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岁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正文

被忘却的挹江门

(2025-08-18 15:04:05) 下一个

南京明城墙开在长江边上的挹江门并不是朱皇帝规划设立的城门,相反它很迟才破墙动工,在民十的1921年,为了方便下关码头和火车站的客旅进出。这就是为什么在周家兄弟所有关于江南水师学堂的文字里你看不到挹江门,看到的是清朝顺治年间开凿的仪凤门。仪凤门在挹江门以北,他兄弟俩搭乘江轮来南京上学,在下关码头上岸,从仪凤门入城。

民国十年开凿的城门单孔,主持工程的是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韩是泰州人,几分可笑地想要在古城勒石留迹。他为城门取名海陵门,海陵是泰州的古称。可是他那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民国政府的文官们,1927年定都南京,一上来就把他的海陵门题额凿去了,以整顿首都风气的名义。城门易名挹江门,挹为用器具舀。一门如勺,舀取江流万里涛,名字取得十足文官气质。这一回由戴季陶书写门券,他是考试院院长。1931年单孔城门扩建为三孔券的门,变三把勺子了,仍然叫挹江门。

八十年代在挹江门外建渡江胜利纪念碑,巨大的船帆形状,纪念1949年百万雄师从此城门入城。解放军进城没有遇到抵抗,电影《渡江侦察记》里的战斗场面发生在江阴一带,距离南京远着呢。石碑纪念的是一场安安静静的进城。然而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在1937年,这里曾经有过一场酷烈的出城,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阿垅1939年写长篇纪实体小说《南京》,2005年被改名《南京血祭》出版。血证、血祭是现今的潮流,当年就只是不加渲染的《南京》。小说在1940年获得重庆举办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长篇小说征文奖,隔着大半个世纪这个奖项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它为小说的真实性背书。写作发生在城陷后两年,评奖在第三年,评的人绝不会允许写的人像今天的一些作者那样胡编乱造,整形出道德高尚的妓女和训练有素的士兵。

小说第八章写人们怎样逃出城去,我也是在这一章里才看到了挹江门。下面是照抄:

“挹江门的三个城门只开着半个,其余给沙包填塞起来。守城的部队拒绝让人通过,一枪一枪的向天空射击。人群中充满了詈骂和吵嚷。

但是,人们终于向城外冲出,前面的跌倒了,后面的马上踏过去。

守城部队向溃乱的人群射击,机关枪扫来扫去。溃乱的人群里也开了枪,城上城下到处是枪声,秩序更混乱、更拥挤。人倒下去,后面的脚马上踏住了鼻子,涌出的血向咽喉倒灌,另一只脚又踏到眼上来......人倒下去、倒下去,在脚下像秋虫一样呻吟,在人堆里嚎哭。人们要拼命冲出去,冲出去......

"上面命令我们退的!“
”上面命令一律不许通过!“

人倒下去,人冲出去......

很快,那半个开着的城门给死人和半活着的人填塞起来,愈积愈厚。

三辆轻战车开足马力冲突着,把前面的人波浪一样冲开,把一些人压倒,在人身上轧过去,履带被染红,糜烂的血肉像雨后的泥浆一样飞溅。被激怒的兵叫骂着,向它开枪,但它已疾驰而去,在前面人铺的道路上颠簸着。

城门差不多有十公尺高,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小孔,走在人身的斜坡上要弯着腰才能通过。

一匹马被埋在人堆里,露出头激烈的悲嘶,鬃毛分披的长颈像要把自己从悲惨的命运中挣拔出来,” 

马的命运,逃到江边的人的命运,我就不再往下抄了。我第一次读到时被城门变成一个小孔惊呆了,因为不敢相信而产生怀疑。之后我在其它的书写中找到同样的描述,讲到战车,讲到尸体几乎堆积到了城门顶,求生的人群、个人都变得可怕。作者用的词不是疯狂而是可怕。于是我不得不相信,在陷落的前夜,挹江门沦为人间炼狱。

我的阅读经验有限,局限里得到一个印象,在那一场城的陷落中挹江门发生的事最惨烈和残酷。

可是,人们好似已经忘掉了。单单忘掉了挹江门。在文学城的这些年,我好像没见过有人谈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的链接。74师师长王耀武(后来他提拔的张灵甫接任军长)的一段叙述中提到一匹马:
“有一辆马车挤翻在地下,人们光顾逃命,宁肯踩着马越过车而去,也没有人将倒在城门下妨碍行之的马和车拉开。” -- 阿垅《南京》也写了一匹马:“一匹马被埋在人堆里,露出头激烈的悲嘶,鬃毛分披的长颈像要把自己从悲惨的命运中挣拔出来,” 王耀武旁证阿垅的写实性。
反观那个网上专家,他在讲“海军部警戒线”,海军部用江南水师学堂校址,在中山北路上。我不知道电影拍的机关枪扫射的场景是什么,是不是让其发生在马路一侧的海军部,而不是在城门口。但当时中山北路上是真实意义的前胸贴后背的难民洪流,和专家营造出来的有序气氛不符。简中圈的一部分人现在是失德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看这篇:“南京挹江门5000多具尸骨都是被日军所杀吗?真相令人震惊”

https://www.163.com/dy/article/D1TD8IVI052384RH.html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我好像也看到这一段网上专家的文,是针对《南京照相馆》的某一情节。我不知道他具体根据什么样的史料结论说没有,如今这样的专家我都不敢采信。
第一次读阿垅《南京》里的挹江门当真吓到我了,我也不敢相信。后来我在另一个1945年的写作中看到了同样的叙事,尽管角度不同。阿垅是从国军守军的角度,另一位是逃出城的难民,挹江门不通他从水西门逃出。另一位更悲怆,从这一事件看到民族的衰病,我为避免情绪化没有引用。
当时日军是从城的东南和正南面发起进攻,守城的浴血之战发生在那个方向。两个作者都说当时城里的街道上汹涌着两个相反方向的人流,守军向东南方去,民众从西北方向逃。朝西北方向-- 试图从水西门和挹江门出去。城被攻陷以后,稍后才从挹江门进城的日军并没有遇到抵抗,因为守军全撤了。那么,挹江城门里面的五千多首尸体是怎么造成的?不见官方说清楚讲明白。市政府平放了一小块石碑在地上,含糊其辞。另外,据说有人查日军战史,有记录集体杀俘,报告在太平门和仙鹤门,没有提及挹江门。基于这些,我采信阿垅的说法,尤其是有那个文学奖替他背书。他声明是报告文学体,不是虚构写作。
我个人认为,南京大屠杀要取信于世界,中国人自己先要理性、客观、和诚实,叙事要符合逻辑。世界其它国家的人不会买账文革全怪四人帮,那一套不管用。当年侯德健讲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不需要用一个谎言去打击说谎的敌人。
菲儿读且有思考,赞!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多谢如斯分享!但好像这部历史小说《南京血祭》中守城部队对自己军民射击的描述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借一段网上专家的文章:“一些听闻撤退风声提前脱离战场的士兵,以及第一批奉命撤退的士兵,走到海军部警戒线,与值勤部队的确发生过误会,有肢体冲突、个别动枪现象,但值勤部队绝没有动用机枪扫射自己人,后来得悉撤退令后,即予放行了。”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我在别的写作中看到从人身上轧过去的战车中有一辆冲出城门后被从城墙上扔下的手榴弹炸毁,包括阿垅都写到冲出城门的部队在江边为抢船只相互开火的情况。所以那五千一百多具遗骸是怎么一回事但看我们这个民族有没有勇气面对了。
我探究过一番阿垅,他写《南京》时已经是共产党,但还没来得及接受洗脑,所以他写的仍是一个黄埔十期生的认知。至于胡风和胡风集团,和地下党后来的遭遇,我想是求仁得仁吧。后来他们都资深了,应该已经意识到自己入的是哪一个教门。
谢谢链接,秋安。
diaoerlang 回复 悄悄话 阿垅的描叙应该是最接近历史事实。链接是官家披露的阿垅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事迹,解放后却因胡风案牵连新账旧账一起算。

https://library.ttcdw.com/libary/zhengzhililunsuyang/ddls/2017-05-03/131788.html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电影不靠谱是浮面上的,内核的不靠谱请看政府立的“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的碑文:
==
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墙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
这五千一百多具尸体都是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吗?注意看这个细节,“埋葬于挹江门东城墙根”。城门东西朝向,门东的城墙根也就是说埋在城门里面的城墙根。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八十年代有个屠城血证,还算基本真实尊重历史。后来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就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LRC' 的评论 :
绣球公园旁边的是仪凤门,挹江门在仪凤门的北面。
WLRC 回复 悄悄话 是不是绣球公园旁边的那座,在南京时每天会走过,知道还有这么惨痛的历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