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2024 (45)
2025 (4)
上篇说到简缩版文革,1到10数字篇的 1到5。
1,一个大脑。
2,两双“伟大”的手。
3,三个首席“坏蛋”。
4,四个“反动地点”。
5,五套支撑系统。
6,六位责任人。
7,七亿人的生命。
8,八台戏。
9,九号“贱民”。
10,十年。
接着说6到10。
六位责任人?
文革后弄出来的“四人帮”不该对“一个大脑”问题负全责。除了江青江女士是两双“伟大”的手之一,王洪文对文革的起始毫无影响。张春桥与姚文元是写了些文章,可那些文章太祖手下别的秀才也能写。张姚是责任人,但不是最主要的四位。文革的责任该由六个人负。六人都是谁?有图为证:
毛、林、周、陈(伯达)。稍微发挥想象力,就成了这样:
再“艺术加工”,有了:
或是:
这些图,当时是有授权的。与前几天“人民大会堂”的红歌“欺骗唱”不同。六个人组成太祖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太祖不用说了,“亲自发动和领导”了“一个大脑”实践。林大帅前面也说了,太祖的副手,协助太祖掌军。周恩来总理是掌管并保障那个“生计系统”的要素。这六人中,周是除太祖外唯一不可或缺的文革要素,比林大帅都重要。江女士协理掌管舆论系统。陈类似电脑文件的“错字与语法问题核对”功能,负责给“一个大脑”实践加上个“马克思”包装。康生是“工地保安”。
再上几张剪报看周、江、陈、康当时的地位:
文革“一个大脑”实践的前六责任人,本老汉给排序,毛、周、林、江、康、陈。该问的问题是,太祖除外,剩下5人是“一个大脑”的真信徒还是巧掮客?
七亿人。
只有“一个大脑”,容易忘事儿,所以文革中太祖不曾做过人口普查。1964年普查时有将近七亿人。文革十年,咱国平均人口应该在七亿以上。这里就号称七亿。
按眼下时髦的说法,人群可以分成 60后,50后, 40后,30后。70后在记事儿前文革已经结束,不表。
60后,经历了一些“文革教育”,有些许“一个大脑”底蕴。此人群现在处于47岁到56岁间,有2亿2千万之众。
50后,“文革文化”中由少年而青年。因为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此人群受“一个大脑”影响最大。50后的前半段人,有些直接参与了文革“剧烈活动”,包括文革武斗中逝去的生命就有50后。现在处于57到66岁间,有1亿6千万多人。
40后,文革开始时17岁至26岁,是文革的“主力”。由于其中一部分人群文革时已经成年,“一个大脑”文化是基本“世界观”的“附加值”,“脱下去”也容易(有可能脱了之后里面还是“一个大脑”,这就赖不到太祖了)。此人群应该是“文革文化”反思的中坚。现处于67岁到76岁间(加油啊,时不我待!)。有1亿人。
30后,文革开始时27岁至36岁。文革中亲身遭受折磨与打击的同胞,除了已经故去的,主要在此人群中(当然,文革知名打手王洪文“同志”也属此人群)。现在已经都是老人家,77岁至86岁,有7千万人。
还有20后,10后,1900后,1890后 (文革时67至76岁),因为此刻人数已少,不表。这一大组人群加上70后(70-76),应该有2亿5千万强。
七亿人只有“一个大脑”? 历史真的如此过。一群人走入一个迷宫与走出一个迷宫,哪个难度更大?
八个“样板戏”。
现在咱国一年有多少“热门”电视剧?每个剧平均有多少集?就是嘛。
文革十年,主要的“文化娱乐”就是“八个样板戏”:
图中人物,由左至右,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与北大无关),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京剧“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芭蕾舞“白毛女”中的喜儿。另外三个“样版戏”是京剧“ 海港”,京剧“奇袭白虎图”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十年,平均每年不到一个戏?确实如此。
那些文革前拍的戏呢?还有许多外国电影外国戏?“一个大脑”落实到戏与其它“文艺”上,就是这八个“样板戏”,上面那幅图里五位中两位举着太祖的书,很直白标示“一个大脑”。再有别的戏存在,就是对“一个大脑”的挑战,所以必须抹掉。
怎么抹掉?太简单了。记得前面说的五套支撑系统吗?有那些系统管控,想抹掉任何戏都易于反掌。就说大家比较熟悉的歌颂抗日“中流砥柱”的小说“铁道游击队”吧,这样抹掉:
“铁道游击队”于是被拉出去斩了。
“文字狱”的目的不是“黑”谁,而是“捧”谁。为了让最“正确”最“伟大”的“文字”红的透彻、红的淋漓尽致,过程中,一些“一个大脑”之外的文字被“关到监狱里”,too bad。倒霉的“铁道游击队”,“他撞到太祖的枪口上了”。还有所有其他不是“八个样板戏”的文艺作品。
不幸中的万幸,京剧是太祖的最爱。如果太祖的最爱是昆曲?那现在有些中老年人聚会上的卡拉OK就更挑战了。
顺便说一句,方舟子被封杀,不是老方长得丑,而是周小平为今上新宠,非捧不可。任大炮微博被封是同样道理。“一个大脑”的现代版,虽然力道差许多。
九号“贱民”?
文革中,“知识分子”有个非正式的称号,“臭老九”。此事有些模糊,因为什么是“知识分子”本身就很绕。是“有知识”的分子? 太祖与康生有没有“知识”?他们是“知识分子”吗?
先放下“知识分子”,把“臭老九”搞清楚,“知识分子”就容易解了。
“老九”前面顺位的“臭老一二三四五”长这样:
是“地、富、反、坏、右”,“资”是此幅画中的临时工,^_^。老六是“叛徒”,老七“特务”,老八为“走资派”。
“老六”和“老八”?
薄大人被斗不是按“老六”就是按“老八”的身份,也可能二者兼顾。
一到八如此,“老九”的“可恨度”应该不在话下。文革中“臭老九”会包括太祖与康生吗?当然不会。从“臭老九”反推“知识分子”,应该与“知识”无关,而是一种功能性身份。从“一个大脑”理解就容易了。文革中的“知识分子”,是不愿意被“一个大脑”同化进去的个体。再重复一次前面提到的类比,一旦被“一个大脑”了,人成为别人用手指头胡戳乱点的“智能手机”,还要不时发出欢快的声音。所以认可被“一个大脑”是很痛苦的事儿。“知识分子”不愿接受被“一个大脑”化,说“知识分子怕吃苦”也成立。
所谓“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种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以文革的环境,没有人能有绝对的“独立人格”。向往“独立人格”,文革中的“臭老九”,所谓“知识分子”。
十年。
文革,一个企图把社会演变成“一个大脑”的试验。用七亿人,十年的生命所做的试验。70亿年的生命。如此大规模的用人类生命做试验的过程,前无古人。70亿年生命的投入,在文革发生的地方,文革发生50年之际,整个文革这件“事”居然可以被消声? “一个大脑”的企图依然存在。
什么是文革土壤?此刻文革能被整体消声就是文革土壤。
祝同胞们好运。
注:文中所有“剪报”皆取自前有周原先生,后有宋永毅先生(主要)所编的系列出版物“新编红卫兵资料”。照片取自网络。
上篇链接: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5817/201605/910413.html
領導美國獨立的華盛頓成了皇帝?
領導印度獨立的成了皇帝?
聽你這麼說,美國人印度人都會驚呆了。
“亿年”这个单位,应该是博主的首创,精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