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周山夜话

历史如小姑娘出门,任人打扮; 未来像大姑娘待嫁,世事难料
个人资料
布周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评习总书记的讲话(二):“邓小平理论”可能有较严重的缺陷(修订版)

(2019-01-02 00:59:45) 下一个

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官方的角度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并对中共今后执政路线等做了展望和规划。这篇讲话特别是后半部分,充满了正能量,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这篇讲话中也存在着少数缺憾。比如,对宣传了四十年的“邓小平理论”,在习总书记的讲话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十分遗憾的是,这个理论可能存在较严重缺陷。这是本篇帖子要重点讨论的。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

“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关“邓小平理论”,中共前几任领导人都有过很好的论述。习总书记的论述基本沿用了前任领导人的说法。如果将赞美的部分去掉,似乎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概括成一个观点,既“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虽然这个观点流行了四十年,但还要遗憾地说,这个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也不符合四十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

大家知道,除非像鲁滨逊那样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工业生产离不开工人群体、企业家和商贩;农民种地虽然可以一家一户,也离不开卖种子农药的商贩,离不开收购农产品的官员或商人;还有层层的政府机构,进行税收和管理。所以任何人的生产,都必定与其他人发生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后面,则是货币或物资的交换。只要人与人之间有这种关系存在,就会有矛盾和斗争。换句话讲,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关系。纯粹的“生产”、纯粹的“经济建设”是不存在的。

在私有制为主、贫富差别较大的社会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阶级社会里,人与人的这种矛盾和斗争,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尽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对工人、农民和其它劳动者来说,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无处不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点,不管白猫黑猫只抓老鼠,试图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分开,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是有分工的。执政党高层,政府官员等等属于上层建筑。这一部分人不直接参与生产和经济活动。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部分人要参与生产的计划和管理,因此同生产和经济的联系相对比较紧密。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完成的,这部分人同直接生产活动联系更少。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就是基本取消计划经济模式,建设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政经分离”,要求执政党高层,政府官员更少参与生产和经济活动。显然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中共上层“抓经济”的观点是相悖的。

很多人把阶级斗争理解为文革中的“政治运动”等。实际上文革中喊口号、贴大字报、甚至武斗,这些不一定是阶级斗争。例如文革中群众斗群众,就不是阶级斗争。历史上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国军队同日本军队的战争,打得十分残酷,但也不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迫进行生产资料转移。比如,中国上世纪四十年代打土豪分田地,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这就是阶级斗争了。反过来说,将生产资料由公有制变私有制,也是赤裸裸的阶级斗争。可以说,只要社会出现强迫进行的生产资料转移,就一定有阶级斗争存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变换才是阶级斗争的目的,也可以说是阶级斗争的本质。

再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事实。四十年来中共上层,直接抓了多少生产?直接搞了多少建设?是生产了一根螺丝钉,还是织了一寸布,还是种出来一斤稻米?可以说基本没有。中共上层做为执政党,做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解散人民公社,分田单干,卖掉中央和地方几万家国企和集体企业,在现存的国企中强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搞股份制,引进外资企业让中国工人为洋企业家打工等等。如果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这些统统是在进行生产资料的大转移,也就是说把土地农具、厂房设备、原料资金等等动产和不动产,由原来的工人公有和农民公有,变为中共官僚集团所有,以及“企业家”“种田大户”等私有。相当数量的中共高层和他们的子女、以及民营企业家、知识界精英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少数中共高层家族和部分民营企业家已经富可敌国了。因此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阶级斗争的四十年,而不是所谓“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四十年。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看,“邓小平理论”都有较严重的缺陷。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很多人认为这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实际上这是比较严重的误解。为什么旧中国长期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没有实现经济的大发展,而改革开放同样搞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归结于以下几条因素:一是毛时代留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四十年经济大发展的工业物质基础;二是毛时代留下的两弹一星和较强大的军队,这是四十年经济大发展的国家安全基础;三是毛时代给中共留下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这使亿万工人和农民在生产资料被剥夺、遭受剥削的四十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信任中共,这是四十年经济大发展的精神基础。当然在私有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任已经越来越少;四是毛时代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使中国涌现出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高素质劳动者群体,这是四十年经济大发展的劳动力基础;五是毛时代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这是中国四十年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基础。以上的五条因素较圆满的回答了,为什么旧中国长期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没有实现经济大发展,而改革开放却带来了经济大发展的问题。那么“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没有正面作用?事实求是地讲还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

有人误解或歪曲毛“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本意,认为毛要一刻不停地搞阶级斗争、不搞生产建设。实际上毛在总结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四、五年一选举”周期性地调整上层建筑;总结了前苏联从上层建筑开始逐渐变为“修正主义”而无法自我纠错;总结了中国四九年后上层建筑调整的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后,提出了“文革七、八年来一次”,“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观点。每次“大治”期间大约有七、八年,在这个期间应该集中精力“抓革命促生产”,认为这基本符合中国社会较独特的发展规律。换句话说,西方国家以四、五年为周期,采用资本为基础的“小民主”来调整上层建筑。而毛设想中国可以七、八年为周期,用文革“大民主”的办法调整上层建筑。虽然“邓小平理论”有较多的负面作用,但这个理论的提出,在客观上正好顺应了这个周期,及时结束了中国上层建筑调整阶段、进入到“大治”阶段,使中国经济大发展有了时间条件。这大概是“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少数正面作用之一。最后要顺便指出,如果把89年政治风波、整党、反腐等重大政治事件看成是中国上层建筑的调整,那么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大致符合毛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上层建筑周期性调整的规律,只是这种上层建筑调整的方向和方式有差异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