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传人

祖国在唱红歌。祖国山河一片红。 文革在延续,因为有文革的传人。 文革不是毛主席的文革,不是文革一代人的文革。是我们民族的文革。
个人资料
文革传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曾是俄国媒体明星,他现在是乌军的一名下士----纽时文译

(2025-08-25 21:07:13) 下一个

By M. Gessen Opinion Columnist, reporting from Kharkiv, Ukraine

文章链接:Opinion | A Star in Russia’s Media World Joins Ukraine’s Army - The New York Times

几年前,彼得.儒扎文(Peter Ruzavin)还是俄罗斯反对派新闻界的神童。他18岁起就担任记者,后来在俄罗斯知名的独立频道TV Rain担任主持人。之后,他作为一名播客,报道俄罗斯监狱和乌克兰战争。如今,34岁的他是一名身穿乌克兰军服的下士,在哈尔科夫(Kharkiv)的一个无人机部队服役。“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最近去哈尔科夫看望他时他告诉我。

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大多数住在哈尔科夫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幸运。这座乌克兰第二大城市距离前线仅20英里。在市中心,每走一个街区,都能看到被炸弹炸碎的窗户被木板封住。在东边的郊区,一整排苏联时代的高层公寓楼都成了废墟。对儒扎文来说,与基辅(他曾在那里生活过几年)怪异的近乎正常的环境,或与他的许多前同事最终定居的西方国家首都的文雅环境相比,这座城市外显的战争环境是一种解脱——更不用说莫斯科(他在那里长大并成为一名记者)令人眼花缭乱的炫富环境了。

我和儒扎文在莫斯科媒体界有很多共同的熟人。他们大多逃离了俄罗斯。有些人流亡在外,继续为俄罗斯自由媒体担任记者。其他人则试图通过支持国内的政治犯、帮助俄罗斯人逃避兵役或向乌克兰武装部队捐款来推动反对普丁的战争。而儒扎文则成为乌克兰战争努力的一部分。“这真的是一种荣幸。”

很长一段时间中,比任何人预料的都要长,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感觉就像一场不可思议的异常事件,一次离奇的生活中断。它会结束,哈尔科夫会再次挤满国际学生,敖德萨(Odesa)的海滩会挤满游客,数百万逃往西欧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会回家。如上的一切现在看来似乎不再可能。沿着750英里长的前线,一场堑壕战在持续绞杀中。乌克兰的城镇几乎每夜都遭受俄罗斯的轰炸。去年,哈尔科夫开设了第一所地下学校;与其它带防空洞的学校不同,这所学校完全是一个防空洞。西方媒体充斥着关于结束战争谈判的报道,但在乌克兰的实地,这些谈判看起来就像一场空洞的表演。

 “我内心已经接受了普丁还会在位15年的事实,”儒扎文说。“只要普丁还在,战争”——或者说战争威胁——“就会持续下去”。战争就是现在的生活,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是如此。而儒扎文此刻对生活的态度即使在优渥环境下生活的人也不常有:他每天都感觉自己正处于该在的位置,做着该做的事情。难怪他称自己很幸运。

儒扎文最初萌生参军的想法是在2023年夏天,当时他正和妻子娜塔莉亚.古梅纽克(Nataliya Gumenyuk)在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 Mountains,罗马尼亚的名山,蔓延至乌克兰最东端)徒步旅行。古梅纽克是乌克兰最知名的记者之一。几周后,他告诉了我这件事。他说他已经决定,但很明显,他自己也还在适应这个想法。

“再写一篇关于战争的报道有什么意义呢?”他问道。

我自己也写过好几篇报道,所以明白他的意思。很多其他记者也明白。无论你多么努力,这些故事都会变得重复。人们开始忽略它们,或者像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经写道的那样,阅读它们只是为了安慰自己“不是造成苦难的帮凶”。

因为儒扎文娶了一位乌克兰人——儒扎文和古梅纽克于2017年结婚,并在白俄罗斯举行了婚礼,以便来自两个交战国(俄、乌已处于俄国大规模入侵前的交战状态。译注)的朋友都能参加——儒扎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乌克兰。普丁全面入侵后,他是少数几个能够在那里工作的俄罗斯记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长期驻扎在乌克兰的记者。他制作了一个关于入侵最初几个月的写真、原创、令人心碎的播客。那同时,古梅纽克发起了一个由记者主导的项目,记录俄国在乌克兰的战争罪行。战争第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一起在乌克兰旅行,穿着黑色防弹背心和头盔,头盔上用粗体字写着“PRESS”(新闻媒体)。随后,儒扎文逐渐意识到,用新闻手段对抗侵略是徒劳的。

我理解儒扎文的沮丧,但他的决定让我大吃一惊。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记者,一位勇敢的记者,一位技艺精湛的讲故事人。他也是一个非常瘦弱的人,从小到大的主要业余活动是合唱团。在前线,他的身体怎么能比他的言语和声音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今年夏天我去看望他,在哈尔科夫附近步行和驾车的两天里,他告诉我他也一直在思考同样的问题:“谁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乌克兰士兵儒扎文,还是俄罗斯记者儒扎文?” 记者很难衡量自己的影响力,但军队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杀敌数量”,无论是击杀敌方战斗人员还是摧毁俄罗斯装备。儒扎文对两者有了抉择。“我得出的结论是,乌克兰士兵儒扎文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乌克兰武装部队专门为外国人设立了部队编制,其中包括几个专门为俄罗斯人设立的部队,但儒扎文希望以乌克兰居民的身份作战,而不是局外人。在等待加入乌克兰旅的待批期间,他接受了训练。他学习射击,学习驾驶无人机。最终,他获准加入乌克兰国民警卫队第13旅,该旅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Khartiia(哈尔科夫民兵)。该旅最初是在俄入侵开始后由一群基层志愿者组成的,就像其他几支乌克兰军事部队一样。

2024年春,儒扎文离开基辅,加入Khartiia进行基础训练。他为可能的第二季播客录制了音频,并在训练和服役期间继续录制。他仍然是一名记者,只是现在他既是记者又是士兵。然后他上了前线。不到一个月,他和两个伙伴就遭遇了炮火。当他们试图撤退时,一枚炮弹在附近爆炸。儒扎文倒下了——他的腿被击中。他看到另一名士兵倒在离他仅一码远的地方,头盔被打碎,脸也僵住了。你可以从他的录音里听到整个过程,包括儒扎文想起那名士兵还有两周就要休假回家探望家人的那一刻。

儒扎文一边爬着,一边喘着粗气,嘴里发出一长串脏话。

 “你用止血带了吗?”另一个男人的声音插了进来。

 “止血带?给我自己用?没有。(我的)不是那种伤口;只是割伤。”

听起来那个重伤的士兵正试图站起来。有人让他别动。

 “可怜的家伙,”儒扎文又咒骂了一句。“他躺在那里,对什么都没有反应,而我们还在遭受炮火袭击。然后他就开始尖叫。我确信他……”

受伤的士兵痛苦地尖叫起来。       

 “他的脖子也中弹了吗?”

“是的,脖子也中弹了,”儒扎文回答道。

救援终于赶到。儒扎文和他的朋友一起被车送去了医院。不知不觉中,他不再咒骂,而是温柔地安慰着他的伙伴,说他就在他身边。

奇迹般地,那名重伤的士兵活了下来。儒扎文自己去医院的录音显示,他的伤势相对较轻,而且他更害怕针头而不是炸弹。几周后,他带着第一枚勋章重返军队。然后,他停止了录音。或许就在那时,也就是2024年夏末,他不再是记者,而是真正成为一名士兵。他编辑了自己那之前的录音,但还没有发布。这个播客需要一个新名字。第一季的标题是“Fuxx the War”。这个品牌已经不再适合了(儒大侠认为普丁还会再打15年,译注)。

儒扎文目前不在前线。他整天开车四处奔波,解决一些零散的问题,但大部分情况他都无法告诉我。总得把东西送到某个地方。需要勘察一下用于演练特定无人机操作的训练场。他开车在前线附近来回穿梭,沿着两旁布满渔网的乡间小路行驶——渔网是临时搭建的围栏,用于保护车辆免受无人机攻击。儒扎文第一次到访这些地方是在2022年秋天,当时乌克兰的第一次反攻解放了哈尔科夫郊区。当时,道路两旁停满了载满俄罗斯特种部队士兵烧焦尸体的巴士残骸。现在,这里只偶尔出现一些加油站或公交车站的废墟。路边的田野荒芜着,长满了白色、蓝色和紫色的花朵。

军人们会运用以前职业生活中的所有技能。一位厨师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部队指挥官。一位仍然保持着音响DJ装扮的前DJ,是旅里最优秀的无人机飞行员之一。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一场融入城市生活的战争。儒扎文注意到,他所在的无人机部队的控制室看起来就像他以前工作的电视台控制室:屏幕沿着墙壁排列,中间摆放着一堆键盘和手柄。“只是没有时间去推敲,去准备,去构思,”他说,“就像24小时不间断直播一样。”

在哈尔科夫,他和其他几名士兵住在一套租来的公寓里。很少有乌克兰军人住在营房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睡在营房里会让他们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公寓里全是瓷砖、镜子和漆器,公寓主人可能觉得是奢侈的象征。除了浴室里几把牙刷和剃须刀,以及角落里堆放的几个行李袋外,很难相信这里真的有人住。因为此刻的住户只是来这里几个小时,洗澡、睡觉。

儒扎文过去喜欢睡觉。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工作空间,不用去办公室,也不直接向任何人汇报。令他惊讶的是,他发现自己喜欢新生活,尽管他睡眠时间少了很多,无法掌控自己的日程安排,也几乎无法自主。但话说回来,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自主权。“战争给你这种感觉,这种能说通的感觉、做着有价值的事情的感觉,”他告诉我。在一个三年半以来一直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在一个其存在本身人遭质疑的国家,被那些有能力摧毁它的身在远方人质疑,一名军人摆脱了无助感,这感觉就像是一种终极的奢侈。

 

译后注:在时值“纪念日本投降80周年”这个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重要历史时刻,这篇一位俄国人在乌克兰帮助抗击俄国侵略军的故事被本老汉读到。其中的主角预期普丁还会把侵略战争进行15年。预祝那个侵略战争不会持续那久。也预祝儒大侠能存活下来,日后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告诉后人这个新的反侵略战争的故事。

译后注2:原文有许多前线照片。可惜转贴不便。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