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粉“与”川黑“的“正义之心”
如山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美国第45任总统总统川普由于其拉风的个人风格和外交内政的大动作,在美国以及世界都引起极大的反响。虽然其将来的历史地位如何不得而知,但在美国总统的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是可以肯定的。支持与歌颂川普的跟反对与大骂川普的旗鼓相当,特别喜欢和特别讨厌他的人估计在美国历史也是绝无仅有。
而海外中文网站中对川普及其行政管理团队截然相反的看法普遍存在。其极端者被简单地称呼为“川粉”与“川黑”。
共和党观点和民主党的支持者情况是一样的,除非特别背景者,都是怀有一颗“正义之心”的:我正确、你错误,或者我的观点代表未来应该的正确方向,你的观点会导致美国/世界沉沦。
争论双方都有一套宏大叙事。客观地说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事实只有一个或者一种,为何截然相反的双方都能振振有词呢?为何人们的观点又如此的对立而不能互相让步呢?
《正义之心》(”The Righteous Mind” by Jonathan Haidt)这本书从道德与政治心理学上给予这种对立政治观点的成因十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它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并令我在对立观点的不解与纠结中豁然开朗。故此,本文向还没读过该书的读者推荐,特别是你跟我有一样的疑惑的人。就当是我的读书笔记吧。
对立的宗教、政治观点与派别形成的逻辑线是这样的:人的宗教、政治观由道德观产生,而一个道德矩阵是基于人类的进化过程、社会环境、个人经历而形成。有意思的是,个人的基因也扮演了道德观铸造的角色,从娘胎里就有。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基因也参与铸造人的道德观、政治观。
但人的道德边界也会随着自己的生活边界的拓宽而改变,形成新的道德矩阵、产生新的道德观、政治观。
人们又是如何分成左中右各派的呢?
道德观、政治观也人类在进化过程为自己的延续而演生。Jonathan Haidt将人类的道德基础归纳为六种:关爱/伤害、自由/压迫、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与圣洁/堕落。每个人基于自己特别关注与看重6个基础其中哪一个或者几个基础而分开了不同的政治派别。
一个人对某个论题及特定人的观点、好恶、甚至一个选择、决定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明显地联上“道德基础”,而是一种“直觉”。 这也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形成并且遗留下的特性。所以政治心理学家有一个研究结论: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随后。后面“振振有词”地给自己与别人摆出的理由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前面直觉的正确性。
一个人持有一种政治观只是因为跟自己的利益一致吗?并不尽然。因为人类除了有自私的天性之外,还发展了蜜蜂(还有蚂蚁和白蚁)的群体精神,有合作共赢的特性。但多半是在自己认同的道德框架、政治观点内。例如,跟随一个政治或者宗教团体、甚至国家归属,可能在利益有冲突时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选择认同或执行团体的观点与决定。这就是人类的蜜蜂特性-团体精神。政治心理学研究表明,自身利益是政策偏好的一个弱指标。
《正义之心》指出:人类天性在90%的意义上是黑猩猩(自我中心,缺乏协同行动,或者说为自己利益),10% 是蜜蜂(团体精神,为集体利益而愿意牺牲自我利益)。政治团体、党派、宗教就是利用或者说激发人的蜜蜂精神而为一个团体服务。
综上所述,“川粉”与“川黑”均基于6道德基础中的特别偏好与关注。都是一种“正义之心”使然。不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这是很显然的。人一旦进入一个编好的道德矩阵中,人的蜜蜂性同时也发挥作用。加上现在全方位的多媒体推送,同派同党之间互相呼应、互相支持人,一个人会越来越被困于那独特的很少杂音的信息茧房里,。
理论是如此,但我们每个人都会也有自己的偏好,我只能常常提醒自己试着从对方的立足点看看,也许就能理解对方的道理,明白对方宏大叙事的合理性。
最后,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多种观点,包括针锋相对的观点之争。一定冲突的存在是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推进剂。每个人、每个党派、团体保留并且维持自己的观点与宏大叙事,以期社会总体健康前行。只是需要理想一点去思考具体问题与理解不同观点。
我前面写过博文表达类似观点:我乐见华人对立的政治观点论争 - 博客 | 文学城
“The Righteous Mind” 发表并且流行于十多年前。我是现在朋友推荐才有幸读到。虽然介绍说该书“通俗易懂”,但对于没有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基础的我,读起来还不是那么容易。我反复读了三遍。所以,写这篇小文当作读书笔记与读者分享。不一定理解正确。
谢谢诸位的阅读和捧场。
(注:本文为如山原创,转载请与作者联系)