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闻,我思我想

从大陆来到美国,至今在东西方度过的时日大致各半。愿以我所见所闻触及一下东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也许能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个人资料
溪边愚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弱肩担道义——伊芙琳也是Me Too运动的先驱

(2020-01-20 14:50:36) 下一个

弱肩担道义——伊芙琳也是Me Too运动的先驱

伊芙琳接受CNN采访视频截屏

上周五,CNN播放了对正在竞选2020总统的杨安泽太太伊芙琳·杨(Evelyn Yang)的一个专门采访[1],采访中伊芙琳公开了自己被妇科医生性侵的一段经历。听伊芙琳缓缓述说她从一个毫无猜忌、毫不设防的无辜病人,到开始对医生的行为产生疑问,到终于明白无误知道自己被性侵的过程,作为听众的我,真实感觉到这是又一个经典的Me Too时刻,又一个告诉世人你我都随时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故事。

 

太经典的悲伤和感动
 
 
 

伊芙琳讲的是她初次怀孕后,被就职于世界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医生罗伯特·哈登(Robert Hadden)性侵的故事。她的故事如此真实,让人既悲伤又感动。也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一步步的发展非常“经典”,了解、理解每一步发展的原因,非常有助于预防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过被性侵经历的年轻女子,当伊芙琳对哈登的某些行为产生困惑时,她非常自然地选择了相信医生。尽管已经发展到每一次门诊都令人不舒服的地步,没有经验的伊芙琳就没有想到要咨询一下过来人,没有想到对家人谈一谈自己不舒服的感受。

然后事情升级到某一天哈登的行为让伊芙琳明白无误地知道自己被性侵了。这个情节是最让人悲伤的:伊芙琳说自己当时就像被车头灯照了之后站立不动的鹿一样,身体仿佛完全僵住了,唯一能做的是避免看医生的脸,希望“检查”赶快结束。照一般人的想象,伊芙琳不是个意志薄弱或体力不支的受害人,完全可以奋力反抗,就像她自己说的,想象中似乎她应该是用椅子砸医生,然后夺门而出,高呼“血腥谋杀”。但是出乎她自己的意料,她就是僵在那里。她当时不知道的是,这也是受害者一种非常自然也非常普遍的反应,特别是那些初次遭受性侵的人。

真相大白之后,伊芙琳首先是自责——这也几乎是所有受害人的“正常”反应:是不是自己的天真无辜鼓励了医生的进一步行为?是不是自己先前困惑状态时的不作为鼓励了医生不断升级的性侵?因为自责,更因为不愿意给家人添负担,伊芙琳把这段经历深埋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后来伊芙琳了解到哈登早有前科时,才大舒一口气——原来这是他的一贯行为,原来并不是我的所为让自己成为他的“猎物”。

这里,不希望给家人,给自己最爱的人增加负担,也是受害人一个极大的精神包袱。试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最爱的人或你的孩子身上,对你来说将是怎样的难以承受、怎样的痛?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受害者瞒着家人的动机。其实很多受害者不愿说出来,很大的原因是宁可自己承担一切,也不愿意让自己所爱的人心碎。

所幸的是,伊芙琳在发现自己不是哈登唯一的受害者后,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杨安泽。依然幸运的是,杨安泽疼她,爱她,陪伴她一起走上了追求公正的路。

 

受害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伊芙琳聘请律师,加入了一个和其他受害人一起的对哈登的诉讼案。尽管负责该案的检察官告诉她这是一个成功可能性非常大的案子,他们非常有信心把哈登送入监狱,最后的结果却是,曼哈顿地区检察官办公室与哈登达成交易,哈登对九项指控中的两项认罪,被剥夺医疗执照,并注册为最低级别的性犯罪者,但他不需要入狱服刑。而且哈登只认罪性侵了两位女子,伊芙琳并不是其中之一。

伊芙琳极度失望,她说这个结果是一种二次伤害。这让我想起我听说的一些类似案子,检察官在受害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与被告达成了交易。受害者能够站出来指控性侵行为需要极大的勇气,检察官这样的做法非常不尊重受害人的权利和感受,不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作为。

这也让我想起Harvey Weinstein的性丑闻案。Weinstein这方面臭名昭著几十年却始终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充分说明了性丑闻案的定罪难度极大,尤其是Weinstein这样有权有势的名人。关于Weinstein性侵行为,共有80多位女性公开指控他,但在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对Weinstein的起诉临开庭时,只有2位愿意出庭作证[2]。而这两位证人中的一位,Lucia Evans,又被检察官排除了,因为Evans的一位朋友为Weinstein提供了对检方不利的证据,说Evans曾经告诉她,自己与Weinstein发生性关系是自愿的。就是这样一个口头证明就让检察官决定取消Evans的起诉,虽然Evans坚持她没有对朋友这样说过,而且她依然愿意参与对Weinstein的起诉。

在对Weinstein案子的准备过程中,检方还发现,Weinstein手里有许多电子邮件,证明那些指控他的女子事发后有不少还与他保持联系。这样的电子邮件并不能证明性侵没有发生,但是也很难证伪那些女子不是在利用与Weinstein接触的机会寻求职业上的帮助。问题是,如果那些权势在握的人,真的就把演艺界的机会转化成他们诱惑“猎物”的特权,让新人不走这条路几乎就没有发展机会,那么,所谓“自愿”与“被迫”的界限就更难以划定了。这就是Weinstein这类人的巨大优势,他们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千方百计地诋毁受害人的声誉,还很可能获得表面上看起来有利于他们的证据,让案子的难度加大,让检察官却步。

伊芙琳的例子也有类似的额外因素。伊芙琳的医生哈登是哥大附属医学院的医生,伊芙琳认为哥大对哈登起了保护作用,因为在伊芙琳成为哈登受害人之前,哈登就因性侵指控在自己的办公室被逮捕过。但是他被允许重新回到这个工作岗位。而得知自己的受害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任何受害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痛。

现在伊芙琳和其他31位妇女正在起诉哥伦比亚大学、其附属机构和哈登,说这些机构隐瞒和助长了哈登的性侵行为。

性侵案从来就是特别复杂的案子。受害人轻易不愿意站出来是有千千万万条理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真正强的男人善待女人
 
 
 

受害人从家庭获得的支持也是非常非常关键。伊芙琳是幸运的,她的丈夫杨安泽爱她,支持她。在伊芙琳接受CNN采访后,杨安泽发出声明[3]:“我为伊芙琳能够这样讲出自己的故事而感到由衷的自豪。每每想到她所曾经历的都让我心碎。我希望伊夫琳的故事能给其他受害人带来力量,并发出明确的信息,即我们的机构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妇女。”

我倒是对杨安泽曾经说过的另外一句话非常感慨。他说,真正强的男人是善待女人的。(Strong man treats women well.)这句话体现的是真正的自信,更是深入骨髓的文明。

是的,好男人是懂得爱惜女人的,就像好女人懂得爱惜男人一样。我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也应该是善待所有弱者的,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的自信和文明。

 

真正的勇者
 
 
 

敢于站出来的伊芙琳是真正的勇者,一位刚柔融一体的女性。所谓勇者不是没有畏惧,而是能够克服畏惧。伊芙琳所走过的路程不容易。仅仅是对自己深爱的丈夫谈这件事都需要很久,需要先走出自责那个阶段。一次次与检察官打交道,走过打官司的各个程序,每一次都是在重新撕开伤口。而且,伊芙琳本来是要求法庭将她的材料保密的,因为她还是没有告诉其余家人,包括她父母。但是,在帮助杨安泽竞选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使她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公开谈这件事。

她说她的经历强有力地证明了女性每天都在经历性侵威胁这样一个事实。而她恰好有一个谈论这个问题的平台,这是一份礼物,也是一种义务,她必须利用这样的机会发声来帮助其他妇女。“要站出来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希望——应该说我必须相信——这是值得的。”

弱肩担道义——伊芙琳也是Me Too运动的先驱

CNN记者Dana Bash的推特截屏

事实已经证明伊芙琳的付出是值得的。就在CNN这个专访播出24小时内,就有15位女子与伊芙琳的律师联系,说他们也被哈登性侵过,也是受害人。可以说是伊芙琳对自己的经历的公开给了她们机会和勇气,这也是伊芙琳站出来的意义所在。

感谢敢于站出来的伊芙琳!多年前就走上法庭指控性侵医生的伊芙琳也是Me Too运动的先驱之一。相信伊芙琳弱肩担道义的努力会给更多受害者带来希望和力量。

注:

[1]https://www.cnn.com/2020/01/16/politics/evelyn-yang-interview-assault/index.html

[2]https://www.nytimes.com/2020/01/10/podcasts/the-daily/harvey-weinstein-trial.html

[3]https://www.nytimes.com/2020/01/16/us/andrew-evelyn-yang-dr-robert-hadden.html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

 

更多博文

亲爱的同学,有你,是上海人的福气

我的文章系列
美国大学AA平权法案的前世今生及亚裔的何去何从
真的希望你过得好!
鲜为人知的癌症新说 – 正确解读统计数据
如果当初嫁给他?
70年代大舅眼里的上海
有这样两种中国人
什么是民主,我们真懂了吗?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看看我们都带些什么!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青岛人生活简单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洗海澡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表哥、表姐们
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 – 吃的特殊记忆和老少酒鬼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系列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开篇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 – 后记
我家隔壁有点传奇色彩的邻居(续) – 来自徐家姐妹的反馈

育儿篇系列
与女儿谈恋爱、婚姻、生活
谈海外华人到底该不该逼孩子学琴和中文
到底该不该推娃—老调新谈

美国点滴系列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真相(3)-- 美国媒体在最高法院斗智斗勇
我在美国占便宜的事 (一)戆人有戆福
美国点滴(七)也谈西方的公平概念
美国点滴(二)纽约地铁与上海地铁之比较
在美国,保健品和药品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美国黑人和白人对不公待遇的不同应对方式

美国教育系列
美国专家对聪明孩子与天才孩子的比较
美国高三学生的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