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文革小报”寻根第27篇。
文革时,在太祖的“英明”领导下,咱有巨量的太祖牌“精神食粮”消费。至于其它非“精神”类的,比如白面,城里人只能定量消费,绝对吃不出胖子来。虽如此,咱们对不当胖子没啥意见,因为哪怕是棒子面有得吃已经很不错了,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是生活在“水深火热”那种高湿度高温度条件下。这“三分之二”都住哪儿?哪儿都有,主要都在对太祖爷不友好的地界,当然包括咱那可怜的“台湾同胞”生活的地方。
文革时台湾同胞过的多悲催?
上小报:
(这是1971年初上海“工人造反报”的文章。给个基本坐标,当时的台币换美元大约是10比1。)
水有多深火有多热?“连过桥走路都要征捐纳 费”实在是太可恨了!至于税费怎么征收文章没细说。不细说就有“戏说”的空间,40多年后咱总走北京的“机场高速”知道那买路钱是开车过去按车收的。1971年跟咱说开汽车太扯了,咱那儿当时自行车还得凭票买呢,所以此文没细说同胞的买路钱。
不细说有不细说的原因,细说容易出故事。比如那个失业数,“八百万零一千个具有劳动力的人中,失业的竟占二分之一以上。” 超过50% 的失业率?!这要不是“水深火热”世界上就没有“水深火热”了。太祖当年没有亲率大军冲过去救那一半失业的同胞们出苦海真是太不够意思了。
不过老汉才查了一下,1971年台湾的失业率是百分之二点多。 说“水深火热”时还是“戏说”比“细说”好。这位“作者”洪启扬不知是否真有其人,老洪,您如健在请与老汉联系,老汉对“二分之一”后面的故事很感兴趣。
光说别人“水深火热”,尤其又是同胞,虽然能让咱文革时粗茶淡饭咽着稍舒坦些,但是毕竟表露出“恨人有、笑人无”的非“革命”态度。“革命”的场面光靠“敌对势力”的阴暗面支撑不住,还得有鼓人奋起的励志故事才好。同胞们既然“在美帝国主义残酷蹂躏和蒋介石匪帮血腥统治下……过着人间地狱的悲惨生活”,那必然要惨则思变啊。怎么变?
(取自1967年山西的“革命造反”报)
有了同胞这份对太祖的“爱”,再“宣传”同胞们的“水深火热”就有高度了,咱不是单纯的“笑人无”,咱是想在让粗茶淡饭咽的舒坦些的同时,别忘了自己救同胞出苦海的责任。
1971年同胞具体苦到啥程度?人均GDP 447美元。咱们的?118美元。同胞那边当时的形象是这样的:
也是独裁统治没错。
已经有摩托车骑了,虽然挤了点儿,笑意还是写在脸上。
水果店里有不同的准圆形品种。(上面三张照片抄自“沉默的麻雀”的博客,所列时间是1972年)
“水深火热”这个东西,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相对量。把甲水与乙水放在一起,把此火与彼火摆在邻近,谁“深”谁“热”立马搞定。
当然,太祖当年不让咱接触外面的东西,也是好心,怕咱“太傻太天真”,接触了外面的“太黄太暴力”,一下子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喂咱些选择性的“水深火热”是一种慈祥的保护性措施。
勤劳、勇敢还受保护,咱的特色在文革中发扬光大。
回复 'Fieps' 的评论 : 那歌叫 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沈阳军区前线歌舞团赵世静演独唱。我一同学的亲戚。
每次都唱得差不多声泪俱下,观众反应也很热烈。我们那时真的很同情可怜的台湾同胞。
文革中的“水深火热”,“血海深仇”,“苦大仇深”,“仇恨入心要发芽”等等场景,其实都是地狱里的场景。
然后进一步猜测,最先发明这些名词的人,也许真的就是刚刚从地狱里刑满释放轮回到人间的人。
然后改不了思维定势,又开始散布精神毒素,搞精神污染了。
如果没有佛、基督等等的慈悲爱力,仅仅被坏人所毒害的话,人间的天平很容易倾斜到恶的一面,
文革中无知无畏的红卫兵真是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