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历经过文革的老一辈人还在,对文革的评价就无法取得共识,对文革的争论就会继续下去。这是为什么?文革是两部分人的对立和斗争,有被批判的人,就有开展批判的人;有被贴大字报的人,就有贴大字报的人;有被抄家的人,就有抄家的人,等等。那么是什么人挨整?挨整的人主要是老干部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如果读一下文革后期的中共文件,就知道文革的斗争对像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并不是文革的主要对像,文革主要斗争对像是那些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老干部。
那么是谁来斗争这些老干部?当时没有中纪委也没有反贪局等官方机构,当时的做法是“发动群众”来斗争老干部,群众就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学生,也就是现在官方说的低端人口。所以老干部们在文革中日子不好过,可是全体低端人口在文革中的政治地位,实际上被提高了,加上经济上贫富差别很小,那些年可以说比较扬眉吐气。据说工人出身的人“找对象”都比较容易。当然冲在斗争第一线的是一些造反派骨干,也有少数流氓地痞。但事实求是地说,文革中绝大多数低端人口是逍遥派。看着平日作威作福的老干部们被整,有同情的,也有迷茫的,也有叫好的,就跟看场大戏差不多。
那么挨整的人到底有多少?当年干部队伍远不及现在这么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也小很多。这两种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小。毛在文革前的一次讲话中说县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那么满打满算老干部们不到一百万。七七年恢复高考,连本科大专中专一起,招生才二十几万,不到三十万。假设前几届工农兵学生同七七级学生一样多,那么在校生大约只有一百二十万。老师的数量比学生少,就算四个学生一个老师,文革中高校和中专的老师也就是三十几万而已。当然还要算上科研部门和厂矿中的知识分子,怎么算也就是一两百万人。一百万老干部加一两百万知识分子,最多也就三百万人。算一下,这三百万高端人口只占当时七亿人口的千分之四多一点。而且知识分子中很多人也是“革命派”,“反动学术权威”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端人口”来说,文革谈不上是什么灾难,最多只是购物有些困难、思想有些迷惑而已。虽然有些地方有武斗,出现治安混乱,但是直接参与武斗的人很 少,而且发生武斗的时期很短,绝大多数地区最多一两年、最少只有几个月,就被当局制止了。
文革结束后,老干部们掌握了全国各级党政军大权,凭借着话语权,对文革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宣传文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文革是法西斯暴行,文革堪比南京大屠杀,等等。说实在的,对挨整老干部和部分知识分子来说,从个人角度上来看这样说也不错。很多回忆文章和影视作品,对文革进行了十分悲惨的描述,相信很多都是真实的。但无论怎样,相对于七亿人来说,挨整的毕竟是相对少数,不是文革的全貌,绝大多数人在文革中的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而低端人口没有话语权,也犯不着同官方的喉舌去争论。所以国内舆论界“妖魔化文革”进行了四十年,大家见怪不怪,“文革是灾难”好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最近几年发生了几件大事,极大地动摇了这样的“共识”。第一件是中共的大规模腐败被揭露,腐败官员级别之高,腐败官员数量之多,腐败金额之大都是空前的。这些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端人口极具震撼性,而且很容易让人联系到文革。文革整的是走资派,而以老干部为代表的走资派加上他们家红二代红三代,不就是如今这些腐败官员吗?如果文革整的是贪官,那么文革的目标还是大部分正确吧,至于武斗等等最多是枝节问题。再说对百分之九十九点六的低端人口来说,文革中并没有挨整只是看场戏而已,凭什么要跟着千分之几的老干部一把鼻涕一把泪控诉文革?
第二件是手机的大普及,特别是在低端人口中的大普及,不要说打工族,连捡菜叶子的老太婆怀里都揣着块手机。手机和过去的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等不同,你可以说,我也可以说。过去信息是单向传送的,如今是双向的,低端人口都可以说话了。官方可以灌输,低端人口也可以吐槽。官方可以“妖魔化文革”,低端人口也可以说说文革中自己的真实生活。因此文革越来越没有“共识”,对文革的争论越来越多。
第三件事影响比较大。习总主政后,对文革逐渐地进行了重新评价。先是说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后来又说文革是“艰难探索”,实际上否定了文革是“灾难”的结论。当然这种对文革的重新评价不是大张旗鼓的,而是十分低调和十分渐进的。这样做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国内舆论界影响似乎并不大,低端人口和精英阶层似乎也都接受这样的重新评价。海外的情况有些不同,很多人反映很强烈,不能接受这样的重新评价。
这三件事的效果是一致的,这就是对文革重新评价、重新思考的人越来越多,对文革持否定态度的人越来越少。当然这两部分人都很难说服对方,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不时有激烈的交锋。所以说只要历经过文革的两部分人还在世,对文革的评价就无法取得共识,对文革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66年文革到现在已经有52年,如果有人文革开始那年18岁,现在也有70岁了。要想让文革争论平息下来,估计要等十年、二十年后,历经过文革的老一辈人都不在了,才有这个可能。到那时人们对文革的评价才能真正形成共识,对文革的争论才能逐渐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