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的影评书评公众号: 圆圆其说

我读我写,因为我试着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沧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并不孤独。
个人资料
两者之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巨人的陨落” - 百年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复盘推演

(2017-06-25 20:00:35) 下一个

现如今,能有精力和时间来阅读长达一两千页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这书的广词实在厉害: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小说。下面列着几行小字,两次登上纽约时报说畅销榜第一名。16国争相出版,10周全球销量突破200万册。这个信息分明在挑战人,如果你还没读过它,那你就彻底OUT了。同时又巧妙地暗示说,这书好看得会让人甘愿通宵达旦。

查看了一下书的作者肯.福莱特(Ken Follett),英国的悬疑小说和历史小说家,1978年成名以来,他的小说售出了将近1亿5千万本。2010年代,肯.莱特创作了纪三部曲系列:《巨人的陨落》、《世界之冬》、《永恒边缘》,分别概括了上纪的一战,二战,和美苏之间的冷战。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有那么大的野心和实力去涵盖如此宽阔的时空,并在全世界拥有那么多的粉丝?害人的好奇心,让我做好了牺牲三个通宵的准备。

翻开这部名叫"巨人的陨落"(Fall of Giants)长篇历史小说,跨幅从1911年到1918年,除了重点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包括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一战后英国的权运动和工党崛起等重要的历史时刻。煌煌巨著开篇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1911622日, 乔治五世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那天,比利.威廉姆思在南威尔士下了井。"

这样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陈述,从一开局便设下整了部书的基调不可调和的矛盾两端,边是开创温莎王朝的国王加冕,一边是不满十四岁的贫困少年去煤矿下工。做为历史说家,福莱特和课堂上学术界的历史专家不同,在小说的虚构空间里,他能任意走入皇室的寝宫,入座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去倾听他们各自的私密和担忧。做为历史的观者,福莱特像高明的导演一样,从不同角度架设了镜头,同时追踪着参战各国的上层精英和下层贫民,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尝试对这场几乎影响了全人类的战争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再现。

福莱特文笔最厉害之处,就是能在不同视角之间流畅的跳跃转换过巧妙的剪接,将磅礴浩瀚的历史资料编织起一个庞大的故事网络在真实的史料中夹杂一些遍布世界的虚构人物,由他们之间的爱恨情愁去推动故事的发展,让人阅读起来既有历史的严谨,又不失小说的娱乐。比如,第一章中在一战前夕的一场宴会,就把书中最重要的角色串连在一起财富排名英国第九位的菲茨赫波特伯爵在乡下的府邸忙得不可开交,因为英国国王和皇后将要来家里做客。为了使宴会不过于烦闷,菲茨邀请了德国外交官沃尔特,奥匈帝国的皇亲罗伯特,美国总统的私人助理格斯,加上菲茨的太太碧是俄国沙皇的公主,如此几个最重要的同盟国和国的要员都聚在了宴会上。

间的对话尤其精彩,即使在非正式的外交场合,各国的使臣们在不冒犯别人又不委屈自己之间的分寸拿捏不能有半点偏差。光杯酒影中试探着对方的观点和底线的同时,又得小心不能踩踏到对方的痛处德国皇帝不相信德国比英国弱小是上帝的旨意;俄国的沙皇不乐意见到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过多的干涉。各国之间呼之欲出的冲突,即使用文明世界里最圆滑周到的礼仪也很难掩盖。

除了大国之间的博弈,英国国内的矛盾也是风云迭起正当菲茨在庄园里大宴宾客际,他领地上的矿区发生了爆炸。虽然由国王出面对矿工受难家属表示了慰问,但没有得到妥善安置的矿工很快又组织起了罢工。做为铁杆保守党热衷于维护传统的菲茨认为如果不对矿工严加管束,那么法国贵族被推上断头台的历史就会在英国重演。而站在他对立面的工会领袖却认为只有工人阶级的革命才能加速资本主制度的灭亡。这两个几乎没有任何共识的阶层却因为一个女人而被连接了起来。菲茨的女管家艾瑟尔和英俊的菲茨在酒窖里发生了暧昧,可艾瑟尔的父兄正是在领头罢工的人。这使得夹在他们中间的艾瑟尔时时遭遇左右为难的困境。另一个充当男人之间调和剂的是菲茨的妹妹茉黛她在宴会上和德国外交官沃尔特的重逢,使得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而此刻德国和英国之间在军事和贸易上的摩擦日益加重,使得两人之间刚刚萌芽的爱情随时有步罗密欧与朱丽叶后尘的危险。

这次为国王精心安排的宴会,虽然因为矿井的爆炸而不欢而散,但却让各国的利益代表有了粉墨登场,陈述各自立场的机会。暗藏的风云变幻中,两段仇家之间不时宜的罗曼史,让战神和爱神之间的较量份外引人注目。在开篇一百页之内,你就会暗自庆幸自己找到了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行文至此,无限的发展可能让你怀疑,手里这部书,会不会就是现代版的"战争与和平"? 再不济,如果能再出本"乱世佳人" (Gone with Wind),也是赏心悦事。

虽然爱情和战争,永远是人类的两大主题但男女作家的关注点往往会有明显的不同。再往下看,不难发现浪漫在这本书里不过是西装上领结一般的点缀,福莱特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各个国家和利益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角力上。严密准的逻辑思维,作者一步一步地重新推演了这盘一百年前留下的残局。各方优劣形势的对比,得失的关键,纵然窥破哪里被人围成了死劫,哪里是可以逃出生天的活眼,机会却稍纵即逝,瞬息万变。

回看这场约6,500萬人参战,超过1,600萬人丧生,让欧洲各国遭受到重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从课本上得到的只有冰冷的数字和地图虽然有了电影电视的视觉辅助,我们也不过是对战争的血腥残酷多了些感性认识。即使是役最高决策人所写的回忆录,也只局限于他个人的一己之见。对于多国参加的世界大战,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作者却从历史长河中抽离出来,尽可能保持客观的中立,360度的广角镜注视着这个满了友谊和仇恨,结盟和战争,凌乱却又无奈的世界。

虽然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巴尔干半岛上针对奥匈帝国王储的暗杀直接导致了一战。但冰冻三尺,我们却不知引发新仇旧恨的严寒来自何方虽然听说十月革命全仰仗列宁的英明领导,却不曾想过,十月革命胜利是由于俄国数百万士兵正胶着于和德国的战事而导致了后方空虚。当时在欧洲已经流亡了十七年的列宁,是受了德国皇帝的资助和帮忙才返回俄国。而德国人帮助列宁的交换条件就是取代沙皇后的新政府要和德国休兵好让德国人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法国。一切都是交易和时机合力后的结果

说穿了,战争不过是被人拿着正义做挡箭牌,背后对利益的重新洗牌。一战前的英国垄断着金融和原材料市场,把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都纳入了它的版图之下。而当时德国却因为国内市场狭小而无法发展。老二跃跃欲试要当老大,老大要防守巩固自己的地位。塞而维亚要自治,所以杀了奥地利的未来继承人。奥地利向塞而维亚宣战,导致对塞而维亚有了进取之心的俄国往边境调集了百万大军。德国向俄国发出的最后警告,被俄国置之不理。表面上法国参战,是因为遵守之前和俄国缔结的合约。暗地里,法国早就憋着气想夺回几十年前普法战争期间被德国抢走的两块土地。德国不希望和法,俄两边同时战,决定先取法国,而最快的进攻路线就是途径比利时。做为当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正式对德国宣战。

开战前,曾经有多次机会和节点,可能阻止挽回战争的发生。然而各国的当局者,从各自的利益出寻求对自身最为有利的行动方案。而当对战抗衡的模式一旦开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势发展便再不受单方或个人的控制。在各国的合力之下,一起把欧洲推入了战争的深渊。

庞杂宏大的场景,数头并进的叙述,居然在福莱特的笔下丝毫不乱。"巨人的陨落"一书中,不仅再现了一战期间的重要战役,对各国外交决策前后的思潮辩论也极为精彩。唯一可以挑剔的是福莱特对人物的脸谱化处理,比如贵族的傲慢,工人的激进。尤其是几场头重脚轻的爱情,不得不让人相信,福莱特对历史的照诣要比文字上的功力更为深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strologer07 回复 悄悄话 你的读书笔记是我必看的文章之一,谢谢分享。

我喜欢音乐,刚刚发现一个歌曲,非常喜欢,特意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圆圆有兴趣,可以去这里看看: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371/201706/27474.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