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班时,师傅带我站在车间门口看下班的人流,因为我们上的是常日班,比运转班晚下班一个小时,所以有观望的机会。这是师傅的爱好,每天下班他都会站在车间门口观望。成衣车间的挡车工下班,是一个很大的人流,女工们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从二十岁左右,到五十岁左右。相貌有俊俏的,也有平平的。其中一个四十几岁、风韵犹存中年妇女每天都会停下来和师傅寒暄,有时师傅会拉起她的手抚弄,她也不拒绝,仍然是温情脉脉地述说着。自从1966年三月初那次刮骨刺心的别离后,我視一切粉黛无色,也从不关注他人的男女交流情况。师傅拉我去车间门口观望下班人流,也仅仅是观望而已,西施东施与我何关?师傅拿起那女性的手抚弄,我仅仅理解为上海人比较开放。直到多年后,方才了解师傅为什么要拉我看人流的苦衷,他是在等待那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他心中有苦闷需要宣泄,苦闷之极,唯抚弄双手可以解郁。之所以拉我一道观赏人流,因他看出我不谙情事,也不关心他人情事,有闲言碎语也可以以我在场遮掩。从师傅几乎每天都看人流的习惯,我推断师傅和这个女士一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因为某种原因而未成眷属。这段无果之缘是全厂共知,否则他们不会在广庭大众之下公然拉手。这件事也导出了另一个事实:师傅具有一流的人品,值得美女去爱。因为那个女士不是一般的美丽,而师傅却是一个相貌有严重缺陷的人。他们若真有情话,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达的凄美特质。这日的人流基本走尽后,走道的端头来了一个女青年,看了挺养眼的,走近细看,却是刘桂芳。走到我们跟前,她对陈师傅莞尔一笑,接着又向我点点头。我也点头致意,心里却想:这个姑娘现在穿这身衣服,比穿绿军装好看多了。陈师傅等刘桂芳走远了,对我说:“这是个好姑娘,吃苦耐劳。过日子肯定是一把好手。”我不置可否地笑一笑。
1969年2月10号左右,我和宋元三结束了二年多的学习生涯,告别上海回安徽。去派出所迁户口时,公安看了看我们说:“你们这正式户口迁出去可惜了,上海多好呀!”宋元三说:“组织派来学习,学好了,应该回去效力的。”公安不再说什么,给我们办了迁移手续。出了派出所的门,宋元三说:“嗨,我们的临时户口什么时候转为正式户口了。早知道,不回去了。”我说:“不回去到哪儿找工作呀?”宋元三说:“嘿,凭我们俩的技术,国针厂还不双手捧着。”我说:“六安地区棉纺针织厂肯定得来人把我们要回去。”宋元三说:“说说而已,不回去也对不起他们。”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宿舍了来了二个姑娘,刘桂芳和她的学友兼工友。她们在宿舍里和我们聊了很长时间,天南海北的,也没正题。眼看着十点钟了她们也没有告别的意思。我心里挺急的,行装还没收拾好呢,明天还得赶早去老北站。
刘桂芳她们走后。李震寰急切地告诉我:“小徐,人家来看你,你怎么一点都不热情呀!那个姑娘可是真心的爱你呀!”我被他说得一愣,说了一句简直是二百五的话:“她爱我做什么?”李震寰说:“你呀,怎么对谈恋爱一窍不通啊!告诉你,下次碰到这样的姑娘,你就放大胆地和她相处。不要胆怯。”我沮丧地说:“我不会再有爱情了。我心死了。”宿舍里不知是谁问了一句:“为什要说这样的话?”我叹了口气,就把在免渡河和王华的恋情简单地讲了,当然,我没讲我身上的污点,只是讲没工作配不上她。李震寰问:“你到上海学习她知道吗?”我说:“她不知道,我不敢讲。”李震寰说:“这就对了,如果你和她讲了,她和她的男友肯定得黄了。”他又说:“难怪你看不出这个姑娘的感情呢,原来你心有创伤。不要难过,会有好姑娘等你。”我伤感地说:“像那样的怕是找不到了。”李震寰说:“也是啊,初恋总是美好的。”
收拾好行装后,我的心也没平静下来,我很愧疚。刘桂芳来看我,我却很冷淡,岂不是伤了她的心,做人不应当这样的。
四年后的1973年,我因公出差到国针厂。办完事后已近中午,我去食堂吃饭,几个工业中学毕业的青工对我指指点点,我听她们悄声说到刘桂芳的名字,这引起了我的心痛。之后,我去看望师傅,和师傅寒暄后,就问师傅刘桂芳上什么班?师傅叹口气,“可惜了那个姑娘。”我愕然,忙问怎么回事?师傅说刘桂芳神经了。我“啊”了一声,“怎么会这样?”四年前的愧疚之情强烈地涌现在胸间,我问师傅:“刘桂芳的家在哪儿你知道吗?”师傅说:“在江浦路西头,新华医院对面那一片。小徐,你应当去看看她。”我嗯哪一声,随即和师傅告别。
佛家说人是讲因缘的。在茫茫上海找人应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可我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站在了她的家门口,开门见我的是她的妹妹,当她问了我的姓名后,她呆了,随即转身进屋把她妈妈喊出来。她妈妈看看我没吱声就进屋了。她妹妹解释说:“姐姐得了这病,妈妈很难过。不凑巧,姐姐住院去了。”我问在什么医院?她妹妹说:“在龙华精神病医院。”
我二话没说匆匆赶赴龙华医院,到达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门卫告诉我说:“今天不是接待日。明天再来吧!”我掏出了第二天的火车票给门卫看,门卫不吱声走了。我焦急地站在门口,不一会儿,看到门卫和一个女医务工作者向我走来。她问了我的情况,就对我说:“你跟我来吧!”路上,我问了刘桂芳的情况,因为我害怕她神志不清。医生说:“她恢复得很好啊,可以单独见面的。”
再次见到刘桂芳,是在医院的一间较为豪华的接待厅。当刘桂芳身着一身紫色的病服站在我身边时,我怆然良久。刘桂芳惊喜地说:“徐凯,没想到我们会在这儿相见,你看我这身紫色衣服……”她没说下去。我连忙说:“医生说了,你很快就会把这衣服脱了。”接下来,我问了一句最不该问的话:“你怎么得了这病?”她凄然一笑,“你们走后,每天下班到水池洗手脸,会洗很长时间。严重的时候,我能把脸洗烂。”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下,转而说:“医生说你是她管理的病员中恢复的最好的一个。很快就会出院了。”她笑了,“是啊!你看看我的照片。”她站起来,带我看接待厅挂在四周墙壁上的大幅照片。都是些外宾来参观时的合影,她穿着病服站在其间。她说:“这里有阿尔巴尼亚的、罗马尼亚的、法国的、坦桑尼亚、越南的、朝鲜的的等等。徐凯,你看我这辈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吧!”我开玩笑地说:“你得这病也不全是坏事,否则你怎能和这些外国人合影啊!”她说:“是啊!,要不你也不会来这儿看我。”我说:“下次相见,应当在国针厂啊!”
再次别离,我几乎没有任何伤感。她说:“再来上海,一定得告诉一声。反正你认识我家了。”我说:“一定的,祝你早日出院!”她笑了,“不出院,难不成在这儿呆一辈子?”
此后,我曾数度去上海,却没再去找刘桂芳。我觉得她会有自己希望得到的生活,因为我认为上苍不会抛弃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