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黎

拿得起,放得下。
个人资料
BeijingGirl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另一种卷: 感动于文学城新闻

(2025-11-08 18:15:33) 下一个

曾经在博文里说过,中文媒体我只看文学城。 其他的中文媒体的新闻也不是那么绝对地不看,但只是为了解、验证、核实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去搜索,看看。 比如网上又传什么事了, 或有人在我博文里留言提到什么事情。

文学城的新闻涵盖社会、娱乐、国际、财经等多个维度,更新频率高,标题多样,从热门事件、奇闻轶事到重大国际议题都有。我家里订了美国和英国的主要媒体电子版。 文城的新闻既有我常看的西方主流媒体的消息,也来源于多家机构,还有论坛、博客、读者投稿,具备社区互动特色。

最近我看到的一篇文学城关于中国农民的新闻报道,“中国种地能挣多少钱?这五年我们问了一千多位农民”【*】,让我感慨、感动,感激文学城的新闻和编辑们。 两位年轻人赵玉顺和袁贞贞, 创作了村镇纪录片频道 “遇真纪事”。 他们实地走访了全国各地超过一千个村镇,在水田、旱地和果园,跟一千多位操着不同口音的农民有过对话。

两位年轻人是从乡镇走出来的孩子。 赵玉顺考上了二本学校, 学的是新闻。毕业后进入一家地方报社,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走。新高铁开通、旧小区改造,采写的稿件很不少,也从中收获成长,但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 辛辛苦苦学到了一身关于传播的本事,却没有用在自己最关心的人和土地之上,心里面很不甘。

于是他们卷回了自己生长的乡镇农村,最熟悉的地方,亲人仍然生活的地方。 “遇真纪事”的报道,展开了最真实的乡村生活。 他们意识到,现在正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代,“而我们这些年记录的就是时代的交接处。”。

他们这五年接触的乡村人, 很多将土地承包给职业的、机械化的生产者,收取租金,然后自己到外面打工;或者是大户承包散户、散户再给大户打工的情况。 很多人已经老了,种田种果树的技术没有可传承的人,“遇真”认为“这一批老人其实就是最后的中国传统农民,等到他们退场,就意味着沿袭五千年的个体小农时代宣告落幕。”。

中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逐渐免除各种农业税,到2006年1月全部取消。农业税还曾以折合征收粮食实物为主,所以习惯上又称为“公粮”。 中国的农民,从1949年至2000年,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 正是依靠农业“乳汁”的哺育,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如今农村的养老还是很大的问题。 每年的两会都有人大代表建议提高农民养老金。 2009年中国开始推进农村养老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部分当时的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目前农民的国家基础养老金才几百元钱。再加上个人缴费,有的能有2000左右元。 四年前我写过一篇博文, 是社区邻居为农村父母养老的考虑。 她的母亲在城里打工,但一直自己坚持交社保,50岁就退休回老家了,每月能领2000元。 她的父亲中间断交了一段, 要把以前断交的社保金补齐,需要8万。

再接着给父亲交社保到60岁,每年一万多,还要交10万才能开始领退休金。 预计60岁以后可以领每月2500元。有社保退休金就同时有了医保。 不过她的父母现在都有农村医保, 一年交几百块, 生病可以报销大部分。

邻居想也可以选择不交社保,在父母生活的三线城市用这钱买套房子,让父亲将来收房租, 也有大约这个钱。 不知她最后是怎么决定的。 看到文城的新闻中这两个年轻人,觉得他们卷回农村,报道农村的真实情况值得称赞。

中国的农村正在逐渐转型。 中国的经济一定要农村大力发展才能再上一层楼。 赞文城的新闻报道, 赞坚持“遇真纪事”这样的年轻人,让大家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5/11/05/126398310.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多伦多橄榄树 回复 悄悄话 明早再来细读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