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欣赏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星空》(The Starry Night)原作,是在堪培拉国家艺术馆一次后印象派(Post Impressionism)画展上。
近距离地看着这幅名作,第一感觉就是两个字:忧郁。但这种忧郁非比寻常,是独特的梵高式忧郁。它并非来自颓废和萎顿,而似乎来自浩瀚的孤寂和无法遏制的寻问。这种忧郁具有魔幻般感染力,震动内心深处人类相通的生命感伤。。。。。。
我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梵高为代表后印象派风格最大特色,那就是将忧郁、悲剧或珍爱生命等其他情感注入自己的画笔,并以一种特别风格让情感得到强烈式表达。
梵高怎样来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再看《星空》。
先看他标志性的impasto。什么是impasto?简单说就是paint that is applied to a canvas or panel in quantities that make it stand out from the surface。17世纪时,已经有人很熟练运用impasto技巧,比如巴洛克画家Rembrandt和Velazquez。他们用impasto来绘画皱褶的皮肤、高光点、闪光的武器、珠宝等。不过,真正让impasto成为占据整个画面的“主角式”绘画技巧的人,那就要首推梵高了。从他开始,后来有Pollock和Kooning等人,他们越来越重视这个技巧,深刻意识到impasto的潜在意义,认为可以籍以增强颜料本身的物理质地和动态感等。于是他们不断地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取得了巨大成绩。
就梵高而言,Impasto不仅为他的画增添第三维度及由其产生的阴影和反光,更重要的是增添了动感和相应的内置情绪。如果用传统绘画笔触,这些动感和内置情绪就会失去了。
梵高在给弟弟Theo的信里,提到他如何使用impasto:“Sometimes the subject calls for less paint, sometimes the material,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s themselves demands impasto”(http://www.webexhibits.org/vangogh/letter/11/228.htm)
在色彩使用上,《星空》画面上大量的深青蓝色凸现忧郁心情。这是后印象派另一个特点,就是不再像印象派那样拘泥于体现自然的光色,而是由画家的心情来决定色彩。
梵高使用一种独特的漩涡流线,让画面需要动感的部分真正地动了起来。后印象派不仅由画家的心情来决定色彩,还主张以心情和情感来决定一切绘画对象的形态,比如一棵树因为画家的情绪而变得弯曲或者任意形状;平静的天空变得充满激荡的旋流;星星的光环巨大而闪烁;月亮变得出奇地靠近并且如同太阳一样发光。。。。。。
《星空》画面布局也很具有梵高(也是后印象派)的特点。画面下方的村庄平静而幽暗,以反衬星空的动感;左下方的柏树则象飘动的黑色火炬将读者的视线指向翻卷的星空。。。。。。
梵高曾经在一封信里说:“The imagination is certainly a faculty which we must develop and it alone can bring us to creation of a more exalting and consoling nature … A star-spangled sky, for instance, that’s a thing I would like to try to do … But how can I manage unless I make up my mind to work … from imagination?”
显然,他清晰地意识到,要完成这个任务(比如创作《星空》),唯一的办法就是突破印象派描画自然现实的局限,加入自己的自由想象和创新方法。我认为这也应该就是后印象派的源起之处。
(Landscape with Ploughed Fields, 1889, by van Gogh)
梵高的画并非全部是忧郁的,也有充满热情和明朗情绪的。可是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作品透露出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这里有梵高写给弟弟Theo信中的一段话: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对于梵高作品里涌现出来的这样的“太阳”、“麦田”、“苹果树”和“滔滔的人”,我作为一个读者、一个艺术作品内置情绪的接受者,对之毫无抵抗力。第一时间就被那扑面而来的艺术魅力捕获的那个人,应该是我。小爱可能会说是她,呵呵。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rles, January 1889, by van Gogh)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梵高作品的好处,那无疑就是让人逃无可逃的感染力——从每一笔满含真挚的impasto,到情感涌动的构图。读者的情感哪怕如同山上坚硬的石头,也会被那火热的喷发融为岩浆。。。。。。
当初梵高构思《星空》时,他正在读美国诗人Walt Whitman的诗集。诗集里有一首诗描述了类似的景象。后来,美国歌手Don McLean被他的《星空》深深打动,写了下面这首《Vincent》(或者就叫“Starry Starry Night”)。不知道别人听了怎样,我听了以后,(不怕被笑话),眼眶湿润。。。。。。再听,还是眼眶湿润。。。。。。
把这首歌放在这里分享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di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现在试着来比较一下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先说一句总结性的话,我认为无论后印象派的脚步走的有多远,它总是踏着印象派的足迹开始的。也就是说,无论后印象派如何变化,在一个基本点上是与印象派一致的。这个基本点就是基本绘画风格。
印象派绘画的基本风格是什么?我姑且把这种风格称作“另类视觉”,或者称作“视觉自由和解放”的风格吧。正是这种视觉自由风格,不仅为视觉艺术另辟蹊径,而且奠定了后印象派以及现代艺术的路向。这个路向将艺术表现的关注点从“客观”转为“主观”,艺术的使命从“仿真”(对自然现实的模拟)转而被理解为“倾情”(内心情感的倾诉)。我认为现代艺术其实是印象派开始的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演变过程。
(Irises, by van Gogh)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试着列出两者的几个异同点:
印象派着重表现基于现实景观和日常物体的光影和色彩;后印象派在此基础上更着重于以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所谓“内心的情感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因人而异。所以后印象派严格来说并没有统一的艺术规则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画家个人的独特理解和情感,比如塞尚的作品比较凝重沉着,观察细致;而梵高的作品则运用强烈的表现技巧来表达自己极度的情感。
如果熟悉莫奈,就知道他的绘画基本摒除了以线条勾勒物体轮廓,或者运用平涂色彩的方法;而后印象派比如上面看到的《星空》则充满了线条。后印象派以及源出的各种流派,则以平涂法加线条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几何形状。
(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by van Gogh)
雷诺阿说过:“绘画中存在着某种无法解释的东西,而这种无法解释的东西又恰恰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你打算用一些艺术理论去解释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艺术理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然而,我认为无论如何,只要多看多想,那种无法解释的东西还是多少会有脉络出现,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知觉系统里的。尽管有时还会不易言表,潜藏的那个脉络还是可以把理解串成一个整体。况且这过程本身也是艺术魅力的一部分。
(The Church at Auvers, 1890, by van Gogh)
迸落在你灰蓝的调色板
走进一个明丽的夏天
我找寻你
普照我黯淡的灵魂
在大山巍峨的身影里
你描绘着树木和水仙
捕捉着风里的冰寒
到你画布的空间
现在我懂了
那你想要诉说的
你如何为你的明白痛苦
你如何想要忘了这些
但没有人听你
没有人懂你
虽然他们现在愿意
星光灿烂灿烂的夜晚
燃烧的花朵象明亮的火焰
漫卷的云和暮紫的雾霭
映在你中国蓝的眼睛里
光色迷幻
旭日里琥珀色的麦田
风霜的线条里隐藏着痛楚的脸
在你的笔下凸现
现在我懂了
那你想要诉说的
你如何为你的明白痛苦
你多么想忘记这些
但没有人听你
没有人懂你
他们不会爱你
但你的爱却无法回避
当希望在你的眼睛里幻灭
在一个星光灿烂灿烂的夜晚
你熄灭了你的生命
象一个悲伤的情人
你知道吗文森特
这世上再没有人能看到
闪耀如你眼中的波澜
星光灿烂灿烂的夜晚
肖像们悬挂在空空的墙垣
那些画中的无名氏
俯看着这真实的人间
那些你遇到的
衣衫褴褛的人
在那个贫困潦倒的世界里
那些血色的玫瑰和冰色的刺
那些堆积的谎言和温柔的初雪
现在我懂了
那些你想要诉说的
你如何为你的明白痛苦
你如何想离开这些
世人不懂你
世人仍不懂你
也许永远如此
有机会可否把你的翻译贴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