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岁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正文

秋天阅读捷克,《过于喧嚣的孤独》(外一章)

(2024-11-25 14:52:40) 下一个

布拉格归来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是重温。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值秋分,断续地写,不觉感恩节已到眼前。过完节就要收拾起秋季的装饰,把圣诞的灯挂出来,表示文学意义的冬天开始,虽然天文学意义的冬至在12月。既然博文题目取秋天阅读,规矩在秋天写完它。文已经写太长,不节选了,另写一外章。

*****

“我有幸孤身独处,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

阅读都是这样的,独自一人才读的进去。黄侃日记最常记读书,后期他用“看”也就是文言的“阅”,看山谷内集注、看挥尘录;少数用到“读”,动了笔墨的,点读明通鉴。客散尽,黄侃关闭在书房里看书,客扰几日未看,记“烦”。家兄看书在卫生间,据他讲反锁在里面最专心。《孤独》的男主人公汉嘉单身独居,与捡回来的书共处一室,日子除了出门喝酒就是在家里看书。《孤独》里很是写到一些啤酒馆和啤酒的种类,汉嘉没有在啤酒馆看书。简中体的文章讲赫拉巴尔在啤酒馆中完成了大部分作品,和简中体维基讲伏契克是最早发现扬·聂鲁达文学价值的评论家之一同样的胡说八道。赫拉巴尔在打字机上写稿,他会掮着台打字机进啤酒馆吗,一如伏契克走在以聂鲁达命名的大街上还最早发现聂的文学价值。

第一次读《孤独》的时候还没有读《圣经》,对书中的老子《道德经》留下印象。一个捷克人谈老子没有中国人的历史包袱,单纯地就书谈书。第二次读时已经读过《圣经》,方才看见他对老子和耶稣的评论和比较,之前因为不了解耶稣而没有感。第三次读又同时在看他的《Why I Write?》,理解他是老子的捷克粉。他谈自己的写作讲到老子教给他 “the greatest thing is To Know How Not to Know”。端详这个 To Know How Not to Know,疑惑它就是老子的“知不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英译为How 而不是What,他读的译本是否有偏差?那样的话对一个穷其一生研读老子的人而言未免有点遗憾。希腊文是没指望了,我们读《圣经》至少要读读英文本,司徒雷登教金陵神学院的时候要学生学希腊文,意义即在此吧。

第一次读《孤独》便很喜欢,它洞察世事,警句连连,通篇有一种悲伤如流。离乡数十年,那里警句变金句了,怎不教人感慨。家居美西北岸,与布拉格、与南京距离基本上相等。捷克1948年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国1949;捷克1989年爆发天鹅绒革命国家转型,我在它前一年离开专制国度来到西方世界。今年的夏之旅造成我对一个中欧小国产生出别样的情结,是我所料未及的,多半因为我们的背景有近似的底色。《孤独》写在1970年代,写成不能公开发表。对比中国八九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好生奇怪,处在同样的政治环境,中国的作者们怎么就像被废了武功,集体初中文化程度,而人家,功底都在。

汉嘉是废纸收购站的打包工,操作一打包机将废纸轧碎压紧打包后运送去工厂处理。废纸包括各处送来的经典著作,他把选中的带回家读,其余的命运无外乎遭焚毁或者被打成纸浆。这情景太熟悉了,在我的童年,1966年的夏天,九辆板车把家里的闲书送去江苏路口的废品收购站,被扫荡了的书架上只留下一套《鲁迅全集》。

赫拉巴尔工作过的废纸站在老城区,离那个带有一个天文塔的学院图书馆不远,小说里的废纸站在工业区。废纸站的工作间设在地下室,地下层还有一个暖气房,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里面工作。汉嘉喜欢去暖气房和他们交谈,“知道了工人们怎样从底层进入了上层建筑,受过教育的人怎样像工人一样在劳动。”仍记得第一次阅读时牢牢盯住这一句,第三次的今秋目光投注在汉嘉的脚步,跟着他在城里走。这一回城中景色也像耶稣一样变得有感,不再只是一些英译汉的名称。

离开人世前汉嘉去了查理广场,最后一次去看伊格纳斯教堂顶上的圣人立像。圣伊格纳斯像被一圈光环围住,幻化成他的茨冈小姑娘。小姑娘在为汉嘉做土豆炖马肉香肠,炉膛里金黄的火光勾勒出她的身体轮廓。

夏天我从教堂门前路过,并没有把城中这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之一和淡忘了的小说联系起来。归来重读《孤独》,作者的比喻变得具象生动。英文维基词条的摄影作者慷慨宣布全球的网友都可以使用他的照片,我得以无虞地将圣人像保留下来,做为读书笔记的补充。

~~~ 查理广场东侧的圣伊格纳斯教堂,属耶稣会。

第三次读《孤独》是读城,宛如在延长假期、延伸旅途。从学院图书馆出来,朝东走200米,走上以宗教改革者胡斯命名的Husova街,228号便是金虎啤酒馆 U Zlateho Tygra。1994年克林顿访布拉格,捷克总统哈维尔将他带到这里来见赫拉巴尔。这便是布拉格的迷人之处,两位总统趋前来见一个作家。这还是捷克的魅力,选一个剧作家当总统。

献给秋天。

~~~ 1978年赫拉巴尔在金虎酒馆门口,这里是他最喜爱的地方。这时他已经写成《过于喧嚣的孤独》。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读着如斯的书评也是一种享受,写得真好!一本书能读三次,可见如斯是在认真的读书,敬佩。说到捷克的革命,让我想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同意如斯所言:“ 阅读都是这样的,独自一人才读的进去”。谢谢如斯好文分享,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的寂寞三种别有洞见。然也、然也,依我看艺术家喜不喜欢孤独都得一个人待着,一热闹就毁了。
谢谢你的留言,感恩节快乐!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olebear' 的评论 :
走过上礼拜 Bomb Cyclone造成的三夜四天的断电,今天来到感恩节。早晨淡白的日光从雾中出来,当时我正在做午饭,不由地停住了手。那个moment,如此宁静,如此感动,像是 grace before meals的感恩。
谢谢你长久以来给我的温暖的鼓励和支持。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第三次读《孤独》是读城。。。”,佩服如斯,如此认真的读书,所以写就一手锦绣文章。寂寞有三种,一种是真正的寂寞,孤独,恐慌。第二种是,通过读书,写作等爱好人驱逐,摆脱寂寞。还有一种是天生喜欢孤独的艺术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斯和书中的作者属于第二类。:)谢谢分享,祝阖家感恩节快乐!

polebear 回复 悄悄话 久居加国,早已固执的把天文学意义的冬至在12月20号左右当成冬天的开始,不晓得这是不是一种阿Q 精神的延续。谢谢你的读书笔记,似在喧闹的世界里一个安静的咖啡馆,让人沉静。如斯感恩节快乐,细数这一年的恩典,one by one, 这里面有你这些读书笔记和游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