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的影评书评公众号: 圆圆其说

我读我写,因为我试着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沧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并不孤独。
个人资料
两者之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以朱朝阳为例 -看'有毒的父母'对人的影响

(2020-07-11 22:58:16) 下一个

最近大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让人看得憋屈揪心,一个主要原因,它是从孩子
的视角来讲述的故事。和其它的悬疑片不同,重点不在分析推理谁是凶手,而是让
你亲眼目睹恶的种子何时播种,如何发芽,直至枝繁叶茂,生出恶之花的全过程。

很多声音开始议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这题目放在以前,近乎禁忌。在"以孝为先
"两千年之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早成定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看剧
中朱朝阳和父母的两场戏。

第一场: 临睡前,孩子正躺在床上看书,母亲拿了一杯热牛奶进来让他喝。孩子谢
谢后说他等会儿喝。妈妈于是坐下不走,"你怎么还不喝?"
"我想过会儿再喝。"
"喝吧, 不烫。喝完了早点睡觉,我好洗杯子。"
孩子叹口气,勉强吸一口,又将牛奶放回桌上,"我自己会洗杯子。"
母亲瞬间翻脸。一把扯下孩子的耳机,将他手中的书丢去一边,"你现在长大了,自
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你怪妈妈没有照顾好你是吗?"
"妈,我没有怪。" 孩子皱着眉头,终于选择屈服。他大口大口吞咽,将奶一饮而尽。

母亲又心软了,伸手想擦去儿子唇边的奶印。儿子本能偏过头躲开。恼羞成怒的母
亲,两只手同时用力按在儿子脸上,直到把儿子的脸搓揉到变形。"你懂什么? 你现
在只管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不过三两分钟的视频,却让人看得心惊肉跳。这个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孩子和母亲
之间的争斗,语速从慢到快,声音从弱到强,行为从爱怜到失控,面目从友善到狰
狞。爱恨交织的纠缠,居然被一帧一帧定格凝固成画面,直观却真实地呈现在我们
面前。让人无处不遁形。

第二场: 离异后的父亲已经从朱朝阳的生命中消失了很久,这次却主动约儿子去小
店吃冰。两人愉快地聊着家常,直至父亲问了一个问题,"你妹妹少年宫出事那天,
你是不是跟着她?"。

起了戒心的孩子收回了笑容,"如果你今天是要问这事,其实不用破费的。"  趁父
亲去洗手间,朱朝阳把父亲刚送给自己的泳镜放回到父亲的手提包里,却发现藏在
包里的小型录音机正在录音。今日的邀约,原是为了套录口供当做犯罪证据。孩子
装着若无其事与父亲撒娇叙旧,"你们离婚时,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为你还能带
着我去游泳。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不够好。我想,如果那时我更懂事,你们是
不是就不会分开了。" 父子表面上的其乐融融,内里的算计却如同飞入了苍蝇的糖
水,令人难以下咽。

家庭,本该是传递爱和温暖的地方,但也可能孕育着恨和伤害。孩子从一出生,就
只能依附父母而活着。 除了衣食,父母更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和情感交流的渠道。
有些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了爱和尊重,而在另一些家庭里,泡制的却是恐惧和负罪
感。面对父母传递的负面情绪,毫无防范能力的孩童无力反抗,也无处逃避。为了
生存,他们习惯于放弃自己的意志尊严和喜好。幼小的生命力在还没舒展之前,就
已经被涂抹成近乎死亡的黑色。而这种压抑的不适,会像恶梦一般长久地侵扰着孩
子,直至成年,甚至影响其漫长的一生。

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在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
榜首的" 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 一书中,利用她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案例,
分析了各种有毒父母的对子女的伤害,以及对子女成年之后的持续影响。

苏珊对有毒父母的界定很简单,他们秉持着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观念,始终支配着孩
子的生活。如果家长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在"隐秘的角
落"中呈现的父母,也正是书中列举的有毒父母里常见的两种类型。

剧中的母亲代表的是操控型父母 。他们秉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逻辑,习惯用
自己的意愿取代孩子的意愿。操控孩子的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控制中常常
包含威胁和恐吓的意味。"如果你不听我的,你就不再是这个家的一员!""按我说的
做,不然我再也不给你钱花!" 而间接的操控则会伪装成关心。常见的说辞有“这
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的将来”。不论何种方式,传递的信息都一
样,"你的意见毫无价值,你的需求和愿望也无关紧要"。

身处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权力失衡。由于没有足够的思考
和成长的空间,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肯定和鼓励,长大后往往会变得焦虑和胆怯,
不敢去尝试和探索外部的世界。孩子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存在的独立个体,也
不懂得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甚至在步入青春期和成人期之后,深植内心
的无力感仍然使他们无法摆脱来自父母的管控。

剧中的父亲属于消失型父母。所谓消失,指的不光是由于离婚或离世造成的与孩子
的分离。 更多消失型的父母,明明人在那里,或忙事业或关注自身,在养育孩子的
投入上长期处于缺席状态。

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更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以及来自家长正面积极
的鼓励和指导。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会让孩子心里产生极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虚
感。如果孩子经常无人陪伴,缺少关爱和照料,就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由于他们
的思想,情感以及需求从未得到过任何鼓励和回应,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趋向模糊
 。往往不清楚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父母缺失的情形下成长的孩子,不得不过早地成熟起来,代替父母履行家长的职
责。既然自己对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孩子便学着彻底否认自己有需求这回事,以
此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受伤的孩子将会带着这种缺憾步入成年,陷入一个渴
望关爱却又自我封闭的怪圈中。

不管童年曾经遭遇过何种经历,在中毒家庭中长大的成年子女,往往表现出相似的
症状:由于自尊心受损而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这在很大答程度上来源他们自觉
或不自觉地因为父母的虐待而自责,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甚至一无是处。而自信心
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反过来也将影响他们成年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和全世界的格局。

试想那些类似朱朝阳的孩子们,在经历了充斥着焦虑紧张,疏远冷淡,欺骗算计的
童年之后,负面的情绪将在他们的心里慢慢沉淀。他们会对所有人做最坏的设想,
为了防止自己像童年时一样被再次伤害或抛弃,他们会用情感的铠甲将自己武装起
来,不让任何人靠近。而这也就奠定了他们今后生活的基调:破裂的关系,缺失的
自信,难以抗拒的哀伤以及无处发泄的怒火。

当有毒的父母给孩子施压,用种种方式试图控制他们时,通常孩子们只有两条路可
走:屈服或者叛逆。投降的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地屈服,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
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叛逆型的孩子会对父母大吼大叫,或者与父母形同陌路。两
种截然相反的表现,但实质上却反映出孩子对父母纠缠难解的关系。只要孩子对父
母的反应强烈(无论顺从或抵触),就意味着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别人的手上,
也就给了对方掌控你的巨大能量。

成长后的孩子,与其沉溺过去,不如改变未来。 在"有毒的父母"一书中,作者对如
何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构建与父母和他人相处的新模式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和行为
策略。

1.一切的改变从观念开始。由于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认可,这使他们不能按
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如果当把父母的感受当作自己人生决定的标准时,就等于放弃
了你的选择权。只有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才算迈出掌控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2.学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Non-defensive Response)。不管父母对你作何评价,也
要保持自我价值感。无须为自己辩护,无须道歉,证明或解释。放弃“让父母明白
自己”的无谓努力。不再让对方的负面评价将自己拉入自我怀疑的深渊。在与对方
发生分歧时,尽可能采取非辩护性回应,诸如:
"噢,我明白了。"
"这是你的观点。"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赞同这一点。"

3. 表明自身立场 (Position Statement)。 向父母明确表达你的想法和信念,告诉
他们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能商量,什么没商
量等等。小到对某部新电影的看法,大到你对生活的基本信念。这样一来,等于公
开告知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并请对方尊重自己的领地。

4. 正视内心的情绪。愤怒和悲伤,是人在面对失去时正常的反应。受伤的孩子,每
天都在经历失去,却已经习惯了将情绪压抑在心底。他们失去的,可能是父母的关
爱,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信任,失去了快乐和童真。只有认清自己的情绪,在亲
子关系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才能把自己从顺从妥协害怕父母的陈旧的关
系模式中解放出来。

5.释放自己。中毒的儿童,即使在成年之后,往往依然身陷在与父母的爱恨纠结中。
一次又一次试图改变父母,试图改变结局,却注定了徒劳无功。在和父母的权力游
戏中,能让自己唯一获得解脱的方法,就是放弃抗争。不必像个无助的孩子,继续
等待父母发放的许可。

曾经孩童总会长大。曾经的争斗,也终将成为过去。平静接受不能改变的,勇敢推
动还能改变的。只有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获得最终的自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华社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有的父母对某个子女的偏心也造成了很多小孩的心理阴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