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舅舅有个好朋友是著名作家刘恒。刘恒的作品很多改变成了影视剧:《本命年》《菊豆》;而《秋菊打官司》《集结号》和《金陵十三钗》等也是他改写的剧本。
小舅舅和刘恒先是同学,后成战友。 两人是同批入伍的特种兵, 当年在国防部的机要部门搞侦听。入伍的时候小舅舅13岁,刘恒15岁。 真正是共同成长的朋友加兄弟。
刘恒的父母是从北京郊区进城的工人。 他小时候在农村的姥爷家里度过了很多童年的时光。他的姥爷是村里唯一个常年订阅《人民文学》的人。 刘恒曾经说过小时候读这些旧杂志,躺在姥爷家的炕上看窗外天上的云各种姿态,极速变换飘过,遐想。
我没出国的时候,小舅舅常带他到家里来。他有一个响亮的本名,冠军。我小时候因为小舅舅的关系,开始还叫他冠军叔叔。 小舅舅说,他的第一篇作品《小石磨》发在《北京文学》杂志上, 是讲红军长征中一个炊事员的故事。
我是80年代才读刘恒的作品的。 他退伍进了《北京文学》当见习编辑。 然后成了正式编辑, 陆续发表了很多作品。我上大学和出国后每次回国都让小舅舅约他见面,每次都能得到他签字的书。
刘恒大出名是他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和张艺谋的合作。2004年他成了《北京文学》的主编。那之后他的作品就少了。
刘恒从不夸夸其谈, 话很少但是很有分量。特别是出大名和当了主编之后。比如前些年我们吃饭时谈到一位名人,问他的看法, 他沉吟了一会说, “他字写得很好”。 我当时心想,冠军叔叔消失了, 现在是作家主编刘恒了。
刘恒创作力求精简。他说字少而传神是最难的。 曾经为了在句子中少用几个字,花很多时间推敲。 他写东西时烟不离手, 而且非常老派, 用蘸水钢笔。 我第一次回国送给他的礼物,就是一包各种型号的蘸水钢笔的笔尖和笔杆,一本法国画家的人体写真集。 这些东西是从伯克利大学的商店里买的, 外面我都不知道能到哪里去找。
在伯克利上学时,老师问过是不是使用中文很啰嗦,中国人初用英文一件事一个观点经常反复说。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稿也被老师痛批几处,“重复了前头的意思”。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惜字如金”也是中国的传统啊。
还记的上学时语文老师讲过欧阳修的一个故事。 这个一千年前的北宋文学和史学大家,就是个惜字如金的人。 他做翰林时,和同僚出游。看到有人飞马而过,马踩死了路边的一条狗。他让同僚“试书此事”。
同僚一说, "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衢(qu2)是大路的意思。同僚二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笑着说,这样修史,“万卷未已”。 同僚问他怎样写, “逸马杀犬于道”。
妙言至径,大道至简。刘恒的作家生涯从精简开始。想成作家,不能不学尔。
然后变成“春风又满江南岸”。”, 确实都差得很远。 感觉“绿”是无可替代的。 @新林院
==“中国古代文人“推敲”最著名的例子,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改了十几遍才得到的。”
==================
还是这句好,说明问题情况。
不要过于迷信权威,如果按照“逸马杀犬于道”,语焉不详。如果这样修史,历史真的可以按照各人的需要胡编乱造了,想想是不是这样?
==“谢谢鼓励!上英文写作课的时候,虽然有时候真的快被搞崩溃了,但确实学到了很多。老师会布置作文,然后认真修改,提意见,我们再根据建议重新修改一遍。这样最终拿到一个好分数,我觉得很公平,特别是对我这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
时间长了,我也养成了写英文的习惯。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求把话说清楚,逻辑要清晰、思路要通顺,这是最重要的。”
==“我在大学里修课的时候,不上中文课。可能中文和英文的思维方式真的有差别,有时候我以为自己说得很清楚,其实别人还是不明白。”
==“从“冠军叔叔”到“刘恒主编”,这变化让人唏嘘。人变了,但沉稳、认真没变。
感觉你是真的了解他,写得很真,也很温情。”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逻辑吧。以前就有人跟我说过,别跟逻辑混乱的人来往。“
“推敲”这个词,就是描述中国古代诗人贾岛在
“僧敲月下门”
和
“僧推月下门”
之间犹豫不决。
后来韩愈跟他说,夜里当然要“敲”啊!“推”门而入多不礼貌!贾岛才定了下来。
中国古代文人“推敲”最著名的例子,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改了十几遍才得到的。
最开始是“春风又到江南岸”。
然后变成“春风又满江南岸”。
最后才改成流传到今天的这个绝妙佳句。
鲁迅也说过:“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时间长了,我也养成了写英文的习惯。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求把话说清楚,逻辑要清晰、思路要通顺,这是最重要的。@京妞
我其实也挺喜欢听川普讲话的,单纯是因为他讲话简单明了、好懂,用词特别普通。这不代表他文化水平低,只是他的表达方式让人容易接受。@京妞
==“刘恒那种“惜字如金”,真是值得学。一句话能顶别人一段废话,简洁有力。”
==“中文写作很多时候讲的是韵味,不是一遍遍重复,而是留白、回味。”
==“我以前上英文写作课时,也被老师批评“重复”,一篇文章常常要改好几遍,老师才肯打分。”
从“冠军叔叔”到“刘恒主编”,这变化让人唏嘘。人变了,但沉稳、认真没变。
感觉你是真的了解他,写得很真,也很温情。
刘恒那种“惜字如金”,真是值得学。一句话能顶别人一段废话,简洁有力。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逻辑吧。以前就有人跟我说过,别跟逻辑混乱的人来往。
最佩服的还是他那句点评:“他字写得很好。”少但够味,稳、准、狠。
中文写作很多时候讲的是韵味,不是一遍遍重复,而是留白、回味。
刘恒和欧阳修那种写法,说白了就是另一种“高级的省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