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闲人

几方田亩,耕耘不辍,乐在其中
正文

香涧湖 第一章 第九节 三窟之计

(2011-12-21 16:57:28) 下一个

吃过晚饭,施东山到后堂向父亲问安。母亲于两年前去世,父亲十分孤独,施东山是孝子,每日三次问安,每当写作困顿之时,便到后堂陪父亲闲聊。平日里,他还吩咐管家安福安排家人陪伴老人,风和日丽之日,安福便安排人用二人抬的轿子抬着太爷到外面转悠,因此,老太爷虽是风烛残年,日子过得倒也安适,只是各人都有各人的事情,陪他聊天也有时有晌,因此不免孤独,大凡人老了境况都是如此。

施东山回到书房后,那梅阁过来看视,见他在书案前沉思,以为他是在构思,没有说什么便回卧室去了。其实,此时施东山并不是在构思文章,而是在分析国家大事。在他看来,抗战胜利之日必将是内战开始之时,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皇帝只能有一个,非蒋即毛。今天的共产党不是抗战前的共产党了,如果说十年前对北窜的红军围追堵截都没有消灭掉,那么今日的国共之争谁胜谁负无须争论了。但令他不解的是涟水之战中的新四军那么不经打,更令他费解的是新四军打了一个败仗就退到山东去了,那么,再打一个败仗岂不要退到渤海里去喂鳖?

他和饶漱石陈毅是有交情的,曾会过几次面,饶陈对这个学术泰斗很敬重。当然,施东山亦非糊涂之人,知道新四军敬重自己,一是自己的名望,更重要的是财主之身。新四军需钱,索要不如礼取,他和饶陈会面之时,也是其慷慨解囊之日,自然是以抗日的名义。因此,他的家虽然在苏皖根据地的边缘,却从未受到骚扰之苦,非但如此,共产党的地方军政要人还时常登门拜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之说深入人心,千百年来,造反者和守财者都能审时度势,不拥有绝对实力,绝不会将对方逼到绝路上去。

按照原来的打算,施东山准备让二儿子芳平高中毕业后参加新四军。在去年抗日胜利的庆祝大会上,他曾将芳平带给陈毅看了,陈毅也深解这位乡绅的心情,笑呵呵地说:“施公若放得了心,就让芳平跟我学打仗吧,不过施公的学术之业就只有贵大公子继承了。”施东山说:“一言为定,明年高中毕业一定送来。”

涟水一战,共产党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一口气逃窜了八百里,躲进了沂蒙山。像这样不禁打的部队,能成气候吗?现在怎么办呢?他仔细地想想,觉得新四军虽然败走山东,最终胜利可能还是他们的。军政之争亦是首脑之争,蒋介石哪是毛泽东的对手,那篇《沁园春·雪》洋溢着开国皇帝的气象,更何况共军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扑灭谈何容易。想到此,他有些焦躁不安,不由得站起来在屋内来回踱步。他曾为芳平的去向征求过父亲的意见,并说出想让芳平参加新四军的意向,哪知道父亲听了,面露痛苦之色,说了些含含糊糊的话,使他不得要旨。尽管如此,他还是明白了父亲不同意的心情。他又想起了下午和刘梦福的谈话,内心越发不安,原以为肖家湾是规避乱世的桃源,通过和刘梦福的谈话,方才知道自己是坐在火药桶上,随时都有被炸翻的危险。

国共相争难解难分,基层民不聊生,如此一来,哪里是安全之地呢?但是,随着局势日趋恶化,必须早作决断,既然身上担负着复兴家族的重任,就必须有所选择,绝不能让沿袭了几百年的官宦人家毁在自己的手里。

他跺了跺脚,露出一副毅然决然的样子。他想赌一把,送芳平参加新四军。

其实,这盘赌局早已摆好,就等他下赌注。弟弟施万山是国军少将,是社会的右翼;自己固守肖家湾,犹如五行之土,属中间地带;现在只差左翼无人。无论芳觉还是芳平,只要东去一人,左中右齐全,三窟之计便已成型。此时,施东山之所以颇费心思,是因为他觉得这是在拿孩子的终身作赌注,弄得不好会彻底葬送孩子的一生,未免太残酷,父亲之心一时难于决断而已。

这时,那梅阁和芳平进了书房,原来施芳平已来过一次,本意是问父亲晚安,见父亲正在沉思,不便打扰,便退了回去,先到卧室问母亲的安。在听到书房的脚步声后,母子二人才走过来。施东山见到她们母子便说:“平儿,我想和你谈一件重要的事情,梅阁也坐下听听。”等她们母子坐下后,施东山说:“平儿马上就二十岁了,是成人了。为父想和你商量一件事。”施芳平看着父亲说:“有什么吩咐,爸尽管说。”

施东山说:“为父想让你参加新四军。”他眼睛直视芳平,看到芳平的脸霎时红起来,眼睛睁得大大的。那梅阁也觉得突然,下午不是说想一想再做决定吗?怎么这么快就下了决心?她不解的看着丈夫。在接下来的十几秒钟里,三人谁都没说话。最后,施芳平首先打破沉默:“爸,非这样做不可吗?”

施东山轻轻地叹口气说:“是的。”接着他缓缓道来,“我的理由是这样:目前的国共之争,鹿死谁手尚难预料,现在是国军强大,又有美国人撑腰,共产党势单力薄,但共产党不是等闲之辈,想当年蒋总统三番五次围剿都未剿灭,形成了今天的气候,那就根本无法消灭了,将来的天下很可能是共产党的。”

“我们施家是历代官宦,也可以说是书香门第。清朝转到民国虽是改朝换代,但那是老人新调,没了皇帝,出了总统,朝臣依旧是朝臣,只不过名字换了,吏部尚书改名叫组织部长,礼部尚书改叫宣传部长,社会没有动荡,七十二行仍然各司其业。可眼下的国共之争就不同了,它们是不共戴天,一方欢庆胜利,另一方就是灭顶之灾。我们家,你叔叔是国军的将军,我曾在国民政府任职,你哥哥在国立中央大学读书,走的都是国民党的路。将来共产党当权,施家数代的书香可能有断送之虞,因为我们在共产党里没有人,因此想让你东去,我带你去见饶漱石和陈毅也是基于此原因。但这可能是冒险,为了这个家族是需要冒这个险的,那么这个责任就落在你的身上。当然,这个责任也可由你哥哥承担,但我对你哥哥有些担心,他爱激动,遇事没有你沉稳。这样做,对你来说可能是一种牺牲,无法读大学了,而且还前途未卜。你考虑一下,也可以不去承担这个责任。”

施芳平略微思考了片刻说道:“爸,我知道了。既然是为了家族,孩儿愿意去承担这个责任,不知道什么时候去?”施东山十分欣慰,但心中不由又得隐隐感到悲凉,觉得平儿以如此小的年龄却为家族承担如此大的重任,于心不忍。他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几本书递给了芳平说:“先把这几本书读读,读仔细些,这都是共产党的基本读物,会对你有益处。今后多到佃户中走走,了解他们的疾苦。明天让安福找个好的武头教你一些枪械基本用法。等你爷爷的六十四寿辰过后,相机便去。”

施芳平把书接过来说:“孩儿一定照爸吩咐的去做。”他看了一下那几本书,是《共产党宣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几本书,除了《共产党宣言》他是作为散文读过外,其余连听都没听过。他拿出《矛盾论》翻了翻,看到父亲在其中的眉批,多是赞誉之辞,说明父亲认真阅读过。生活富,地位高,还研读异端邪论,他对父亲的敬重更添几分,也对前途充满信心,因为在他心目中,父亲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他决定的事不会有大的差错。但自己如何实现父亲的希望却一点底都没有,更何况是要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养育自己的双亲,离开疼爱自己的爷爷,凄楚之情悄悄涌上心绪。他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凄然,勉强带着微笑向父母道安后回到自己的卧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