有,听谁的不言而喻。面对一个庞大的政党和文化,我选择支持异类。当然很多人拿着各种材料做研究,比如方舟子这种,忽略我党高于宪法,文化上确乏宽松,在一些细节做功夫,也是个人选择。
在美国还一个教授质疑刘瑜的论文水平的文科教授,就是某类我党教育下文人的典型。
反正韩寒已经基本上不写文章了,往好处想就是停止行骗了。
以前韩是网上万众偶像,现在他的名字一出现,就会被质疑或嘲弄,要看到这个进步。
枉为人师——评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的无耻表演
http://www.2250s.com/read.php?4-15090-15090
别化时间去操那个心,去分辨作者真伪。我只觉得时间不够,人生有限,太多好作品看不完,干吗浪费时间去考证作者为谁?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另外,许多传世大作的作者都有争议,比如圣经、佛教诸经典作品、莎士比亚、道德经。。。。。。真要打假,那些作品更有影响力,呵呵~~
《坑爹的韩寒》: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725/201402/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