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家的路(四)

(2005-12-14 19:39:56) 下一个
在英国看电视,通常觉得他们把一点事情可以说得很认真。就拿禽流感说,记得那天的新闻是说“英国发现第一例禽流感”,其实是一只鹦鹉在过海关前被发现有病,就地处理了。但新闻却炒得沸沸扬扬。听到的人状态也大多麻木了,基本不认真。不过结果是买鸡的人大概是少了一点。 回家一听,是哪些省因为禽流感死了人,说哪一天发病,哪一天死亡,有过禽类的接触史,但是还没有发现有人传人的现象。我听了吓一跳:大新闻阿!死人了阿!不过,其它人听得都很麻木的,基本不认真。最多是不愿意买鸡肉。我掐指算算,十多亿人死四个,平均三亿一个,要是均到英国那几千万人,大概等于一个没死,效果是差不多的。。。 后来是说哈尔滨因为松花江的污染停水了四天,相应时间的英国新闻是英国某地下大雪,很多人不得不把车放在路边步行回家---多么平静安详的国家阿! 记得一个PANAROMA的头头和我说过,说中国的记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记者,因为有那么多可以做的好题目,跟前老有新闻,说点什么都是大新闻,而在英国太无聊,总是在“挖掘”选题,比如说去悄悄看看人家公司的帐目,看看有什么大的波动,就进行调查,或许就有题目做了。。。如果我不是相信他完全是从专业角度看的,这话想起来几乎是讽刺。 一个高速发展的地方,必定是一个新闻辈出的地方,而新闻辈出的地方,往往就是问题不断的地方。我和我妈妈说,哈尔滨这个事情未免太恶心,怎么能有这样大的事故阿。我妈妈若无其事地说:那工人素质低,开错了闸门了。我说可是后果太不好了。我妈妈说,对,国家的那个局长不是辞职了吗。这段谈话就结束了,基本上,我的感觉是:我是小地方来的,有点事情就大惊小怪;我妈就是个北京普通老百姓,可比我见过世面多了:) 说心里话,我知道英国记者会怎样报道这个事情,不用看BBC我就知道了,如果要做,按照他们的标准和习惯:不把这个政府几乎掀翻了,或者干脆掀翻了不算记者尽职。我还知道这中间不知道掩盖了多少事情,可以做多少文章。问题是,我发现,其实,这里大家不CARE。 事故每天都在发生,但生活每天都在前进,发展可能跑得比事故快! 我们可能是可以挖掘问题,但是给谁看?我们也许可以掀点轩然大波什么的,不过可能下一个事故又发生了,大家就把前一个淡忘了,我们在这里抱着一个事情折腾,为了谁?谁顾的上啊? 只有在那样淡定安宁的社会里,才有深度报道,我想,只有在那里,大家,甚至社会才可以就一个问题,讨论方方面面,社会管理的,道德伦理的。。。而在呼啸前进的地方,就完全不是那样。可以看到的是,食堂科在贴出智能卡的使用流程的图表,银行的叫号系统改造得英国一样;立交桥的施工地点一应防护措施在履行欧洲标准;长安街上跑上了一个能装300人的大公共汽车,而三环上的公车利用清华大学的技术换成了电力环保型的。哪件事情放英国不是一堆新闻啊。其实正面新闻也是说不过来的,也没人指望你说,说有什么用啊,快干活! 在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世界里,真的没法用英国人的想法去想去做。甚至没有讨论对象:假如有人愿意耐心听我说一只英国鹦鹉的事情---哈哈,我也根本不会去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