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个人资料
zhig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五月中国行(2024) – 印象及其他(完)

(2024-06-27 16:47:32) 下一个

(接上篇)

此行目的。今年年初在网上看到一则有关中国城镇公共墓地的报道 ,才知道人们买的墓地无论是价钱如何,也只是20年的使用/保管期,如果到20年头上没有续交保管费,墓园有权任意处置骨灰,说到处置,估计就跟“挫骨扬灰”差不多吧。

父母已过世多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墓地。当地民政部门开设的墓地都选在穷山恶水“上天入地”的地方,稍微好的非农用地界都要留给开发商,毕竟给活人建房子更赚钱。当地的居民如果实在不想选用这种墓地,只好“各显神通”,比如自己买块山坡地、借某乡下的坟地等等,也或者在相邻县市选一处稍微满意的墓园。我们就属于最后一种,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不是很远,但毕竟不是故土,把两位老人安葬在这里,心中不免悲哀。不仅如此,落葬仪式上都让下一辈在场(我孩子除外),因为20年后,我们这一辈都自顾不暇,到那时候我们父母的事情还得靠小辈们来料理。

2019年暑假我回国时是考虑退休后两边生活。在国内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可以适应,并在当地一教培机构谋得一职,因此租了房购置了简单的生活用品。2020年初疫情大爆发,不得已仓皇逃离中国回到家中。这次回去的第二大任务就是要处理四年前留在国内的那些东西。这两段经历分别记载于我的系列博文“退休后还要不要回国生活?”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092/202101/15468.html  以及 “2020年特殊时期:漫漫回家路”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092/202003/23439.html

总的印象。在“乐观向上的氛围”中生活的人们,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不那么乐观向上,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出乎我意料,虽然他们不会在线上微信群里聊。他们认为很多问题显而易见,很多现实问题连老农民都心知肚明,而要改变现状只有等到某人寿终正寝或者发生某些个意外。

同样让我意外的还是很多人的思维或认知。比如,说美国支持台独说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美国人有本事把台湾人的基因都改了!”更有甚者,新闻频道大肆报道以色列对哈马斯的袭击,和在废墟上妇女儿童的惨状镜头,亲戚颇有正义感地说,在二战中X国人就应该把XX人赶尽杀绝。(碰巧前两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是把真人真事搬上荧幕的Woman in Gold,更是对亲戚的无知感到无语。)

2019年中美贸易战正酣。我那年回国时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迟,国内准备接机的亲戚接到我的通知后问:是因为中美打贸易战,美国不让你回中国了?今年台湾大选,5月20日台湾新任总统就职并发表就职演说,台海局势一时谣言四起,国内新闻报道气势汹汹。亲戚说:完了完了打起来了,这下你回不去(美国)了。有人问我有关美国疫情、今年大选等问题,貌似在问,更像是求证,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我说的跟他们想的不同,那我就是在袒护美国为其辩护,他们有的还会来纠正我,似乎他们更了解美国。

2017年有朋友夫妇来美国旅游住在我家,当时那位太太刚做了肺癌手术不久正在恢复期,对我们的安排照顾非常感谢,之后每次回国他们都要尽心尽力招待我们,这次也一样,我们十分感谢。每次见面我们聊天她都会说中国现在什么都有,中国哪都不比美国差。我想不仅如此,中国现在有的东西让美国都会感到“自愧弗如”,如地沟油、食品添加剂、雾霾、甲醛、网警、网格员等等。其实这位女士本人就是“这些东西”的受害者,因为身体原因,她每年快入冬时都要跑去海南躲雾霾,直到来年三、四月份。我亲戚家的新房已经装修完毕但不敢搬入,每天都要过那边早上开窗晚上关,计划至少晾半年才敢入住。

这次国内接触的人中,我觉得跟开车的季师傅聊天互动最舒服。因为是朋友介绍的,他跟我们说话也不避讳。对时事政治社会人心等话题,他的看法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些亲戚朋友一样,但更大胆直白。比如看到公路两边的绿化带中死了不少树,他认为是密度过大造成的,之所以栽那么密是为了挡住视线,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看不到绿化带以外的情况,有掩耳盗铃的功效。他批评过去几年的疫情封控政策,迫使成千上万的中小商家破产关门,他自己的租车公司也几乎没熬过来。他指着头顶一排排监控探头,说这条路上总共也没几辆车,你说他们想监控谁想看到什么,诸如此类。在被提醒说话要当心时,他说他不是党员,今生也不会是。问到美国,他都是仔细听解答,然后加入讨论,而不是自以为是先入为主。

结束语。这次回国只是暂住或停留在二、三线的城市或者更小的县城。虽然其中有两个省会城市,但在大街上或酒店内(均为涉外酒店)都未看到过外国人。在厦门机场候机时看到两、三个外国人,在返美的国际航班上同座的乘客说看到2、3个洋人面孔。在国内所接触的人群以退休族为主,他们的下一代工作稳定,虽然收入高低不一,但还没有失业、裁员、再就业、房贷断供等焦虑。他们的第三代都还在上学,所以考研、就业、找工作等话题目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会考虑移民或走线。

结束之前还要特别说说某一所高校,那是我出生长大,度过童年、少年和部分成年生活、工作的家。由于前省领导走时的决定,全校教职员工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不伦不类的校园变得越来越陌生,因具有标志性而留下来的几幢旧建筑也难带回曾经美好的回忆,让我深感人非物也不再是,可以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个缩影 ---- 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从1950年代起该校一直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并且任多个专业统一教材的主编,而今在排行榜上只能跟一些专科学校为伍了。学校退休后任督导员的朋友说,在校生也都不在乎了,上课时至少有20% 的学生在玩手机,对时事也不关心,不知道现任的国家总理是何人。在校工作的发小说疫情期间,学校至少有30多人去世,通告栏的讣告就没断过。这次回去的这一个多月,又听说新近过世的,有邻居老师、叔叔阿姨、同辈人等等。。。

亲戚对我说,只要身体状况允许,还是要多回来看看。。。我会吗?想到一位本城网友的博文标题“家回不去了”------ 我想说,即使回去也不再是家了。

我曾经的家,现在挂牌为“外国专家公寓”。父亲在院中栽过沙枣、核桃、红枣、花椒、香椿等树。图片中前院地面是一棵一棵栽种的“草坪草”。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赞好文。我们四月份在的时候也是外国人很少。曾经的家真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