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班,一种叫法是兴趣班。但是现在的兴趣班不兴趣,真可谓让人欢喜让人忧,几家欢乐几家愁!报班的家长感觉特别多的是无奈。好像都是因为万恶的教育体制才让我们不得不报,并且报了特长班就等于没有了户外活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就等于丧失了快乐的童年!
其实仔细分析兴趣班或者叫特长班这两个称谓,我理解,这种班的目的应该是从发现儿童的兴趣入手,挖掘潜力,最后培养成为特长。所以,我支持特长班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人需要一技之长,特长可以提升人的综合竞争力!正因为现在的教育体制把人都搞成了考试机器,一旦考试的使命完成之后,这个人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有些人就成了废品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靠特长。有了特长,才能使人重新找到自我,既有生活的目标,也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方法。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特长可以达到一定高度的话,那还可能成名成家,使人的价值最大化!就算是你只关心孩子的高考,觉得那才是硬道理。特长的用处也是大的超出你的想象!成绩好的孩子有了特长会如虎添翼--据说哈佛学生的音乐特长是每个学生平均两门乐器!而成绩不够好的孩子,靠特长可以低分录取。谁说特长不是大学的敲门砖?
第二,兴趣需要被发现,兴趣班给孩子一个被发现的机会!你不让孩子看看那些奇妙的东西是怎么玩的,他怎么知道喜欢不喜欢?选兴趣班就像淘宝一样,要一件一件拿过来看才能知道哪个是宝贝!要给孩子一个找到宝贝的机会!怎么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有没有兴趣?很简单,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兴趣班,让家长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孩子的眼睛和表情,就能知道该选什么兴趣班!在最初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广种薄收很重要!有时候孩子的兴趣也是昙花一现,要经过时间来确认和考验。
第三,兴趣不能自然发展成为特长,要靠专业的培养和训练。俗话说:少年不练功,老来一场空。如果儿童的兴趣不经过专业的训练,仅仅停留在表面,就不可能发展成为特长。特长需要点拨和培养,再辅之以自己的刻苦练习才行。特长最终的成就是时间和金钱堆砌的;孩子艰苦、家长也艰苦,重要的是坚持。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就会因为孩子暂时的困难而半途而废。我注意到加拿大一个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列表,华人的比例远低于华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而儿童期华人报名学习艺术类特长的比例远高于平均比例。这很能体现华人家长特长学习的特点。
第四,特长班不是课外辅导班,那些让孩子学而无趣的辅导班不应该占据特长班的位置。不能因为那些班的泛滥以及负面作用来否定特长班。归根到底,选择什么样的特长班、孩子对特长班的感受最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家长。家长如果只把眼光放在起跑线上,想赢怕输,关注每一项特长短期效果--比如级别、结果等等,那就会患得患失,不是孩子不爱,是这样的家长让孩子太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能够把特长训练和孩子成年后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孩子生活得幸福程度结合起来的话,家长会豁然开朗,大家就都不会这样累。这也是我在观察了这么多国外的家长和中国家长最本质的区别。别说国外的孩子就是玩,他们的课外特长班比中国的不论是数量上还是深度上都要多得多。但是,孩子和家长都一样很享受。
我是一个坚决支持特长班的家长!特长班的选择,好比是阅读的精度和泛读。早期的选择期要广撒网,以此来确定孩子的兴趣,这个过程应该不超过一年。然后再确定长期的兴趣班和短期的兴趣班。长期的兴趣班,就像精读,要坚持,要细磨。短期的兴趣班,有些是为了长见识,有些是为了填补一些时间上的空白,有些就是为了增加一种生活体验。这些兴趣班,泛读而已。如果时间紧张或者时间有冲突,这些应该是比较容易被牺牲掉的。毕竟,人的综合实力中那些蜻蜓点水般了解的东西占不了重要位置。重要的是,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些都要通过长期班来培养。
兴趣班的安排重要的是提高效率。要给孩子留出充分的户外活动的时间,留出孩子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时间,也要留出一点孩子发呆的时间。不能让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全部沾满。要想做到这点,只能提高效率。对于孩子兴趣不大或者家长感觉不合适的班,要坚决停掉。对于孩子表现很突出、有长期培养潜力的特长,要及时选择专业能力强的好老师。一项特长,能够用一年完成的,不拖拉到两年。剩下的时间,就算是让孩子发呆,也对他的成长有利!
兴趣班选择的着眼点应该在孩子本身,看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才选择。所以不能从众、不能攀比。家长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忽左忽右、患得患失。孩子的时间极其宝贵,过去了就不能再回头。很多孩子的特长就是因为家长的犹豫而错过了最佳时机。
要想培养孩子的好特长,不仅仅需要家长付出时间、付出金钱,还要付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