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从美国飞埃及要在巴黎戴高乐机场中转。外面下雨,哪儿也去不了。在机场候机室里干坐了十个小时。抵达开罗机场已是午夜时分。旅行公司有两位工作人员负责接机。这个团的大部分人白天已经到了。夜里同机到的一共有十三四个人,都是从美国来的。认识了一对犹他来的Derick夫妇。Derick是个大个子,六英尺六英寸,就像鹤立鸡群一样。入海关前,工作人员把大家集中,然后分发埃及的落地签证。幸亏是公司给办好了。不然的话,还要在银行排队各自办理。发签证的不是签证官,而是银行收纳员,每人收二十五美元。
机场“签证处”(下图)
埃及“签证”(下图)
弄不清这是签证还是缴费单,是贴在护照上的一个sticker。没有还不能入关。
取到行李后,工作人员领着大家到大厅外面找去酒店的车,还特地叮嘱说我们已经付费给司机,所以不要再给小费了。两辆面包车已经在路边等着了。司机匆忙把行李装上车后就动身了。机场在开罗东面,离市中心20公里,酒店在市中心西面40公里处。开罗是个不夜城,特别是到了周末。此时星期五午夜刚过,市中心有的地段车辆堵得一塌糊涂,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到酒店。
下车后司机立刻跟众人讨要小费。尽管公司的人有事先的嘱咐,大家还都给了他钱。
到前台办入住时被告知,你们来得太早,房间还没有准备好。此时是两点半钟,要等到八点以后才有房间。可是按这个团游日程,到达开罗就是Day 1。公司的人也没在酒店露面。
那我们就只能坐在沙发上等吧。坐在一起的还有Derick夫妇。他太太说Derick的行李不见了,是他们到酒店下车后才发现的。原来,司机忘记装他的行李,车就开走了。“里面没有值钱的东西吧”,李子领导关切地问。Derick说没有,都是换洗的衣服。“我想我买不到合适尺寸的衣服穿”,他很诅丧。要是十天没有换的衣服,那岂不臭死了?李子不由自主得祝贺自己:我们不是最倒霉的。
丢在路边的行李还能找回来吗?
在沙发上坐到天蒙蒙亮,前台的过来告知,房间准备好了,可以入住了。
第一天任务就是睡觉。在房间里一觉睡到下午两点多。李子吃了些snack,去外面看看。
酒店地处一个度假村内,进出大门还要过金属探测器,到处都是保安。周围是新开发的住宅区。这一带叫“十月六日"市,属于吉萨省(Giza Governorate),在尼罗河西岸与开罗隔河相望。这个奇怪的名称是为了纪念1973年10月6日的中东战争,又叫做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
从瞭望台上可以看到吉萨主要的三座金字塔,直线距离五公里。早晨去跑个来回也就是十几公里。
晚上六点有个见面会,团的导游(或者叫trip manager)Bob,给大家讲了行程和注意事项。随后是团宴,吃的是典型的美式buffet,除了没猪肉什么都有。
晚宴上的埃及啤酒。
Bob自称是古埃及学家(Egyptologist)。他说古埃及就有啤酒了。埃及法老死后,墓里的陪葬品就有啤酒坛子。为什么后来埃及人把这一乐趣抛到脑后,改信伊斯兰了?李子想不明白了。
Bob第二天的计划是上午参观埃开罗的及博物馆,下午去吉萨金字塔。这一时间表令人深恶痛绝:早晨六点催醒电话,七点早饭,八点出发。早晨李子的跑步计划破产了。
埃及博物馆地处尼罗河畔的开罗市中心地带,从酒店坐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在车上Derick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昨天晚上他在公司的工作人员陪同下,专门去机场报失。虽然比较手续繁琐,最后取到了丢失的行李箱。行李失而复得,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
因为来得太早,博物馆还没开门,干等了了近半个小时。一月份并不是旅游旺季,参观的人并不太多。
这个博物馆有一百五十年历史了。早期的几任馆长是法国人。前馆长奥古斯特·马里埃特(Auguste Mariette, 1821-1881)有很多考古重大发现,是古埃及学的奠基人。现址这栋建筑是法国人帮助建的,1902年开馆。
博物馆大楼一侧有奥古斯特·马里埃特的墓
埃及博物馆正门(下图)
博物馆展厅有一万平米,十万件藏品,一天是根本看不完的。除了两个展室禁止照相外,所有的地方都允许任意拍照。博物馆的藏品是按古埃及的几个历史时期分类的。想了解古埃及,来看这个博物馆很有帮助。
本来关于古埃及的历史早已湮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了。拜占庭时期(395-642 AD),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通俗文字几乎被同时废弃。这两种文字失传后的十四个世纪当中,后人根本无法阅读和理解古埃及历史。法国的拿破仑改变了一切。
十八世纪末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埃及。在罗塞塔(现今的Rashid,亚历山大以东20公里)加固工事时,工兵中尉布沙尔(Pierre-François Bouchard, 1771-1822)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破损的石碑,上面同时刻有几种不同的古代文字。他意识到这是非同寻常的一块石碑,立刻上报给司令。
随军专家把碑文拓印复制送回巴黎。法国科学家发现,碑文有古埃及象形文字,通俗文和希腊文三种语言。这对破解古埃及文字有非凡的意义。这块石碑就是后人所说的Rosetta Stone。
下图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复印照
最终,象形文字被法国人和英国人,借助罗塞塔石碑,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破解。
埃及的拿破仑军队后来被英军打败。罗塞塔石碑,被英军作为战利品缴获,现收藏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古埃及历史大致分成这几个时期:上古到前朝代(4000-2686 BCE),中间经过老王国(2686-2160 BCE),中王国(2034-1650 BCE),新王国(1550-1069 BC),一直到希腊-罗马时期(332 BC-641 AD);中间还有四个过渡期。每个王国还分成很多朝代(Dynasties)。
第十八朝代的图坦卡蒙法老(国王,King Tutankhamun,1332-1323 BC)的展室里人们摩肩接踵。被后世捧为“战神”的King Tut只活了十八岁。至于他的死因古埃及学家一直在争论,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刺杀,有的说是摔死的,还有的说是感染疟疾死的。他的墓穴在卢克索附近的帝王谷,是1922年被英国考古学者霍华德·卡特发现的。最引人入胜的是他木乃伊的黄金面罩。这个精美的面罩代表了新王国时期的最高工艺水平。这个黄金面罩的纪念品在埃及各地礼品店都有出售。
因为不让照相,上一张网图:
想去参观他的墓穴还要买专门的门票。虽然已死了三千多年,King Tut仍在为今日埃及创造财富。
古王国期是以金字塔为标志的。这一时代是左塞尔王(King Djoser,死于2649 BC)最老的金字塔是第三朝代的左塞尔王的阶梯金字塔(Saqqara Necropolis)。然后才有吉萨的金字塔。
左塞尔王(下图)
卡夫里法老像(Khafre,死于2532 BCE),他的金字塔在吉萨。
第十八朝代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Queen Hatshepsut, 1479-1458 BC)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人面狮身像
近代人给与哈特谢普苏特很高的评价。认为她作为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
古埃及人几乎都是文盲,识字的不到百分之五,有学问的人就更少了。账房官("sesh")的工作是负责记录和保管财政,税务,司法文件,是很受尊敬的人,社会地位仅次于教士。
一位账房官(第五朝代,2465-2323 BC)。
下图 200埃及镑现钞(网络下载)。他的形象被印在钞票上,全埃及的人都认得他。
早期的埃及镑与英镑等值,一埃镑可兑换四分之一盎司黄金。现在埃及镑很不值钱了,二十镑只够上一趟厕所。在埃及那几天,美元与埃及镑比值是1:50。埃及人上街购物要带大把现金,因为没有信用卡体制。
博物馆的“镇馆之物”是纳迈尔调色板(Narmer Palette)。这个石板有5100至5200年历史了,记录了第一朝代开国国王(法老)纳迈尔(又叫美尼斯)征服下埃及,从而统一埃及的业绩。这位法老在位六十多年,活了九十多岁。这块石板是纳迈尔法老统一国家现存的唯一物证,十九世纪末被英国考古学家发现,不然早已被淹没在历史尘埃当中了。
纳迈尔调色板的正反两面
陶土面具
按介绍说这是教士在葬礼上戴的面具,有五千三百到五千六百年历史了,比最老的金字塔早了近千年。
博物馆的参观不到两个半小时,随后动身去吉萨金字塔。中途在停靠在尼罗河边的一艘游船上吃午餐。埃及饮食受其它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土耳其和希腊,没有太显著的个性。埃及面包(Egyptian Bread)有点像印度的Naan或中国发面烙饼。
葡萄叶包子(Dolmas)和烤肉丸子(Kofta meatballs)
吉萨金字塔(Giza Pyramids)在尼罗河西岸,离开罗市中心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是10公里,开车要半个小时。
通常是车一开动,导游Bob就拿起话筒,讲解埃及历史和社会。
他说道,古埃及人的信仰是,日出的地方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日落的地方是生命终结的地方。所以埃及人有把墓建在西岸的传统。就像每天有日出日落一样,人即使死了还有来世。精神永在,身体只不过是个躯壳。
听起来跟佛教,印度教差不多嘛,只不过早了两三千年。
接下去听就比较乱了。古埃及信的是多神教,人们根本没有行星恒星的概念,更不懂地球的自转公转。他们崇拜太阳神,认为每天的日出日落是由于太阳既能升天又能钻地。能在地下打洞的低级动物,比如蛇也是神,同样受到埃及人崇拜。Scarab(屎壳郎)也具有非凡的打洞本领,也是神,被供在神庙中。谁要是得罪了屎壳郎,休想有来世了,哈哈哈。
吉萨金字塔通常是指吉萨的陵墓群(Giza Necropolis),其中包括三座主要金字塔和周围六七座小的卫金字塔。三座主要金字塔建于老王国时期的第四朝代,分别是祖孙三代的三个国王(法老)的陵墓。小金字塔是王后陵。祖父库夫(Khufu, 卒于2566 BCE)的金字塔最高大,146.6米高,因此被称作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儿子卡夫里(Khafre, 卒2532 BCE)的金字塔其次,136.4米;孙子孟卡拉(Menkaure,卒于2503 BCE)的最矮小, 65.5米。
古埃及王位继承研究的不是很清楚,法老们的生卒日期也未知,基本上是靠后世的西方学者研究定论的。古埃及用象形文字记载历史,如果没有罗塞塔石碑的发现,现代埃及人根本看不懂自己的历史。
新法老上位后就动工为自己建造陵墓,希望死以前能完工。库夫法老在位二十八九年,据说他的陵墓建了二十七年。按以前的说法,修陵墓的苦力都是抓来的奴隶。导游Bob介绍说,后来周围发现了工匠住所遗址,出土了一些工具和生活用具。研究表明,工匠们是挣薪水的。现在的结论是金字塔是由自由工匠建造的。
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
刚完工时的大金字塔带一个尖顶。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Herodotus,484-425 BC)在他的游记里描述了大金字塔。他提到金字塔外面罩有一层非常漂亮的抛光的白色石灰岩。当时已是完工后的两千多年了。
如今白色石罩(也叫casing stones)早已剥落了,下面的石材露出来。尖顶也没有了。据说主要因素是几千年以来的人为破坏, 其次是天然的侵蚀。大金字塔顶上失去一千吨石材,比当初矮了8米。
走近大金字塔,你就发现石材是很粗糙的石灰岩,每个石方重达15吨,十几条大汉都抬不动。越往上石方越小。最顶上的据说也有2.5吨重。金字塔内部的陵室用的是花岗岩石方,每个重达70吨。这么重的石头古埃及人是怎么搬动的?当时并没有起重机千斤顶和滑轮一类的工具。到现在除了假设和猜想,它仍然是个谜。整个金字塔由二百五十万个石方建成。受当时青铜器工具的限制,采石工作量要花费难以想象的人工。根据计算,工人们每天至少要完成二百五个石方,才有可能在二十八年内完工。
大金字塔的石基
石基上有几处修有平滑的石面,边上没有见到说明。这可能是为显示金字塔四面的仰角(51°50'40" )。四千七百年前的工程能够达到这样的精度,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大金字塔内部也允许参观,但禁止照相,而且必须要单独购票。进去后必须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才能到墓室。Bob说里面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卡夫里金字塔
以前,卡夫里外罩着红色花岗岩,跟白色大金字塔相映成辉。如今只有顶部外罩大题保留下了。
下图 三座金字塔(从左至右,Khufu, Khafre, Menkaure)
此处是个难得的观望点儿,正对着孟卡拉金字塔。中间是一片无遮无拦的开阔地;不足的是离大金字塔最远。让高大的爷爷看上去像个小矬子。为什么孙子的墓离他祖父和父亲的墓这么远?导游Bob说是因为选址并非任意的,而是要受基岩(bedrock)的限制。金字塔必须建在有基岩的地段,不然会导致建构地表下沉。看来古埃及人的建筑知识还是很丰富的。
人面狮身像
吉萨人面狮身像和金字塔有同样悠久历史。它出现在无数的明信片和大小银幕上,是全世界最有标志性的雕塑。穿越时空,站在它跟前,心里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这是整个埃及行最难忘的一幕。
【完】
新博物馆是不能不去的,5年前就已搬了好多东西过去了。
李子兄的大作从背景到现状,资料丰富还一如既往的妙趣横生,必须满分啊,按我们大学的评分,那是distinction:)谢谢李子兄分享,对埃及更加向往了
我看着李子兄拍的金字塔和人面狮身像的照片都觉得震撼,有如身临其境,好羡慕李子兄。我这个月要陪朋友去大英博物馆,打算先去那里的埃及馆解一下馋。
不知道我为什么有一个印象,觉得金字塔在荒郊野外,很不方便去,却没想到离开罗那么近。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起,她也是说只是去看古迹的话,去开罗住两三个晚上就行了。这样看来,我的埃及梦不是那么难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