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三十年:(3) 那些地方,那些人,那些事(一)
如果用一张地图来展示一下这三十年来我们生活/居住/搬迁的轨迹,下面就是这么一张示意图。每次搬迁时我们都是开车,即便停留在某一点,我们还曾往返期间,所以说我们几次横穿过美国,也不算太夸张。因为是示意图,我们搬迁时的路线肯定不会像箭头显示的直线那样直来直去。
图中最后的那个黄色箭头仍是假设,尚未实现,但我们的确想往北部挪挪 --- 别的不说,仅仅为了更多的绿色和清凉,也值得再折腾一次。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实现这个愿望的可能非常渺茫。如果有朝一日这个愿望真能实现,那我们这个圈(虽然不圆哈)基本上就能连起来了。
**************
第一站:爱达荷州
这是我们一家三口来美的第一落脚地,虽然是分三批陆续到达的。我在前(1)和(2)篇中描述的绝大多数事情都发生在这里。
这是一座不到十万人口(当时)的小城,是典型的大学城,College Town。城市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多多少少围绕着大学,或大都跟学校有关。因为有一所大学的存在,城市的街道上总有年轻人的身影,给整个城市甚至周边区域注入了活力和朝气。因为学校的缘故,每年毫无例外,当地居民们能享受三个月的清静和寂寞。平常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但文化活动也有组织安排,又因为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国际化的特点,给不大的城市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比如一年一度的 International Food Fair)。我本人很喜欢大学城,简单但不贫瘠,安静却不无聊,也算得上丰富多彩却不杂乱无章。
其实在前面第(1)篇中我还有一个“人生第一次”没有提到,那就是第一次学用电脑,还曾经注册过一门电脑课,现在忘了叫啥课名,反正是那种最最基础应用方面的 。这门课呢去了一次就Drop 掉了,因为太贵,上不起。因为不是正式学生,所以跟当地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以及中国家庭不是太熟,来往的几家是有孩子的缘故,再就是通过先生认识的。其中有一家,家长之间本来就比较熟,他们的孩子是从国内另一省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以来美团聚。他们的孩子碰巧跟我儿子年龄相仿,所以两家走得较近。我们两家先后搬离小城,分开多年都一直有联系,巧的是多年后儿子报考的大学正是这位朋友(先生)后来工作的学校。
还有一位孙姓老师,是我先生所就读学院实验室主任。孙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一位外向、热情、开朗、干练的女士。她来美之前曾就职于北京一所顶尖医学研究机构,后随夫来美国。而叶先生是这所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多年后从物理系系主任的职位上退休,然后一家人定居西雅图。我孩子来的那年暑假,我给他报了游泳班,去了两次后的一天在玩耍时不小心蹭破了腿。因为伤口比较深,用了一般的外敷药也不见好,怕沾水感染我就给他请了假。一天跟孙老师无意聊起来,她领我到她的实验室(她的“一亩三分地”)给我用小瓶子倒了一些她自己配制的外用药水。坚持用药几天后,孩子腿上的伤口果然愈合了,当然游泳班也没能再去。很多年后,一次我们回国在北京机场转机,在排长队办登机手续时,突然听到非常耳熟的说笑声,似乎是从相邻的另一支队伍那边传来的。循声望去,果然是孙老师!看到我们后她也大感意外,连声说真是缘分!
大学城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有些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却是弊端,更因此被冠之“鸡都不下蛋的地方”。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得靠打工赚取,而这座小城市没有这个机会 --- 别说打黑工,连有工卡的都很难找到工作。所以一到放暑假,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就去别处打工挣钱,首选地是纽约。暑假结束时他们又返回此地继续上学。留学生的配偶/家属、男/女朋友从国内来后,无一例外要面临这个问题。因为没钱直接上学,而本地也无法打工,所以只好再次分开,自己去纽约等地打工,有的因此还成了永久的分离。跟我在(2)中提到的那些夫妻一样,曾历经艰辛来团聚,却又迫于现实而分离,甚至彼此成为路人,在30年前的中国留学生中应该不少见。只能说世事难料,造化弄人。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现如今拿着父母的钱、租住着独居的公寓、开着价格不菲的新车、节假日结伴四处旅游的小留们来说,可能无法想象吧。
这个大学城的生活,我儿子是14个月,我是两年,我先生是6年半。
这是我们搬家时租的U-Haul 拖车,看得出来吧,是最小号的,现在都不多见了。 租金便宜是一回事,关键是我们没什么家当 --- 就连这最小的拖车也装了不过2/3吧。想想看,这两年租住带家具的学生公寓,另外一些生活用品在我们手中也实现了一次“传承”(有的更应该称作“承,传”-- 从先我们离开的留学生那里接手,我们走时再留给新来的留学生,比如自行车。),剩下的就是书衣服被褥锅碗瓢盆等基本生活用品了。我们开的还是那辆手动两个门的车,如果换个SUV,是不是拖车也免租了?
**********************
8年后,已经是在第四个州居住生活期间,我们有机会回到这个小城,来了个名副其实的故地重游。这时小城给我的感觉跟当年差不多,但对孩子来说大不一样。当年他只身漂洋过海飞过来找妈妈爸爸,还是个懵懵懂懂外加小别扭的小小子,这次来却是一个高大自信的高中生了。当年的很多记忆他都模糊了,我们却记忆犹新。在各处留影,想加深他对此处的印象。下面是这次回访时拍的照片,其中多处都有孩子的身影。
我来美后住过的第一个公寓
(8年前)
之后住的学生公寓
我当清洁工时负责的那座学生公寓(正面和背面)
(8年前)
喂松鼠
(8年前)
滑梯
这是他的学校,West Park Schoo。仅上了一年,老师们对他特别好。学校对面一百米处就是我来后租住的第二处公寓,Park Village 。因为租金偏低,所以有很多留学生租住,私底下被戏称为Chinese Village。这次来看时公寓已被拆掉改建为酒店。
当地一个小公园(名字忘了),常年有一个仿印第安人的teepee,供孩子们嬉戏玩耍。
Downtown
Farmers Market,有人气,超喜欢,且一直把这个喜欢贯彻到今天。
山林中朋友的家。他是我们在下一站Nebraska时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我们先后离开NE,我家继续往东走,他和韩国女友往西迁,来到了这里直至今日。真是“人生何出不相逢”。**************
再啰嗦几句哈,这次故地重游结束后,我们往北走,去加拿大兜了一圈,返回途中参观了位于华盛顿州的Grand Coulee Dam。当时因为911发生不久,游客不允许进大坝里面参观(即使让进去咱也是两眼一抹黑不是?)。现在想来,还真怀念那时,虽然繁忙辛苦,但生活整体来说安详耳根子清净,不被某些政治因素渗透,也不用整日听那些避不开的聒噪。。。Really miss those better old days!
----------
再贴几张那次北上的照片:
加拿大:渡船,公园
华盛顿州:Grand Coulee Dam
(未完待续)
如果是,距离我们Pullman只有几英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