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岁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正文

秋天阅读捷克,《过于喧嚣的孤独》(外一章)

(2024-11-25 14:52:40) 下一个

布拉格归来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是重温。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值秋分,断续地写,不觉感恩节已到眼前。过完节就要收拾起秋季的装饰,把圣诞的灯挂出来,表示文学意义的冬天开始,虽然天文学意义的冬至在12月。既然博文题目取秋天阅读,规矩在秋天写完它。文已经写太长,不节选了,另写一外章。

*****

“我有幸孤身独处,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

阅读都是这样的,独自一人才读的进去。黄侃日记最常记读书,后期他用“看”也就是文言的“阅”,看山谷内集注、看挥尘录;少数用到“读”,动了笔墨的,点读明通鉴。客散尽,黄侃关闭在书房里看书,客扰几日未看,记“烦”。家兄看书在卫生间,据他讲反锁在里面最专心。《孤独》的男主人公汉嘉单身独居,与捡回来的书共处一室,日子除了出门喝酒就是在家里看书。《孤独》里很是写到一些啤酒馆和啤酒的种类,汉嘉没有在啤酒馆看书。简中体的文章讲赫拉巴尔在啤酒馆中完成了大部分作品,和简中体维基讲伏契克是最早发现扬·聂鲁达文学价值的评论家之一同样的胡说八道。赫拉巴尔在打字机上写稿,他会掮着台打字机进啤酒馆吗,一如伏契克走在以聂鲁达命名的大街上还最早发现聂的文学价值。

第一次读《孤独》的时候还没有读《圣经》,对书中的老子《道德经》留下印象。一个捷克人谈老子没有中国人的历史包袱,单纯地就书谈书。第二次读时已经读过《圣经》,方才看见他对老子和耶稣的评论和比较,之前因为不了解耶稣而没有感。第三次读又同时在看他的《Why I Write?》,理解他是老子的捷克粉。他谈自己的写作讲到老子教给他 “the greatest thing is To Know How Not to Know”。端详这个 To Know How Not to Know,疑惑它就是老子的“知不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英译为How 而不是What,他读的译本是否有偏差?那样的话对一个穷其一生研读老子的人而言未免有点遗憾。希腊文是没指望了,我们读《圣经》至少要读读英文本,司徒雷登教金陵神学院的时候要学生学希腊文,意义即在此吧。

第一次读《孤独》便很喜欢,它洞察世事,警句连连,通篇有一种悲伤如流。离乡数十年,那里警句变金句了,怎不教人感慨。家居美西北岸,与布拉格、与南京距离基本上相等。捷克1948年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国1949;捷克1989年爆发天鹅绒革命国家转型,我在它前一年离开专制国度来到西方世界。今年的夏之旅造成我对一个中欧小国产生出别样的情结,是我所料未及的,多半因为我们的背景有近似的底色。《孤独》写在1970年代,写成不能公开发表。对比中国八九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好生奇怪,处在同样的政治环境,中国的作者们怎么就像被废了武功,集体初中文化程度,而人家,功底都在。

汉嘉是废纸收购站的打包工,操作一打包机将废纸轧碎压紧打包后运送去工厂处理。废纸包括各处送来的经典著作,他把选中的带回家读,其余的命运无外乎遭焚毁或者被打成纸浆。这情景太熟悉了,在我的童年,1966年的夏天,九辆板车把家里的闲书送去江苏路口的废品收购站,被扫荡了的书架上只留下一套《鲁迅全集》。

赫拉巴尔工作过的废纸站在老城区,离那个带有一个天文塔的学院图书馆不远,小说里的废纸站在工业区。废纸站的工作间设在地下室,地下层还有一个暖气房,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里面工作。汉嘉喜欢去暖气房和他们交谈,“知道了工人们怎样从底层进入了上层建筑,受过教育的人怎样像工人一样在劳动。”仍记得第一次阅读时牢牢盯住这一句,第三次的今秋目光投注在汉嘉的脚步,跟着他在城里走。这一回城中景色也像耶稣一样变得有感,不再只是一些英译汉的名称。

离开人世前汉嘉去了查理广场,最后一次去看伊格纳斯教堂顶上的圣人立像。圣伊格纳斯像被一圈光环围住,幻化成他的茨冈小姑娘。小姑娘在为汉嘉做土豆炖马肉香肠,炉膛里金黄的火光勾勒出她的身体轮廓。

夏天我从教堂门前路过,并没有把城中这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之一和淡忘了的小说联系起来。归来重读《孤独》,作者的比喻变得具象生动。英文维基词条的摄影作者慷慨宣布全球的网友都可以使用他的照片,我得以无虞地将圣人像保留下来,做为读书笔记的补充。

~~~ 查理广场东侧的圣伊格纳斯教堂,属耶稣会。

第三次读《孤独》是读城,宛如在延长假期、延伸旅途。从学院图书馆出来,朝东走200米,走上以宗教改革者胡斯命名的Husova街,228号便是金虎啤酒馆 U Zlateho Tygra。1994年克林顿访布拉格,捷克总统哈维尔将他带到这里来见赫拉巴尔。这便是布拉格的迷人之处,两位总统趋前来见一个作家。这还是捷克的魅力,选一个剧作家当总统。

献给秋天。

~~~ 1978年赫拉巴尔在金虎酒馆门口,这里是他最喜爱的地方。这时他已经写成《过于喧嚣的孤独》。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姚顺' 的评论 :
下午搬运回来你的回复 ~-------------------------~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算起来,那时初中三年,这些人大半没读完初中。这从他们后来的议事论人中能看出一些。老初三数理当应学得不小,想事的谱基本有了。现在的成名的许多老知青之类,就是吹。比如陈丹青的见识和木心的比,显然陈丹青只有有,没有无。数理化没学得好或者根本就没学所致。欣赏你注意的这个点。
就情形论,这个不一样其实是很说不清的。你觉得呢?
~---------------------------------------------~
这个例子及时出现,有助于说明我所谓的“弄弄清楚”。在我写“集体初中文化程度”时,想到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从最早的卢新华(他落在你划的范畴中)和刘心武(61年师范毕业,77年发《班主任》时他是个中学老师)、到老右派张贤亮、《苦恋》作者白桦(他是在民国写文出道的),等等,我讲的集体比你想的范围宽泛。
我希望自己读书时能够catch住作者讲的是什么,“弄弄清楚”。狠吗,还是最起码的?
我并非要为自己辩护,说服你,只是说出来我们理解上的不同。

再次谢谢你,祝你和看见“肥月亮”的太太、边玩边读的儿子,阖家圣诞快乐!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姚顺' 的评论 :
读专业书、读闲书都也像听英语会话,听明白人家讲的是什么是最起码的吧。你看见我读的“狠”,那是因为我程度差,努了力。
想看你的“网友戳穿我”原文,拜访了你的博客,意外发现还另有一篇也点了我的名的。
如斯讲“集体缺乏初中教育”。我可没这么讲。我讲的是“集体初中文化程度”。理解你是凭读的记忆随手写的,但是太随意的读、太轻易地滑过去,往往要产生偏差的,是不是?
谢谢你的答复。
姚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随记——— 回复如斯

如斯
2024-12-21 16:53:16

回复 '姚顺' 的评论 :

虚怀求问:
“如斯的读,好大人样,,读了后,觉得没多少必要去找她读过的再来读读。” --为什么没必要?
先谢谢了。

姚顺
2024-12-21 17:22:27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你都说了嘛!


记得读恩格斯《反杜林论》后,一点点也没想到过找杜林来翻翻,会觉得恩格斯全给说了。读鲁迅介绍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文章后,会觉得,他对这理论竭力地理解,理解不好看,看点在竭力。

读完宝玉黛玉同读《西厢记》,黛玉指责宝玉戏说她读淫词艳篇,很想去找这些书来看;批白桦文学时,立刻就想去读白桦。毛泽东赞扬鲁迅,是文革中唯一的正确的赞,使得不少人总算还有本民国人的书能公开地读。

孤读。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天知道他读了些什么。“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地想,发呆的时候居多,抗荷尔蒙干扰时居多。耳顺之后,才能孤读。

攻读。打完工后的读,欧美学生读书常态。打工挣读书的花费,读书挣以后的开销。

马斯克更进一步,用时再读,只读有用的,发明物什,代读,等等。

昨天,有网友戳穿我

“读书太杂,没有完整的读书计划和读书方向。不知道读什么书对你有价值,从来没有想到读书的真正目的:让书中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我回复他:“怎么觉得这是赞呢!我就是想这样的。读书,过日子。如此而已。”

他说的是实话,也是西话。我也没不老实。

儿子初高中,就是皮。老婆严令他读书“看不得他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读什么,老婆从不管“。我一侧领悟“你就是喜欢看他读书的样。”老婆甩过一个遇知音笑。

这就是老中读书至境。读本身就是书,读别当它是动词,它是名词,和书并列。一为什么读,就他疑,最终还自疑。

怪怪的。这样读出来的读书人,要不孔乙己,要不孔老二,穷而酸。自己反正是不待见自己的。

读如斯的读书笔记,看到她“搞搞清楚”的意思浓浓的,读得狠比过读得细。蛮像《反杜林论》。

读觉晓的读书笔记,会觉得抄录的多,叙述的也多,她读着过日子。读这笔记,跟着她一同杀时间。

文学城是个广场舞池,她俩如斯和觉晓的文章,像是从中开出了一个怡园。

来句广告词:你喜欢哪一款,请在评论区留言。














姚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你都说了嘛!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姚顺' 的评论 :
谢谢姚君的长篇留言。你冬天早上的生活写得生动好看。
虚怀求问:
“如斯的读,好大人样,,读了后,觉得没多少必要去找她读过的再来读读。” --为什么没必要?
先谢谢了。
姚顺 回复 悄悄话

随记 ——— 觉晓如斯的文章,让文学城有了苏州园林。




日记,不见得日日有的记,而常常是,不记,会觉得这天过得不齐整。近来,理会到点尺牍笔法,索性就用毛笔写日记了。

写毛笔字用宣纸毛边纸,有点掰。好多年,我就用最普通的白纸写,挺好的,而且相信,古人没有自己这份福气,用的纸,纸质这么好,一点点洇,不像用宣纸毛边纸,光为下墨浓淡操老心了;还这么容易得到,这么容易保存,撕掉,窝成一团扔掉,一点点不走心。

命是用来活的。养生,有点把命当盆栽。

有日子了,天天早上做杯芹菜汁喝。很中药味。喝的时候,总想起早时在邻居家闻到的味。那家男人,街上下的都说他“身体不好”。一直到高中,也没听谁说他身体哪儿不好。记得的是,他家天井里的花坛上,总有很多药渣,飘出中药味,就是现在喝的芹菜汁味。

中药味,不少大人说是药香味。很大了,一直也不觉得这是香,这味浓时,会走开。再大些时,不知怎么就接受这味道了。后来,也接受中药香的词义了。甚至会觉得,一个中国人的道地程度可以用接受不接受中药味来衡量。


看了大半辈子的月亮,老婆一声“肥月亮”,才知道自己大半辈子的月亮白看了。


论写作

即写写字,做做事。有事做时,就一心做事。一直有事做,就一直做事。事做完了,还不累,就写字。

“退而论书策”五个字,比《文心雕龙》一大篇都说得好。认识到什么时候才去读书,比认识到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其实更重要。“退而论书策”是三观,《文心雕龙》是“怎样才能写出美文”。



有道,读到的,无一不是二手的。触摸到的感觉,都是第一次的。 认识到触摸的意义,却是在读了不少书之后。

另一个“有道”是“首先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和上面那个“有道”,是一个路数。

细细体会类似的话,类似的理,其实就是没话找话,没理找理。许多的金句,片儿汤就是这样的。

上述这些,是近几天来的拾穗。走点心于日常起居,听得到自己的命在对自己点头称许。

博主如斯写不少日常所见。翻读,就觉得她挺会过。觉晓也是。过日子把细,一是指花销,另一应是指如斯觉晓这样把时间不随便从指缝里漏掉。

起了个大早。窗户亮得异常,下了雪。掀开窗帘,薄薄的一层。雨吵,雪静。吵即了,静而留。这样想着,去烧一天里第一壶水。先放空一会儿水,也不知从哪儿听来的,每天早上头几分钟的水不能用于饮云云。这些个养生话,从每个缝里往耳里钻,不少还住下来,早晨一放水,它就跑出来当网管。放水时回想起早年家家戶户点煤基炉的情形。对着炉口,腮帮鼓成半球状,吹瘪了,再鼓。烟熏泪了眼,边擦也吹。烟一下没了,燃起火焰。点炉成功。

摁下开关键,壶底有道亮而阴的蓝光。不大看好蓝色。万顷湖蓝,就是觉得假;万里无云,并不觉得那是天的素颜;早年时兴了好一段时间的海横(魂?)衫,看着花眼。祖母生前,夏天穿比天蓝浅不少的大襟衫,那是自己看好的唯一蓝。

壶里的水响了。一下子就是大嗓门。听起来就是不觉得嘈,相反,会产生暖和和的感觉。老家街上有热水铺。很宽的灶上放着几个弥勒肚大的壶身,好几里路长的壶嘴的壶。水快开时,会发出很尖利的声音,而且声声走高,有点像听飙高音,就怕唱不上去…….. 眼面前的,忽然热闹起来。满壶水怒涛急,更怒,更急,骤的,“曲终收拨当心画”,霎地静音模式。早就对水壶说过,不会忘“记”你。记到这里,竟有又一次说话算话的小自诩。

看了几篇觉晓如斯的读书笔记。不在意她们读了什么,写了什么读后,在意她们一直在读。很多地方不叫读书,叫看书。说读书好。读有点点找的意味,视线在字里行间走。什么人不能看呢?要读,先得识字。

我,读书。在备忘录的搜索里打个“读”字,答案是:已找到八百六十一项。三还是四年间,写了这么多“读”。好好表扬了一下自己。

觉晓的读,像很舒服的嚼,并注意嚼的样子。她写读鲁迅日记,那真是嚼出了功夫。我也从头到尾读过,但没到这功夫。自己的功夫是对其中的每一个“一日无事”,都当有事读。自己写日记时,就尽量減少写或不写这四个字。实在没有的记,就记雨,雪,多云。不让日子留白。

如斯的读,好大人样,写得不轻松,读得也不轻松。读得有点狠。读了后,觉得没多少必要去找她读过的再来读读。

各人各样,读书也是的。不喜欢这样躺平的话,可一时又想不出别的话。

虽说各人各样,可很一样的是:觉晓和如斯俩都很知性,都应当在休闲时喜欢穿马克龙老婆的色彩搭配,干活时的行头选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的套装。在苏州工作时,周日休息,会常去离得最近的怡园。不去离得也不远多少的网狮园拙政园。怡园,来的人最少。那时迷上搜集碑帖中一个字的各种写法。坐在怡园的廊椅上读对面墙上的碑文,很长时间没人路过。虽已成公园,但仍有浓浓的一家住的氛围。去多了,更觉得,这家人都是高知,都细声细气地说笑,年轻的打闹不过揶揄,年长的批评不成批判。自己,很粗的,但就是好这一口。读觉晓的抄书,眉批,读如斯的公园里走走停停照照,蛮有点当年常去怡园的意思。

读周作人,去弄清掌故,真的要气坏周作人。理会字里行间的“我懂得多吧?看得细吧?看得出我的人文情怀调子不低吗….. 才和这博主会意了。

读他哥鲁迅的书,其实也是这样。鲁迅全集,蛮拙政园的,门面不大,进去,越逛越大,我去过N次,从没哪儿都走过。拙政园,高知,烧脑氛围。领会不领会公园主题,拼脑容;在高品位的审美情趣中走上一走,沾民族天花板级的墨香气,很小“窃”意。美感太浓烈,使不敢多去。哦,门票好像也比其它的贵几分痒厘。

觉晓如斯的文章,让文学城有了苏州园林。

昨晚,还在学校任教的熟人打电话来,竟扯开来,还都是宗教,文化等宏大事宜。懒散有时,霎地涉及严肃,全体脑细胞紧急集合,说得兴奋起来。结果是,早上三点不到就起床,写博文写到想不动。躺回,脑细胞仍不“稍息,解散”。已是很久这样地没见到自己的兴奋点了。今天,直至黄昏,才觉得恢复了。

联想入妄:诸葛孔明为什么要刘备三顾,原因大概是他那些个散淡的脑细胞需要个集合,操练的时间。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谢谢沈香留言。有幸在文学城相遇同样爱读爱写的网友,生活平添许多快乐。写捷克共产极权统治的社会,捷克人有昆德拉的《不能承受之轻》和赫拉巴尔的这一本。昆德拉用捷克文和法文写的,赫拉巴尔单用捷克文写,小语种,被世界所公认,令人折服。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读着如斯的书评也是一种享受,写得真好!一本书能读三次,可见如斯是在认真的读书,敬佩。说到捷克的革命,让我想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同意如斯所言:“ 阅读都是这样的,独自一人才读的进去”。谢谢如斯好文分享,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的寂寞三种别有洞见。然也、然也,依我看艺术家喜不喜欢孤独都得一个人待着,一热闹就毁了。
谢谢你的留言,感恩节快乐!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olebear' 的评论 :
走过上礼拜 Bomb Cyclone造成的三夜四天的断电,今天来到感恩节。早晨淡白的日光从雾中出来,当时我正在做午饭,不由地停住了手。那个moment,如此宁静,如此感动,像是 grace before meals的感恩。
谢谢你长久以来给我的温暖的鼓励和支持。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第三次读《孤独》是读城。。。”,佩服如斯,如此认真的读书,所以写就一手锦绣文章。寂寞有三种,一种是真正的寂寞,孤独,恐慌。第二种是,通过读书,写作等爱好人驱逐,摆脱寂寞。还有一种是天生喜欢孤独的艺术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斯和书中的作者属于第二类。:)谢谢分享,祝阖家感恩节快乐!

polebear 回复 悄悄话 久居加国,早已固执的把天文学意义的冬至在12月20号左右当成冬天的开始,不晓得这是不是一种阿Q 精神的延续。谢谢你的读书笔记,似在喧闹的世界里一个安静的咖啡馆,让人沉静。如斯感恩节快乐,细数这一年的恩典,one by one, 这里面有你这些读书笔记和游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